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所謂的殿試到底是什麼?殿試對明清兩朝又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殿試到底是什麼?殿試對明清兩朝又有什麼意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殿試的意義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殿試,就是封建社會最高級的科舉考試,屬於國家大典,因而要在最高殿堂進行。也表示皇帝親自考試,答卷名爲對策,即有關國家大事,叫讀書人提出辦法。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大致分爲三級。縣級考取秀才稱爲進學,省級考取舉人稱爲鄉試,中央一級考取進士。分兩次舉行(兩榜)。秋季考試稱會試,考中稱爲貢士。在來春再參加殿試,即在皇宮中金鑾殿考試,所以稱作秋闈和春闈。

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統治階級收買知識分子和培養官僚集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則是爲了鞏固封建統治。因此在殿試中由皇帝親自出題,提出有關當時政策和策略性的問題。應考者針對考題提出對策,叫做策論。

這種殿試實際是會試的複試。一般說來不會再有淘汰,只不過根據皇帝親自甄試後,重新安排一下名次而已。例如清末一次會試的第一名(會元)爲譚延闓,但殿試後卻成了第八名,賜進士出身。這種殿試要在兩三天後發榜,揭曉。

所謂的殿試到底是什麼?殿試對明清兩朝又有什麼意義?

殿試結果等級介紹:

與考者分爲三個等級:一甲爲進士及第,照例只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爲傳臚。發榜前由禮部官員在保和殿唱名宣佈名次,然後捧黃榜率進士出東長安門。這些考中者便登龍門,身價百倍,成爲統治集團的成員。

科舉考試是三年一科(例如鄉試爲子卯午酉,會試則錯開一年爲醜辰未戌)。一個讀書人由童生、秀才、舉人、貢士到成爲進士要經過層層篩選,只有極少數人能取得殿試資格。這一類由正途出身爬上來的士大夫,憑藉這種資格,即可列入統治集團之中。

在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軍師宋獻策和將軍李巖看到一批明朝的士大夫從崇禎皇帝棺柩前經過,傳言發表了一篇頗有見地的議論,一語道破科舉制度的實質:明朝國政誤在重科舉,循資格,是以國破君亡,鮮見忠義……其新進者蓋曰,我功名實非容易,二十年燈窗辛苦,才博得一紗帽上頂。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此制科之不得人心也。而歸任老臣又曰,我官居極品亦非容易,大臣非止一人,我即獨死無益,此資格之不得人心也……

所謂的殿試到底是什麼?殿試對明清兩朝又有什麼意義? 第2張

後來清軍攻入北京,在國子監出現了一條“揭貼”(即小字報),上寫:“謹奉大明錦繡江山一座,年愚弟文八股敬贈”。簡直是對科舉制度辛辣的諷刺和控訴。此雖系私人筆記傳言,但卻反映了封建王朝衰亡時期政治之弊。

三殿還有一項重要用途——宴會。皇朝每年要舉行若干次宴會(包括在太和門、午門等地),按規模有所謂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類。僅大宴就包括郊祀天地後舉行的元旦、冬至、皇帝生日,這三次是固定的。還有派將出徵授印儀式。

所謂的殿試到底是什麼?殿試對明清兩朝又有什麼意義? 第3張

當然還有宮殿落成、大封功臣等。至於會武宴、恩榮宴、中秋、重陽、立春、端午以及接待使臣等宴,名目繁多不及備載。在三殿舉行的多是大宴,凡賜宴,文武官員以上及諸學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經筵官及翰林講讀,尚寶司卿、六科給事中及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督指揮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門;翰林院、中書舍人、左右春坊、御史、欽天監、太醫院、鴻臚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宴于丹墀。這種大宴不是常有的事,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次大典禮是太和殿重要用途。

明代政府有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三殿及所屬宮門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賜宴之日,其位卑祿薄者免宴賜以鈔,謂之節錢。這樣大的宴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明代光祿寺(專門供辦皇宮膳食和宴會的機構)的編制可以推測,據載寺額(即每年用度)歲定銀二十四萬兩……,至正德時用至三十六萬兩,猶稱不足。嘉靖中廚役用四千一百名。再如英宗初,減光祿寺膳夫四千七百餘人,由此看來皇宮的廚師要保持四千多人的名額,那麼,大宴的規模不會少於萬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