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打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打仗爲何必須攻城,繞過去不可以嗎?

古代戰爭中,攻城絕對是令人血脈賁張的場景。攻城士兵推着攻城錘和雲梯,面對守城士兵投下的滾木、雷石甚至潑下的熱油,顯得非常悲慘。於是總有人忍不住發牢騷,既然攻城死的人這麼多,爲什麼不乾脆繞過去,直撲敵人老巢呢?

無法繞過

對於爲什麼一定要攻城而不是選擇繞路,古代的將軍們也會一臉無辜。不是他們不體恤士卒,而是大軍可以繞道,後勤卻無法繞道啊。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蒸汽機出現之前,無論東西方陸路運輸都都非常困難。以至於如果能用水路運送,士兵和糧草絕不走陸路。

一個古代士兵其隨身除了武器盔甲之外,僅能攜帶數日干糧。雖然在大軍行動之時會有隨軍的輜重車輛,但由於古代馬車運力通常都在半噸以下;同時還要攜帶大量的箭鏃、帳篷、鼓樂和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能夠同大軍一起行動的運糧車還是有限的。因此若不能速勝就只能依靠後方組織的運輸隊,分批次向前方的軍營運送糧草。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第2張

在築城的時候都會選擇緊貼大路或者是水運的必經之處,這既是滿足自身生存需要也能夠以城控制交通要道。假設進攻的一方有10萬大軍和1000輛運送輜重大車,那麼這10萬人可以選擇在曠野裏行軍,同時掩護輜重大車從敵城牆下面經過。可接下來的運糧隊即使有些戰鬥力不怕強盜,也無法擺脫緊靠大路的敵城威脅。

運糧車走曠野不但消耗更多的時間,而且某些地方可能根本無法通過。這時候守在城市裏的敵軍,可以隨時出來或只放箭來攻擊進攻方運糧隊。顯然進攻方是無法在派出足夠的大軍來掩護運糧車輛,否則只會產生更大的軍糧運輸量。光爲了保障後勤運輸線的暢通,就足以讓很多足智多謀的將軍明知要承受巨大的傷亡,也只能去攻擊敵人的堅城。

城池也是糧草集中地

即使不攻城就能保障後勤線的暢通,可古代通過陸路運輸軍糧損耗同樣驚人。因爲沒有機械化運輸工具,運送軍糧的人畜都要消耗所運的糧草。如果讓牲畜邊走邊吃路邊的野草,就會消耗大量時間導致運輸效率極低。而古代糧食的包裝也十分落後,在路上稍微被雨淋就可能導致糧食發黴,在路上遭遇意外也會損失掉部分糧食。

按《孫子兵法》裏的原文: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也就是說從敵人那裏得到一車糧食就能節省己方20車,打仗要想不拖垮自己就必須儘可能從敵人那裏獲取糧食。可敵人也不是傻子,在絕大多數國家糧食都儲存在城池內部,或者在堅城旁邊修築糧庫。

這樣進攻方的大軍一旦遭遇糧草危機,即使明知會承受巨大傷亡也只能去攻擊有糧食的城池。而防禦方在發現敵軍來襲之後會迅速將城外的糧食轉移到城內,或者在糧庫周圍構築野戰工事。這樣爲了奪取糧食,進攻方仍然不得不進行攻城作戰。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第3張

奪取政治中心才能事半功倍

有時不爲了糧食,進攻方也要攻克一些城池,只因爲古代城池一般是當地的行政中心。如果像秦滅六國那樣的兼併戰爭,進攻方絕不能打下一座城後搶完東西就撤軍;必須將其納爲自己國土的一部分。畢竟在那個年代通信非常落後,人們鄉土情結也很嚴重。對於生活在曠野的廣大農民來說誰佔據了縣城,誰纔會有資格向他們徵糧徵稅,也纔會心甘情願地投奔新主公。

