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時期的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多困難?

明朝時期的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多困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綿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始自隋朝,楊廣設置了進士科,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科舉制度。近唐宋時期的完善,到了明代,科舉被髮揚光大,大量的學子寒窗苦讀,就是爲博得一席功名,來光宗耀祖。現代的學生可以在窗明几淨的教室參加考試,可能還配有電扇或者空調,考試條件完全不同。

古代的學子的環境明顯要差很多,並且還要層層選拔,想當官的大有人在,不過真正能做官的卻不多。明代考試分四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會考、殿試才能確定能做官。

明朝時期的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多困難?

院試是統一考試的最初級別,但也不是隨便就能考的,在考試之前需要參加縣一級的選拔,選拔通過的叫做童生,成爲童生的才能參加院試。通過後成爲生員,也俗稱秀才,這個階段的考試還當不了官,卻有一定的好處,例如可以免除一點的徭役。

成爲秀才之後就能參加新一級別的考試了,當然秀才也不是那麼容易考的,五六十歲的童生也經常能見到,有的人考了一輩子也就是個秀才。接着就是鄉試,一般在各省省城考試,一般三年一次,這個比高考時間長一些,高考是一年一次。明史記載:

“廷試,以三月朔。鄉試,直隸於京府,各省於布政司。會試,於禮部。”

能到達鄉試的層次已經很厲害了,通過了鄉試就是舉人,舉人雖說還算不上官,但還是有可能做官的,一般官職也不高。一代名臣海瑞就是舉人出身,嘉靖二十八年海瑞中了舉人,之後他兩次參加會試落榜,無奈之下他回家等待朝廷分配工作。

好運氣的海瑞在嘉靖三十三年就當上了南平縣教諭,其一說明考試的難度,海瑞是非常有才能的一位官員,常年在家苦讀,還無法通過會試。其二,考中舉人是有工作機會的,只不過可能需要一點點運氣成分,假如運氣不好,那可能會等個十年八年。

明朝時期的考試是什麼樣的?有多困難? 第2張

成爲舉人後就有資格參加會試,別以爲要參加中央的考試會有什麼好待遇,其考試場所就像一個籠子,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考試之前發給你三支蠟燭,考生的吃喝拉撒都在這種小籠子裏解決,躺也躺不下,睡也睡不好,還不能中途退場,只能這麼忍着。

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古代的大儒們窩在矮小的籠屋裏,還可以寫出精彩絕倫的文章,也實在讓人佩服。明代的考試主要來自四書五經,這些東西很老套,也很死板,除了考試基本沒有多大實際用處,這些八股限制了思想文化的進步,直到光緒年間,科舉才被廢除。

明史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爲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

在明代不是誰都能當讀書人的,最起碼家庭條件得差不多,要讀書就不能種地或者幹活,並且上京趕考萬水千山都是靠徒步,路費都不是個小數目。相對於我們的高考,不知道難上多少倍,而且我們現代有多種晉升渠道,在明代幾乎別無他法。所以,有幸生活在現在的年代,是何其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