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古人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古代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古人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科舉考試,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賞識。看看古代科舉考試內容,能考上的還真不是一般的人才。

科舉制度正式定型於隋朝,共延續了1300多年。它給封建社會培養了大量精英人才,其中很多成爲國家棟梁。咱們主要以唐宋兩朝爲例,看看考試具體內容。

唐朝:明經(分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史科(考墨義、貼經)、秀才、俊士(才智秀拔的人)、進士、明法(考查法律制度)、明書(書寫人才)、明算(考《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各一帖;外加《綴術》《緝古》《記遺》《三等數》等)、一史、三史、開元禮(唐玄宗時代官修的一部禮儀鉅著)、道舉(始於唐玄宗時,考《老子》、《文子》《列子》《莊子》,考試辦法和明經相同)、童子、醫科(脈科、針科、瘍科;含本草、脈經、素問、傷寒論,各類經方等,宋朝內容更復雜)。

古代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古人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內容主要是從唐以前的經史子集裏選,其中四書五經爲歷代必考內容,到明清幾乎成爲唯一內容。隋代秀才科有試策和雜文寫作,進士科爲時務策和儒家經義,明經科考儒經義理。唐朝把孔穎達等編撰的170卷的《五經正義》定爲各級官學的一統教材,內容是科舉考試的依據和標準答案,士子須精通熟背(能背下來真是厲害)。

進士科,重詩賦,並考貼經、墨義、試策,而貼經,法科、書科、算科都要考。貼經是把原文矇住幾個字,讓考生填出來。墨義是以原文或註疏中的句子出題,一般是每部經問經義十道(疏寫五道,注寫五道),用教材的注和疏來回答。這兩種就是背誦默寫。

以上爲唐朝常選科,其中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經常舉行,明經、進士最受重視,年年開設,其它科招考極少。其中進士科最難,錄取比例僅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這科最能體現考生水平,內容有詩賦(所以唐詩發達)、應用文寫作(韓愈、柳宗元兩大頂尖高手),歐陽詹、李觀、王涯、李絳、崔羣及名相房玄齡、張九齡、宋璟、張說等都是著名政治家,也是詩文高手。

古代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古人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第2張

常科之外還有制科,時間和科目由皇帝臨時確定。制科又稱制舉、特科、特舉。科目複雜。有人研究制舉主要有五類一四十九科,有的分爲九類一三十八科。

武則天時,創立武舉,並被列爲常科。由兵部主持,考試內容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材。翹關是手舉起一個長一丈七尺粗三寸半的木棒十次後,手握住木棒一端的一尺之內,把棒翹起來爲準。負重是指“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算中第。著名將領郭子儀就是通過武舉考上的。

考中的士子只有做官的資格,要正式做官,須經吏部“關試”(銓選)。標準有四:身,“體貌豐偉”,體型高大偉岸(矮瘦排除);言,“言辭辯證”,口頭表達能力;書,“楷法遒美”,字須正楷,遒勁美觀;判,“文理優長”,對兩條案例進行分析判斷,寫出判詞。

古代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古人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第3張

在古代,身材胖大偉岸的男人頗受人青睞。《漢書》載:張蒼犯罪,當斬,他脫了衣服伏在刑板上,監斬官王陵看他體壯肥白,光滑如瓠(瓠子瓜),很是憐愛,就到漢高祖那兒爲他說情,免了一死。可見這樣的身材在古代極爲難得,自然就成爲朝廷的一個選人標準。這還不夠,吏部還要考察德、才、勞,都通過後,才授予官職。

這些條件加起來就較苛刻。少則一年,多則幾年十幾年才通得過,未通過的須等三年再參與銓選。如韓愈就歷經三次,差不多十年間,多次找高官推薦後,才得個國子監四門博士的職位。

唐朝選拔人才的一個方式主要還是公推制,科舉中第名單和公推名單一起放,當時一些考生在考前還懷揣作品投贈權貴。也有很多就有想以結交名士權貴,以文才得到推薦而一飛沖天的人,如李白;還有想以隱出名,走終南捷徑的,如吳筠;還有依傍高官投贈爲幕府的,如杜甫(應試落第)。

古代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古人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第4張

宋朝科目在唐的基礎上,在常科、制科之外,取消了公推制,加了童子舉,內容有帖經、雜文、時務策論、詩賦等。選取人數,唐朝平均每年約70人,宋朝則有300多人,爲錄取人數最多的朝代。宋朝取消吏部銓選,中第即分等授官。有宋兩代宰相絕大多數出身科舉,個個都很牛X。宋朝沿襲了武舉,把它分爲制選、常選、學選。學選是培養武藝人才的學校,文武並重,科考合格者以策論確定是否留用。內容爲“武經七書”(《孫子》《吳子》《六韜》《三略》《慰繚子》《司馬法》《李靖問對》)。武藝只考騎馬、步射兩項,有時加弩踏項目。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金榜題名天下知”。讀書是學子進升社會階層的主要途徑,古今似概莫能外。宋真宗就曾做《勸學詩》鼓勵天下學子努力讀書: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科舉雖然是爲封建統治服務的,但在它的帶動下,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讀書求學的社會風氣,對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心理,提高整個民族文化素養,推動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我們再次提倡復興傳統文化,從科舉中作些借鑑,與當今教育內容結合,或許更能促進中華文化的復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