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高考這個緊張、熱烈的時刻,讓一向有文化的小編帶着你穿越一把,來點兒歷史上關於考試的“冷知識”,放鬆一下心情。

不得不說的科舉歷史沿革

在我國,早期的人才選拔主要採取的是舉薦制,魏晉南北朝奉行的“九品中正制”是爲典型

由於“九品中正”舉薦制被世家大族把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仕途壟斷,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朝廷爲更好地選拔人才,實行開科取士,每年各州薦舉貢士入京考試,不論貧貴,一律以成績定勝負。是爲科舉考試的初始。

科舉制正式確立是在開皇十八年(598年)。當時,實行分科考試,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隋煬帝即位後,將考試科目擴大爲包括文才、武藝、品德、治能等方面十科,規定有一藝可取即應採錄,且隨才升擢,同時設進士科,以詩賦、試策爲考試內容。從這方面看,歷史上殘暴荒淫的隋煬帝並不是草包一個,還是很有才能滴。

唐承隋制,將科舉考試製度化並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常科和制科兩種。常科歲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名目常見的爲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詞、才堪經邦、武足安邊等科。從這些名目上看,制科更注重實用。

宋朝科舉進一步完備,科目以進士爲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

個人認爲,宋代對科舉考試的另一貢獻是考錄的公平公正——考試時“鎖院”,嚴禁出入,防止內外串通舞弊;同時在唐朝“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的基礎上,實行“謄錄”,即另派抄書手將試卷用正楷譽錄,使考官無法辨認考生筆跡,保證公正閱卷。

宋代科舉還有一個創新——三年一考,允許落第舉子複試。

明代是一個君主集權的時代,表現在科舉考試中,僅設進士一科,並規定試卷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用八股文體寫作,即將全文分爲八個部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從起股以下,每部分用兩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數,故稱八股文。

“八股文”應該說是明代對科舉制的一個“貢獻”。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初步考試和正式考試兩個階段。

初步考試有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正式考試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後稱舉人,取得做官資格,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會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到京城考試,又叫“春試”,考中者稱爲貢士。會試考完的第二個月,大概4月份前後是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直接做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清廷被迫“停科舉以廣學校”,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製度。

歷代科舉名銜及待遇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爲狀元,但每個朝代狀元的含義有所不同。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爲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爲狀元。

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第2張

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探花原本與登第名次無關。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便在曲江設“探花宴”,舉行盛大宴遊活動,宴席間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爲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郎只是一個戲稱。南宋後期,將殿試一甲第三名改稱爲探花。元、明、清三代沿襲宋制。

貢士: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爲貢士。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爲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爲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爲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習慣上被人稱爲“老爺”。

科舉考試的題目

隋朝科舉制度正式確立後,《詩》、《書》、《周禮》、《禮記》、《易》、《春秋》、《孟子》、《論語》、《大學》以及《中庸》等儒家經典以及從隋唐開始的詩賦等爲考試內容,此後少有變化。

類型上,主要是帖經和策問,詩賦和雜文,經義和墨義,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詩賦。

帖經:簡單地說就是主考官任意選擇經書中的一頁,用兩張紙覆蓋左右兩邊的字,中間開一行,另裁紙爲貼,帖蓋數字,讓考試者寫出讀出,類似於現在的填空題。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第3張

策問:大部分涉及到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吏治等方面的問題,命題形式和現代語文考試中的論述題或命題作文。

雜文:是以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論、贊爲體裁,讓考生作文,類似今天的應用文寫作。

經義:以儒家經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節同一主題的句子爲題目,讓應試者作文,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類似今天的讀後感。

墨義:取儒家經典中的句子讓應試者應答,或者要求對答這個句子的含義,或要求對答下一句,或要求對答註疏,類似今天的名字解釋或簡答題。

這是一份清末光緒年間鳳陽府壽州文童胡敏修的鄉試卷,黃宣紙,高26釐米,統卷無隙,全長2米餘。右上角鈐有“初復”和“第叄圖名”字樣,中間有豎長方格雙線藍框,內寫“壽州”二字,其下有兩個雙線藍圓圈,內注“文童”二字,再其下便是一貼糊於捲上並鈐壓有“關防換坐”四字的藍框印戳記及考生姓名的一張糊名紙。在糊名上同時又鈐壓一枚鳳陽府的朱墨厚邊四方官印。從這份“文童”試卷的對策題上看,該試卷具有清末廢科舉制時改“試史論”爲“時務論”的革新特點,並以“糊名法”與“譽錄法”兩種辦法防弊。使該卷又極具文物價值。

