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貫通南北的萬曆三大徵是怎麼回事?對明朝帶來了哪些影響?

貫通南北的萬曆三大徵是怎麼回事?對明朝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年間,明神宗曾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即寧夏之役、萬曆朝鮮戰爭、播州之役,後世將這三場大戰稱之爲萬曆三大徵。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雖然在文化上沒有辦法實現如同唐宋一樣的輝煌,但這並不妨礙明朝的皇帝們在鞏固中華疆土上的“硬實力”

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們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地繼承了這位開國鼻祖的硬氣和堅韌,無論是對待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亂臣賊子”,抑或是幫助那些前來求援的屬國,都無一例外地用規模宏大的軍事行動予以迴應。這其中,就有明朝萬曆年間向西北、西南和朝鮮展開的三大戰役。

“三大徵”貫通南北,從1592年一直延續到1600年,對於明神宗而言,它們成了他在位時間裏最爲重要的課題。從1592年韃粗部出其不意地造反開始,萬曆皇帝朱翊鈞就參與到這三大戰役中,直至他駕崩離世,明朝的鐵騎才放緩了腳步。

戰爭的硝煙和屠戮雖然帶來了傷害,但與此同時,它也爲萬曆皇帝樹立了前所未有的威望。通過這“三大徵”,明朝所轄範圍內的疆土被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領土意識也日益在人們心中紮根,同時,從整個東亞來看,明朝用這三大戰役亮出自己的實力,使獲取東亞地區的主導權一事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貫通南北的萬曆三大徵是怎麼回事?對明朝帶來了哪些影響?

歷史上,最爲人們認可的“三大徵”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分別是李如鬆平定蒙古叛亂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叛變的播州之役。關於這三大戰役,它們的故事至今依舊被人們所講述着。

不可否認,萬曆皇帝在剛剛即位之初,確然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小的時候,朱翊鈞作爲李貴妃的第二個兒子,因其父穆宗迷信道教的緣故,朱翊鈞的誕生並沒有獲得普天同慶的祝賀,更在第一時間通知給他的父皇,甚至連賜名一事都無人敢提及。

直到他五歲的時候,朝臣上疏皇帝爲國家立皇太子,而此前朱翊鈞的兄長們均已早天,穆宗才爲他取名“鈞”字,希望他能如同“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一樣,宏圖大展、光耀國風。

不曾想,穆宗的這一期望最後還真就實現了。明朝萬曆年間的“三大徵”,讓萬曆皇帝的名號傳遍了四海,不僅華夏之內記住了他,就連遠在天邊的人們也是久仰其名。

萬曆二十年,登基將近二十年的朱翊鈞雖然在這些年經歷了不少朝政中的明爭暗鬥,但看着自己治下的國家日益繁榮,心裏還是不由地生出了驕傲滿足之情。只是,這樣一份心境並沒有保持多久,就被來自西北的糙粗叛亂給打破了。

這一年,原寧夏鎮副總兵哮拜父子帶着它們企圖改天換日的陰謀找到了蒙古河套部落,並和他們達成了戰略聯盟,共同在寧夏一帶燃起硝煙,宣佈起兵造反。

叛軍的鐵騎很快就攻佔了廣武、靈州等地,所到之處城池被燒燬、大批百姓被屠戮,一時間無人能攔,明朝政府聞訊迅速派出了幾支鎮壓叛軍的軍隊,但最終都失敗而歸。

四月,深諳兵法之道的李如鬆臨危受命,以討逆軍務總兵官的身份,帶領着朝廷的大軍對叛軍進行了反擊和圍剿,一路衝殺至寧夏,打破僵局,力挽狂瀾。

戰事的優勢逐漸嚮明軍傾斜,就在李如鬆率大軍到達寧夏之後的第二個月,明軍再次給予叛軍以決定性的打擊。擊敗蒙古河套部落的明軍麻貴部爲李如鬆專心在寧夏消滅叛軍清除了後患,被迫退至寧夏城的叛軍再無援軍可支持。

爲了徹底殲滅敵軍,李如鬆觀察了寧夏城周圍的地形,並做出了引黃河水水淹寧夏城的決定。

與此同時,退至寧夏城的叛軍內部也開始因爲彈盡糧絕、軍心渙散而出現內證,甚至於刀兵相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爲李如鬆掃平戰亂帶來了利好和推動。不到半個月,寧夏城被徹底攻陷,哮拜雖然以殺死兩名下屬的舉動向明軍示意投降,但李如鬆還是在接受了叛軍的投降之後,將整個脖拜族一滅而盡。至此,持續了一年多的寧夏叛亂終於結束在了明軍的勝利當中。

貫通南北的萬曆三大徵是怎麼回事?對明朝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寧夏戰役的勝利讓萬曆皇帝開始對自己國家的實力以及自己的軍隊擁有信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場來自於屬國的求救,讓明朝在東亞地區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和尊崇。

