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戰爭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戰爭中哪些城池再難也要打下來,不能繞過去?

城市是一個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重心,攻下城市也就意味着拿下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點,但相對的,攻下一座城市往往要付出巨大傷亡,而在一場戰爭中付出過多的傷亡就意味着軍心動盪,從而影響整個戰局,最終導致戰爭的潰敗。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孫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在一場戰爭中,通過一些謀略取勝肯定是最好的辦法,有話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用最少的戰損去換最大的利益,顯然,不耗一兵一卒,這對於當局者來說就已經是最大的利益;而如果戰局不允許這樣貪婪地去求取利益,那就要考慮外交手段了,外交對於一場戰爭而言很重要,直觀地去看外交,就像是連橫合縱;但戰爭最直觀的還是要回到“戰”這個字來,而這個戰往往是在沒有什麼謀略,又外交失敗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所以它屬於是下策;然而還有最下策,那就是攻城。

一場戰爭如果到了攻城的時候,那往往是不得已而爲之,爲了攻城,一般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築攻城器具,可戰爭不等人,在修築好這些之前,士兵和將帥就不得不在前線支撐,往往是等不來這些器具,兵力就已經損失慘重,這也就是爲什麼說攻城是非常不推薦的。

這並不代表着就完全不能攻城和對攻城不能有任何的想法。

在古代,城市是一個區域的文化和政治重心,佔據城市後,就能瞭解到當地的基本情況,達到在最短時間內控制當地的目的;

以前有句話叫“三裏不同調十里不同音”,這話就是說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口音,其實說往深處看一點,還可以發現這句話別的含義,那就是地方文化不同。在古代,地方文化是一個很常見的東西,就拿剛說的口音來說,這多半就是當地人交流久了習慣了,所以大夥都這麼用,可外鄉人聽不懂,不好交流,但人就是本地人和本地人說話,也沒說讓外鄉人插手他們的事情,時間久了,自然就形成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第2張

這種地方文化在我們現代看來,其實很不方便,當然,的確不方便,然而這就是一個地方因爲地理人文而逐漸形成的文化。對於行軍打仗來說,佔領城市後瞭解當地的一些地方文化,一些基本情況,很必要。

最基本的,就是了解一個地方的基本情況。在古代攻下一座城後,但凡是沒有屠城的,那肯定要在當地刷一波名望,然後依靠着當地的官員,老百姓啥的,功課肯定要做足了,不只是瞭解瞭解地方情況,就像地形,地方治安啊,地形,產糧,還有說是地方人口之類的,還要了解當地文化,這樣才能在一個地方持續發展,這些事情可一點不多餘,甚至不繁雜,這都是占城以後首先就要做的。

爲什麼要了解地形呢?因爲即便把城池攻下來了,也不能確保敵方就不會再把城池打回去,只要攻城,就得做好守城的準備,對於守城最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了解當地地形,如果城門守不住,那不是還可以打游擊嘛,那打游擊可不得了解城內的地形嘛。

那爲什麼又要了解當地的地方治安,產糧,人口之類的呢,我想,攻城的目的在於奪取資源,如果只攻城,不佔城發展,那攻城的意義在哪裏呢,彰顯自己的強大嗎?然後再留下一座鬼城?所以,一般的駐守城池的將領在攻下城以後,上面馬上就會派人來調查當地的情況,有時候甚至不同上面來,駐城的將領自己身邊就有這樣專門的人去進行統計,而統計的內容就是地方治安,產糧,人口之類的。地方治安,那是確保這個城池被攻下來後,有沒有可能還有人當地發生兵變的情況,產糧,因爲接下來的戰爭說不定還得進行需要打,很可能就需要糧食,人口,這是很重要的一環,確定當地的人口,纔好規劃發展,並且防止一些意外突生。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第3張

上面提起糧食,提起人口,就回提一嘴,雖說一般古代城丟以前,都會防止敵方獲得補給而燒掉糧草,或者在進行守城的時候堅壁清野,但這些都是老百姓種的嘛,多多少少是有怨言的,有時候不敢發火,但火氣堆積起來還是會有起義事件的發生的。

因爲有時候老百姓可不在乎統治者是誰,他們更多在乎的是能不能在這種戰爭之中吃上一口飽飯。

在古代,城市是一個區域的軍事重心,攻破城市,可以有效打擊敵方的軍事力量,割裂敵方的軍事防線、補給線,達到切割敵人的目的;

