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戰爭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爲爭奪肥沃的土地、豐厚的自然資源,從古至今,戰爭就在歷史長河裏不斷上演。

縱觀全史,各式各樣關於戰爭的記載從未間斷過。可以說,從人類歷史上看,和平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而戰爭卻是長久的、絕對的。到了封建社會,戰爭作爲政治的延續,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驅動下,戰爭更加頻繁。春秋戰國時期,數百諸侯國吞併混戰,華夏大地的戰爭之火燃燒了數百年。在古代戰爭中,攻取敵方的城池是決定戰爭成敗的標誌,攻佔城池成功,從根本上就奠定了己方的勝局。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春秋諸侯混戰戰場繪畫

古代各諸侯國,擁有城池的多寡從本質上就可反映出本國力量的強盛與否。古代時,各國之間爲兼併城池,摩擦頻發,在談判、協商、交易等方式下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只得以付諸於武力。武力征服不僅勞民傷財、費時費力,而且容易導致己方內部防守空虛,敵對勢力有可乘之機。所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武力征服手段不會輕易出現。帶領己方軍隊在敵方已經駐守、部署下的城池外作戰,是十分艱險困苦的,所謂守城易,攻城難就是如此,更有甚者,陷入圍城苦戰中,費時費力,如:南宋時,蒙古大軍圍攻釣魚城竟圍困三十年之久。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第2張

▲釣魚城遺址

古代城池在建設初期,人們就有意將城池建在山中,這樣可以隨時觀察城外情況。古代城池不僅傍山而建,其城池本身也堅固異常。城牆用土或磚修砌成數丈高的牆體,牆外挖塹壕,並修護城河,有的城池還在城內望高點修築望火樓,建造得像鐵桶一般。所以發動戰爭,攻城略地時,要想攻破城池,就只得主攻相較於薄弱的城門。城門雖相較薄弱,卻在門左右兩側大都設有機關及射擊孔,且派重兵把守,城門又與城牆、護城河相連,防衛也甚是堅固。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第3張

▲位居要塞的山海關

在城池易守難攻的情況下,古代行軍作戰的部隊爲什麼還是要一味攻打呢,在面臨城池久攻不下、士氣渙散、己方空虛的諸多問題下,古代軍隊爲什麼不選擇繞過首當其衝的大城池,率軍深入敵後先攻打防守薄弱,城小軍寡的城池呢?其實,古代軍事將領們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然而這樣行軍的後果,比死磕大城池還要危險艱烈。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第4張

▲規模浩大的攻城場景還原

前面子淵已經提到,城池大多依山而建,城內有山、山內有城。需要指出的是,城池以及城門大多剛好位於交通要道或重要關隘處。在古代交通條件極不發達的情況下,要想避開這個關隘,找尋其他行軍要道,可能就會使軍隊繞幾十裏甚至上百里的路,行軍路線變長會直接導致補給線的拉長。俗話說“軍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是取得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拉長的後勤補給線會使己方遭受敵軍掐斷補給線的危險。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第5張

▲古代行軍糧草運輸劇照

另一方面,率領軍隊繞進敵方腹地,在並不熟悉的區域裏充滿着大量未知因素,部隊或會受到敵方埋伏,且沒有熟悉的退路。與之相比,雖然正面圍攻城池會使兵力損耗過大,但一定程度上也能規避上述風險,在攻佔城池後,可以佔有城內一切資源,補充軍資。

結語

通過佔有城池,還能提高士氣,揚大國威,從這些方面看,這比繞路遠行軍所帶來的利益肥厚太多。所以,即使在城池久攻不下時,古代軍隊或增兵繼續作戰,或直接撤兵,也不會選擇繞行。

參考資料:

《中國歷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