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神學家伊拉斯謨簡介

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神學家伊拉斯謨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德語: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譯埃拉斯默斯,史學界俗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紀尼德蘭(今荷蘭和比利時)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伊拉斯謨是一個用“純正”拉丁語寫作的古典學者。

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神學家伊拉斯謨簡介

伊拉斯謨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響,路德欽佩並渴望結交伊拉斯謨。可是後來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交惡,馬丁·路德發表了《論意志的捆綁》來反駁他,此後伊拉斯謨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文章爲野蠻的書。

儘管伊拉斯謨終生都是一個天主教徒,但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他認爲驕奢過度的羅馬天主教會,甚至拒絕接受後者授予的樞機職位。

在《論死亡之準備》(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聲明瞭自己的觀點——永久生命的保證不在於教堂中的聖禮和儀式,僅在於對基督贖罪的信念。

伊拉斯謨整理翻譯了《聖經·新約全書》新拉丁文版和希臘文版。他創作的作品有《愚人頌》,《基督教騎士手冊》(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論兒童的教養》(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五,次於排名第四的雷文虎克。

人物生平

1466年10月26日生於荷蘭的鹿特丹一個神甫家庭。是一名天主教的神父計拉德(Roger Gerard),與一個醫生的女兒,私生了這個孩子。他成爲中古世代到現代轉接的人物。青年時代入修道院。伊拉謨斯幼年喪母,在大座堂學校受教育,聰穎過人,十二歲的時候,即精通古典文學。

1486年,他的監護人送他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院。雖然他不喜歡那裏的生活方式,但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1492年,坎柏裏(Cambrai)主教按立伊拉斯謨受任教職。不過,他始終未作教堂神甫,而作主教祕書。

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神學家伊拉斯謨簡介 第2張

1495年,伊拉斯謨進入巴黎大學,進修神學之外,於古典文學喜愛西塞祿(Cicero),於教父中愛耶柔米(Jerome),論著爲華拉(Laurentius Valla);華拉從據語言學,揭穿教廷所謂的康士坦丁獻讓羅馬詔書(Donation of Constantine),不過是第八世紀的僞造品,而動搖羅馬歷來聲稱優越的根基。

1499年,伊拉斯謨訪問英國,結識了當時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謨(William Latimer),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和聖保羅大座堂的首牧寇勒(John Colet),並經引介給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和王子,後來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寇勒教導他,神學必須從枯燥的經院學派回到聖經,從教條進到實踐的智慧。因此,他在牛津大學修讀希臘文,但沒有像拉丁文那樣的登峯造極。1506至1509年,伊拉斯謨到意大利,深受文藝復興的薰沐;獲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神學博士。

1509年,他再到英國,住在莫爾家中。撰寫《愚人頌》(Encomium Moriae 英譯本爲 The Praise of Folly)。此書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二十七次。書是以諷刺文體寫成,通俗詼諧,而不涉低級。教皇利歐十世(Leo X),非常喜愛。他受邀在劍橋大學作講座教授,教希臘文和耶柔米。

1511-1514年,伊拉斯謨在劍橋大學任教。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謨在比利時的魯汶(Louvain),那裏有一所特爲研究聖經文字的新學院。1514年,任修院主持的老朋友,要他復作修士生涯。他連忙寫信表示,自己着意文學,敬謝不敏。是教皇利歐十世作成好事,下詔準伊拉斯謨在院外過世界的生活,並不必穿修士的衣服。到1517年四月,更特准解除他修道士的誓願。

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神學家伊拉斯謨簡介 第3張

早在1504年夏天,伊拉斯謨在比利時的修院圖書館,偶然看到華拉的新約註解,附有經文評比。以後,他自己收集參閱不同抄本,參考古教父的著作,編訂他自己的希臘文新約;以希臘文爲主,並參照希伯來文,加上他自己的拉丁翻譯和註解,有時還尖刻辛辣。成書後,比耶柔米的武加大(Vulgate)拉丁通俗譯本爲正確。

伊拉斯謨曾多次到過瑞士的巴塞爾(Basel),很喜愛那裏。在1514年,他與那裏的出版商福洛本(Johann Froben)成爲朋友,住在福洛本家中,以後並作出版的顧問和幫助編輯。希臘文新約就在巴塞出版。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謨在比利時的魯汶(Louvain),那裏有一所特爲研究聖經文字的新學院。在那裏,他看到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在他的著作中,有許多講到教職人員普遍的腐敗,增加路德的靈感。伊拉斯謨不反對路德改革的目標,而是不喜歡其處理的方式。至於路德,則尊重伊拉斯謨,甚至希望他會支持並積極參與改革運動。

伊拉斯謨是愛維持和平的人;他所期望的改革,只限於內部的改革;他尊敬聖經,卻不能領會因信稱義的重要。他缺乏先知的性向和勇敢,也不是有組織能力的人。至少在宗教改革初期,他同情路德;極端的羅馬教人說:“伊拉斯謨生下蛋,路德孵蛋。”

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皇利歐十世,開除路德的教籍。顯然有人把他給路德的信給了教皇看。九月十三日,伊拉斯謨寫信給教皇,仍然說路德的好話,也爲他自己立場辯護。

1520年十二月五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腓德烈(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謨說:“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伊拉斯謨看到局勢的發展,趨向極端;仍然勸告教皇亞得霖六世(Adrian VI),避免使用激烈手段,寬免過去的錯誤,改革教會的腐敗,召集中和的人開總議會。他的建議不被接納。

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神學家伊拉斯謨簡介 第4張

1524年九月,伊拉斯謨出版了論自由意志,主張人有自由意志,纔有道德上的責任;但要靠神的恩典。

伊拉斯謨與宗教改革運動的關係,也越趨疏遠。伊拉斯謨成爲主張改革,卻不參與改革運動。此後,他繼續寫作,編訂古教父的著作,並寫教義問答,論十誡,論主禱文等。

1536年七月十二日,伊拉斯謨死在德國巴塞爾,年七十歲,葬在巴塞爾大教堂內。臨終前,有福洛本等三個朋友同去看他,他還幽默的以約伯自比,把他們當作三個安慰者,要他撕裂的衣服,在他頭上撒爐灰。他最後的話:“噢,主耶穌,施恩;主,拯救我;主啊,結束吧;主,向我施恩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