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解密:明朝時期的武舉考試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

解密:明朝時期的武舉考試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據太監王直的建議,以文科爲例,設武科鄉、會試。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試,先策略,後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後又改爲三年一試。考試內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

萬曆末年曾有過一次實行改革的議論,有朝臣主張設“將材武科”,初場試武藝,內容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顯然易見,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提議,可惜並沒有引起朝廷重視,只是說說罷了,否則將會產生極爲深遠的歷史影響。

解密:明朝時期的武舉考試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

崇禎四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能運百斤大刀者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發榜後徐彥琦榜上無名,議論騰起。當時正“銳意重武”的崇禎帝認爲有人作弊,將考官、監試御史等一大批官員下獄、撤職,令倪元璐、方逢年等主持複試。複試後選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傳臚賜宴。崇禎親自調閱前三十名試卷,欽定一甲三人,王來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狀元,授副總兵職。明代武舉一直沒有殿試,也沒有設立一、二、三甲的區分和鼎甲名號。正式有武狀元之設,王來聘是第一人。

明代武職多半由世蔭承襲,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舉只是個補充形式,所以,明代武舉出人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名臣熊廷弼,他是一位難得的文武通材。《明史》本傳說他“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據清人王應奎說,熊遷弼先中萬曆某科湖廣武鄉試第一名,後棄武就文,又中萬曆丁酉(二十五年,1597)湖廣鄉試第一名,次年登進士。“於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兩解世間無。”這在歷史上的確是獨一無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