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敦煌漢長城位於哪個地區?敦煌漢長城建造於什麼時候?

敦煌漢長城位於哪個地區?敦煌漢長城建造於什麼時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敦煌境內北端現存除鹼墩子至馬迷土的漢長城幹線外,還有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支線。隨着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部分長城被夷爲平地,多半長城保存下來。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爲我國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敦煌漢長城位於哪個地區?敦煌漢長城建造於什麼時候?

長城歷史

宏偉、壯麗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創造。西漢時,中原王朝爲了對外抗禦匈奴騷擾,加強邊塞建設,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以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由令居(今永登)開始,經河西走廊張掖、額濟納旗、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馬迷土建起了長城。並將“亭”(烽隧)、“障”(較大的城堡和烽火臺)修至鹽澤(今羅布泊)樓蘭古國。這便是漢長城。

長城結構

敦煌漢長城的結構並無磚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帶,生長着大片紅柳、蘆葦、羅布麻、胡楊樹等植物,修建長城時,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爲地基,上鋪土、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築而成。以此分段修築,相連爲牆。長城內則低窪地鋪蓋細沙,稱爲“天田”,以觀察腳印之用,是一種防禦措施。

敦煌漢長城位於哪個地區?敦煌漢長城建造於什麼時候? 第2張

長城沿線,每隔十華里許築有烽隧一座。這就是古籍中所寫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臺。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白天煨煙,夜晚舉火,點燃報警,傳遞消息,所燃煙火遠在三十華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內現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門關西湖一帶保存得最爲完整。漢代烽隧多呈底寬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長城內側。

築造結構主要有三種:一是用黃膠土夯築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塊夾紅柳、胡楊枝壘築而成;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達7米以上。有的殘高10米左右。烽隧頂部,四邊築有不高的女牆,形成一間小屋。有的頂部還可以見到屋頂塌陷的遺蹟和殘木柱等。

敦煌漢長城位於哪個地區?敦煌漢長城建造於什麼時候? 第3張

烽燧作用

烽隧的主要作用是舉火報警,傳遞消息,以防備敵兵的騷擾和入侵,同時也爲絲路上往來的使者、商隊補充給養。報警的方式主要是“舉燔苣,燃積薪”。玉門關一帶蘆葦遍佈。即用蘆葦捆紮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圓形的蘆葦叫“積薪”。“苣”的長短不一,長的達2.4米,短的爲60釐米。還發現了8釐米長的“引火苣”。

敦煌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存的“積薪”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爲全國之最。有一座烽隧周圍存放的積薪多達十五堆,排列十分整齊,天長日久,凝結在一起,堅如化石。

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長城、烽隧遺址中,保存着許多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如“玉門千秋隧”出土的西漢紙,經考證,早於東漢蔡倫造紙170多年。著名的“敦煌漢簡”就是從長城沿線的烽隧遺址中出土的。它爲研究我國漢代河西地區乃至全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