進攻方假定如果不進攻某個城,選擇在周圍繞路或圍城會怎麼樣呢?首先當大軍到附近鄉野裏去徵糧抓夫時,就會面臨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在廣大村民眼裏守在城裏的那位纔是他們真正應該效忠的對象,他們會本能地進行反抗或消極怠工,加大了進攻方徵糧的成本。

同時由於其在心理上仍然偏向城裏守軍,守將就可以把村民發動起來;組織游擊隊對進攻方的軍營進行騷擾和突襲運輸線,增大其戰爭成本。

圍城看似很美實則艱難

既然攻城傷亡巨大,直接繞過又會面臨後路被切斷的風險。那麼留下一部分大軍圍城,是不是會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自古以來被圍困的,都是進攻方必須攻下的城池,能短時間內攻克或繞過絕不會進行圍城。畢竟在那時採用圍困戰,就意味着進攻方要在曠野中安營紮寨。且不說野戰工事條件如何艱苦,就說古代的軍營的營帳也比不上最簡陋的房屋,遭遇暴雨大雪天氣就苦不堪言。這意味着採用圍困戰時,進攻方要承受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第4張

同時採用圍困戰也很容易讓士兵的士氣變得低落,警惕性也會慢慢降低;從而讓困在城裏的敵人,或其在城外的援軍有可乘之機。當年鄭成功北伐包圍南京後功虧一簣,就是很好的例證。

不要忘了採用圍城戰的目的,是希望城裏的敵人最後因飢餓而獻城;可有些城池根本不怕圍困。比如讓蒙哥喪命的釣魚城地勢險要所需守軍較少,卻有足夠的空間種糧食實現自給自足。這種情況下不強攻,圍困十年、八年都不可能拿下。

況且古人爲了避免城池因被圍困而陷落,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修建姊妹城。這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襄陽和樊城,分別扼守漢水南北兩岸。無論是三國時期的關羽,還是南宋末年元軍進攻襄樊;都面臨若同時圍困兩城則兵力不足,如果攻擊一城則另一城必然救援的困境。所以關羽在水淹七軍後,未能在東吳背刺之前攻下襄樊二城功虧一簣。

元軍事實上利用了當時南宋內部腐敗透頂,通過行賄守將的辦法偷偷構築了圍城的工事。通過野戰將南宋援軍消滅後藉助“回回炮”的巨大威力,耗時六年才最終攻克堅城。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第5張

蒙古軍用回回炮攻打襄陽

可遇不可求

古代戰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採用繞路的方式取得勝利,但也有例外。首先出名的就是1231年底拖雷率精銳騎兵強行借路南宋,繞過潼關從南方攻入了金國腹地。既然蒙古軍是狂飆突進,自然無法攜帶輜重車輛和攻城裝備。

但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大量的肉乾和奶製品,從而使其在擁有高度機動性的同時後勤壓力極小。尤其可以全軍隱藏在山林之中數日不生火騙過了金軍的斥候,最終取得了次年初三峯山之戰的勝利。

古代打仗面對城池久攻不下 古人爲什麼不繞過去 第6張

蒙古騎兵

另一個實例就是朱棣在“靖難之役”最後時期,長驅直入攻克南京。和拖雷那次行動相比,朱棣可以說真的是一次豪賭。畢竟在1402年時建文帝依然“優勢在我”,且擁有統治合法性可以全國調兵。朱棣南下賭的就是可以短時間內攻克南京 ,否則後路不保會全軍覆滅。

可建文帝居然啓用能力有限的盛庸主持山東,朱棣只留下小股部隊就將其牽制住了。建文帝又起用駙馬梅殷去守衛淮安,梅殷居然真的“困守孤城”,根本不理會朱棣主力南下。更由於建文帝的騷操作寒了許多武將的心,導致揚州、高郵、鎮江等重地先後歸降,連長江水師都不戰而降。

但這時建文帝還可以憑南京堅城做最後的抵抗,誰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主動打開了金川門。某種程度上建文帝的失敗是敗在了政治上,所以這樣的奇蹟很難複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