前面說攻城以後的目的,咱再來說攻城本身,攻城是爲了佔領地方,搶奪資源而進行的行爲,但這都不是攻城在軍事上的作用。

攻城,在軍事上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因爲在一場戰爭中,凡是攻城成功的,那麼敗方必定已經戰死或者成爲俘虜,這些俘虜是一定不能再給他們自己本身的部隊提供軍事力量的,甚至有可能在俘虜中被策反,去進一步削弱對方的軍事力量,或者成爲間諜,幫助大軍獲取敵方信息,與此同時,在守城落敗的一方,等於失去了在這個地方的信息獲取,還甚至會被另一方竊取信息,這本身就是一種軍事上的優勢。

當然,攻城的作用不止於此,我們都瞭解,在戰爭中,戰爭的防線是極其嚴密的,任何變動都可能會對戰局產生影響,然而城池的防線本身就是整場戰爭防線的一部分,城市丟失,就意味着戰線變動,戰爭的局面千變萬化,有時候就是這點變化就能導致整場戰爭的態勢改變。

就比如說是原本一方的大軍準備在這個城市集結兵力,發動一波奇襲,可是信息還沒傳達,就已經丟了城,而丟城的信息沒能傳達出去,大軍雖然人多勢衆,但也耐不住這邊早已經補好的陷阱,最終大軍損失慘重慌忙逃走,甚至說被全殲於一城之中。

當然上面都是假如,但也是戰爭中可能發生的一部分,可還有最後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古人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糧草當然不只是糧食和馬草這麼簡單,還包括戰爭所需要的一些物資,攻城器具,守城器具,甚至一些錢財,還有其他用具在裏面,而這些東西的來源,是一條早在戰爭之前就已經設立好的補給線。

守城,那肯定不能說是死守,如果說只靠城內產出的一些糧草,甚至說城內現成改裝的器具,那守城就不用守了,很難的啦,所以,守城,是需要靠外部資源供給的,而這些供給,全部都在這些補給線內。一座又一座城池相互連接,他們之間形成補給線,他們互相供應,同時也從中央接收所需要的物資,這樣一座城池才能真正意義地守下來。

可如果中間一座城池丟了呢?那後果當然嚴重,哪怕攻城只攻下最外圍的城市,可由於信息差,很有可能補給仍然會在補給線上供應,那如果是奇襲中間的城市呢?那就更可怕了,幾乎就是壟斷了敵軍的補給,讓對方無法持久作戰,而己方則是可以依靠這些補給打一段時間的持久戰消耗對方更多的有生兵力。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第4張

在古代,城市是一個區域的經濟重心,掌握了城市,就能掌握當地的人口、糧草、金錢,從而就近補給物資,提升作戰續航能力。

攻城就一定要做好守城的準備,這是我前面說的話,這句話很重要,因爲上面講了攻城對於軍事的重要性,其中講到了補給線,可有戰爭中存在一個問題,雖然攻下城後,兩軍之間會存在一個信息差,可這種信息差不會存在太久,大不了就收割一次補給,就不會再有了,如果是外圍的城市還好,這樣自己這邊的還可以進行補給,可那種奇襲,如果要打長久作戰,還得考慮在本地發展,這也是上面說過的。

對於戰爭而言,如果沒有速戰速決的準備,那就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持久戰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物資,物資又從哪裏來,搶,然後就是,靠自己發展。前面說過一個事情,城市佔下來後,會立馬有人統計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對城市發展最有幫助的。

走私都聽說過吧,在戰時,走私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這種事情在宋朝屢禁不止,往往就是有錢人賺得金滿鉢滿,而前線的戰士卻因爲物資緊缺而落敗了,又有一句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話可不只是說開炮,同時也是說戰爭,我們現在常說打架不是打架,是打的錢,戰場也是如此,儘管戰爭已經開始,中央已經爲下面配備裝備,然而戰時時期,物資還是緊缺的,所以往往就需要地方大軍自己掏錢或者地方政府幫忙掏錢買一些東西,這件事情放到被佔領的城市是同樣合理的。

商人嘛,大多數還是逐利的,所以古代經常是見到商人不在乎客戶是誰的,他只在乎能不能賺錢,而這個時候,剛攻下城的大軍就非常需要補給,找中央是來不及的,那就直接在剛打下的城市裏搜刮一波,能拿多少錢就拿多少錢,當然,不屠城就還是要給當地小老百姓留口飯吃,這樣才能更好地創造價值,畢竟死城是沒必要守的。

不僅如此,當地的人口在戰爭急需時,可能會被強制徵兵,進到戰場,但一般來說,強制性徵兵的時候,也離戰敗不太遠了。

古代戰爭中城池再難爲何也要打下來 直接繞過去不行嗎 第5張

戰爭,終究是殘酷的,無論是以什麼方式贏得戰爭,終究會有犧牲,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我們要思考過去,要爲未來最好最壞的打算,以持續現有這份難能可貴的和平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