朝鮮皇帝李盼是朝鮮王朝的第十四代君主,十五歲繼位的他從登基之日起,就開始面臨着朝廷內的朋黨之爭。年幼君主面對東人黨和西人黨之見的爭權奪利,十五年的歲月在這些老謀深算的人面前,其實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皇帝雖然知道朋黨之爭的危害,也知道自己會因此受到牽連,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去制止,更多的時候,他是帶着祈禱的心情希望眼前的這些爭鬥能在睡一覺之後便煙消雲散。

當然,這樣天真又省事的願望只能在夢裏纔會出現,醒來後,東、西人黨的較量沒有最厲害只有更厲害。在愈演愈烈的朝政紛爭中,朝鮮王朝開始朝着朝政紊亂的局面演變,到最後,整個朝廷的風氣已經敗壞到連路邊掃街的阿伯都能看得出來,但皇帝卻依舊無能爲力。

就在這時,隔着一道海峽的日本軍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橫渡海濱登上了朝鮮的土地,啓動了他們進犯朝鮮的計劃。

由於豐臣秀吉曾經請求朝鮮協助攻打明朝的建議遭到了拒絕,因此當日軍登陸釜山之後,他們便開始毫不留情地屠殺朝鮮民衆,日軍所到之處皆是屍骨遍地。

面對外來入侵者,有志之士自然不願意屈服,朝鮮國內也掀起了抗擊倭寇的運動,這其中包括了朝鮮歷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將李舜臣。

但是,朋黨之爭讓那些穩坐朝堂的官員們完全沉浸在爭權奪利的遊戲中,在他們的眼中,權力、金錢、利益纔是最需要被關心的事情,致於那些倭寇的進犯,他們遠離海疆,眼不見爲淨,壓根就不關心事態的進展。結果,支持抗倭的李舜臣因爲擋在了他們繼續掠奪財富的路上,被他們罷貼了實權,成了最爲低等的庶民,朝鮮抗倭運動一時間陷入了僵局。面對日軍肆無忌憚的侵略,朝鮮王朝無力抵抗,只好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援。明朝政府得知此消息以後,深知日軍進犯朝鮮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侵犯朝鮮,“實所以圖中國”,並做出了“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的決定,迅速派兵五千前往朝鮮,隨即命令“戰神”李如鬆前往指揮作戰。經過三日激戰,中朝聯軍首戰告捷,日寇不得不從漢城撤退,士氣日益低下。

面對越來越不利於日本軍隊的戰事,日本軍同意談判議和,但他們提出的要求卻讓人無法接受,除了太過分就是太缺乏誠意,這讓朝、中兩國開始懷疑日本方面進行談判的目的。談判破裂後,日軍果然捲土重來,集結了幾倍於此前戰役的兵力投入戰場,朝鮮王朝猝不及防,第一回合就落得個水師主力全軍覆沒的境地

於是,朝鮮王朝第二次嚮明朝請求救援,明朝當機立斷,派遣朝中名將李如鬆、麻貴等前往支援,最後與重新被啓用的朝鮮名將李舜臣聯手,連連獲勝,逼得豐臣秀吉鬱結而亡。隨着日軍主將的死去,日軍無心作戰,幾個月後,戰爭以日軍大敗徹底結束。

的確,萬曆皇帝的安防戰略眼光還是很不錯的。表面上看,日本軍隊進犯的是朝鮮,但中朝兩國接壤而居,如果朝鮮不慎落入了日本人的手裏,那麼中國也將成爲日軍覬能的對象。正是有了這次出兵,才徹底斷絕了日本軍以朝鮮爲跳板進犯中國的企圖,而戰役的勝利也在某種意義上將此時明朝船堅炮利、戰鬥實力強的現實擺在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眼中,爲此後明朝在東亞以及世界的地位帶來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萬曆年間的另一大戰役,就是播州之戰,有關它的故事,同樣是激烈而精彩。

貫通南北的萬曆三大徵是怎麼回事?對明朝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3張

播州位於川貴之間,向來都是險要之地。從唐代開始,播州就是接受中央皇朝任命的邊封之地。萬曆年間,新任的播州宣慰司楊應龍開始驕橫跋扈地統治着這一地區,對於他的暴行,明朝政府並非毫不知情。而楊應龍也知道,朝廷對於自己在管轄地的胡作非爲有所察覺,而且甚爲不滿,爲了拖延時間,心機慎重的楊應龍一方面惺惺作態地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表示願意通過“出錢出人”的方式來抵罪,一方面又將反叛意願強烈的苗軍引入播州,導致當地居民慘遭屠戮。

萬曆二十六年,明朝政府識破了楊應龍的陰謀,派兵進剿楊應龍,經過三年的征戰,最終大破楊應龍叛軍,取得了播州之役的勝利。

這就是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極爲出名的萬曆三大徵。雖然耗費了不少人力財力,但它們卻從實際上鞏固了明朝的統治和安定,進而維護了明朝在東亞地區的指導地位,從而爲明朝呈現“萬國來朝”的盛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