關於科舉制度的成語故事

獨佔鱉頭:唐宋時期,皇宮前面石階的正中鋪有一大塊雕刻巨鰲的長方形巨石,象徵皇帝的宮殿如同被巨鰲支撐着,永遠巍然屹立。殿試結束後宣佈名次時,及第者要站在皇宮前石階下面的兩側恭候。名次宣佈完畢後,狀元要站到雕有巨鰲的石階上,迎接殿試榜。因此,把中狀元稱爲”獨佔鰲頭”。現在泛指名列第一或居於首位。

蟾宮折桂:古代傳說,月亮中不僅有桂樹,還有一隻金蟾,因此月亮也稱蟾宮。古代科舉考試中進士稱登蟾宮,於是,有了“蟾宮折桂”這個成語,比喻應試得中。

金榜題名:“金榜”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排名榜,因書寫在黃紙上,也稱黃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開始,從此就能步步高昇,大富大貴。後人們把殿試的錄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稱爲“金榜題名”。後泛指考試被錄取。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第4張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時鄉試(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爲“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爲“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皇宮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級別的考試,考中的稱爲“進士”)第一名稱爲狀元(也稱殿元)。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稱“連中三元”。現用來比喻在一項考試或比賽中接連取得三科或三次優異成績,或在三次考試或比賽中連續獲得優勝。

沆瀣一氣:據北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記載,唐僖宗時,科考主考官崔沆發現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認爲是本家人,儘管崔瀣的考試成績很差,仍然把他取爲進士。於是被考生嘲笑說,這場考試“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沆瀣,本來是夜間的水氣,夜間的水氣是在黑暗中飄蕩的,考生們把這對座主門生的名與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結,臭味相投。後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名落孫山:據宋朝範公《過庭錄》記載:有個叫孫山的人蔘加鄉試,考中最後一名。回鄉後,一位老人向他打聽自己的兒子考中了沒有,孫山委婉地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意思是:我是榜上最後一名,你的兒子還在我的後面,言下之意是說他落選了。後來就用“名落孫山”作爲沒有考取的委婉說法。

科舉故事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

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當時進士第一名稱爲狀元,又稱狀頭。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朝廷開辦貢舉,考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唐代狀元沒有特殊榮耀,因爲當時狀元既不像宋代那樣由皇帝經殿試“欽點”,也不是全憑考場上的答卷定名次,通常是由考官決定。而考官受人請託和接受推薦,取誰爲狀元都屬正常現象。

古代科舉考試好考嗎?層層考驗比高考難考多了 第5張

宋朝狀元最“拉風”

相比唐代,宋代更加重視科舉,不僅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而且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皇帝親自接見並賜宴,就是黃梅戲“女駙馬”中的瓊林宴等;另外,皇帝還詔令宮中衛士爲狀元清道開路,打馬御街,招搖過市,全民觀禮,榮耀無比。

最大的狀元和最年輕的狀元

據傳說,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樑顥,參加科考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樑顥中狀元后,官至翰林學士、當過開封府尹,92歲才壽終正寢。

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丁顯中狀元頗有戲劇性——據說當年殿試前,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認爲與夢境相合,於是將丁顯欽定爲狀元,人們稱之爲“應夢狀元”。

蘇州是個“狀元窩”

據統計,自隋唐至明清大約進行過科舉考試788次,有名字記載的狀元671名。雖然中狀元實屬不易,但歷史上曾有“狀元窩”出現。

明清兩朝共出狀元204名,而蘇州獨佔34名。其中清朝114名狀元中蘇州就佔了27名,被稱爲“狀元窩”。

歷史上真有一個女狀元

黃梅戲《女駙馬》中,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招爲駙馬的事被渲染得活色生香,其實,這並不完全是虛構,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女狀元,出現在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1853年定鼎南京後開科取士,先後錄取幾百名進士。當時專門設立女科,19歲的傅善祥一舉奪魁,成爲女狀元。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當祕書,後提升爲殿前左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