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言,從這些名言被傳播出來就一直讓我們奉爲經典,作爲做人處世的行爲準則。然而,其實當初這些名言的原意卻往往相反,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內含。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很多時候這句話在現代的意思,就是與情人定下山盟海誓,只有死亡才能讓兩個相愛的人分開,當其實這句話出自《詩經·國風》,原文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翻譯出來大致爲:“我們生死不分,我們早已立誓。讓我握着你的手,同生共死赴戰場。” 這是一首典型的戰爭詩,這句話本是戰士之間盟誓,共赴戰場,同生共死,如今夫妻盟誓,可謂張冠李戴。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第2張

在很多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一些男人爲了納妾,把這句話說成最大的藉口,而我們也理解成沒有生孩子爲最大的不孝,究其本義,這句話與生不生孩子實在是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的。原句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可知,這裏的“無後”是指“舜不告而娶”,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舜結婚都不告訴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啊。”如果要翻譯,則爲:“有三種不孝,以不守後代之責爲大。”

“父母在,不遠遊”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第3張

經常說的只是這句話的前二句,且把“不遠遊”當作孝順的唯一選擇,典型的斷章取義。原文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不遠遊,如果遊,則告之父母明確的方向,如朱熹《四書章句集註》所謂:“遊必有方,如已告雲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

“言必信,行必果”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第4張

出自《論語·子路》,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現在經常以此自勉或教育他人,意思是說話一定可信,做事一定辦到,要求做人行事坦誠相待,恪守信用。但孔子的原意卻是:“說出的事一定可信,做事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在他的眼裏,這樣子做事的人卻是淺薄固執的小人,簡直把我們的是非觀顛覆了。

“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

古人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裏面的意義嗎 第5張

這段出自漢朝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所謂“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這是封建時代的人際關係準則,因此而認爲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是絕對服從的從屬關係。然而,原文卻是:“君爲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爲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爲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爲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爲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爲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這裏的君臣、父子、夫妻,前者主導,擁有權力,但也明確了“正”的義務,如果不正,臣可投降、子可出走、妻可改嫁。所以,三對關係間,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全然沒有誰絕對服從誰的意思。只是後來的程朱理學、王陽明的心學等,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宣揚“三綱”爲“天理”,《弟子規》再推波助瀾,把愚民宣傳做到了極致,老百姓就真的將這奉爲金科玉律去執行,實在是可笑至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