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人吃的是什麼包子?古代的包子的演變歷史

古人吃的是什麼包子?古代的包子的演變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的包子並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見,唐人就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麪食統稱爲“餅”,如湯麪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麪點就叫“籠餅”。陸游有詩云:“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爲籠餅。”陸游所說的“饅頭”,其實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許多人都相信,“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相傳他領兵南征孟獲時,有人勸告他:“南蠻地區有很多邪術,你要用人頭祭祀神靈,神靈就會派出陰兵來助你一臂之力。”諸葛亮不願殺生,於是用羊肉和豬肉爲餡,包以麪皮,做成人頭狀,用以祭神,神靈果然爲他出兵。這一記載最早見於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後來被《三國演義》改編化用,從此人盡皆知。

《事物紀原》的資料來源是稗官野史,並不足以證明包子就是諸葛亮發明的。不過,古代少數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饅頭”也很有可能是人頭的替代品。晉人盧諶《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饅)頭。”說明饅頭的確是當時常見的祭品。

  “母夜叉”孫二孃

宋代已出現“包子”之名,但“饅頭”之稱一直並行不衰。明代《水滸傳》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過孫二孃的酒店,點了二三十個包子。“那婦人……去竈上取一籠饅頭來放在桌子上。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吃。武松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婦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蕩蕩乾坤,那裏有人肉的饅頭,狗肉的滋味?我家饅頭積祖是黃牛的。’”可見當時的人依然稱包子爲“饅頭”。不過,古人爲了不殺人祭天,而創造了包子;孫二孃爲了賣包子,卻把人殺了做餡,想來也頗爲諷刺。

“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寫道:“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槓子火燒。”這裏的“饅頭”才真正是沒有餡的饅頭。現今的吳語區還時常把包子稱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如今中國北方地區所謂的“饅頭”一般是指不帶陷的麪食。

  專供學子的“太學饅頭”

包子愛好者們若想穿越回古代,宋朝絕對是不二之選。南宋都城中甚至有專門的“包子酒店”,除了各色肉包之外,還售賣“灌漿饅頭”,大約就是今日的灌湯包。《夢樑錄》裏不厭其煩地列出了包子的各式花色品種,光看名字就讓人食指大動。那邊的細餡大包子剛熱氣騰騰地出爐,這邊的水晶包兒已蒸得晶瑩剔透,整整齊齊地端上桌來。鵝鴨包兒和羊肉饅頭髮得白白胖胖,肉汁浸潤的鬆軟麪皮簡直是人間美味。蝦魚包兒和蟹肉包兒就精緻些,一咬開便鮮甜四溢,讓人停不下嘴。想吃得清淡一點,可以挑筍絲饅頭或是菠菜果子饅頭。甜入心扉的糖餡和棗慄餡包子則是小朋友的最愛。

古人吃的是什麼包子?古代的包子的演變歷史 第2張

宋朝或許也是包子地位最顯赫的一個朝代。據《燕翼貽謀錄》記載,在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十分歡喜,用包子賞賜臣下。但這可不是普通的包子,內裏包的滿滿都是“金珠”。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大概找不出比這更名貴的包子了。當然,這種包子只能看不能吃,對於吃貨而言,當時流行的“太學饅頭”或許更具吸引力。兩宋的太學設有專門的廚房,爲學子們供應膳食。《上庠錄》中雲:“兩學公廚例於三八課試日設別饌,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而饅頭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轉送親識。”小小一隻包子竟能成爲鄭而重之的饋贈佳品,不知道是何等的美味。廷試過後,皇帝往往也會賞賜士人們“太學饅頭一枚,羊肉泡飯一盞”,可見太學饅頭地位之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