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康熙末年爲什麼會國庫空虛?

康熙末年爲什麼會國庫空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末年爲什麼會國庫空虛?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康乾盛世,是中國連續時間最長的盛世。但是,康乾盛世也不得不面臨財政虧空的問題。在康熙初期,國庫大約有1400萬兩的結餘,康熙用這筆錢平定了“三藩之亂”。隨着全國穩定下來,農業恢復發展,清朝的財政收入不斷增加。

正常來說,康熙年間每年的財政收入在3000萬兩到4000萬兩之間。三藩之亂時期,財政收入最低的一年只有2700萬兩。戰爭結束後,財政收入迅速恢復。1686年,財政收入達到了3491萬兩,到1711年更是達到了4000萬兩。康熙末年,財政收入有所下滑,但是依然保持在4000萬兩以上。

康熙末年爲什麼會國庫空虛?

財政收入的增加,使得國庫也不斷積存。1667年,國庫有存銀248萬兩。此後兩年都有600萬兩到700萬兩的存銀。在“三藩之亂”之前,國庫存銀達到了1400萬兩。平定三藩之亂期間,國庫存銀又迅速減少,到1678年僅僅剩下了330萬兩。

戰爭結束後,國庫存銀又不斷增加。1686年,國庫存銀達到了2600萬兩,此後就基本維持在3000萬兩以上,到1709年,國庫的存銀達到了巔峯的4736萬兩。然而,在康熙最後一年(1722年),國庫存銀僅剩下了2716萬兩。

康熙到底把錢花到哪裏去了?康熙自己講出了兩點原因,那就是“用師賑饑”。用師就是不斷對準噶爾發動戰爭,而賑饑就是用來賑濟災民。康熙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沒有來具體計算一下。

康熙一生征戰無數,自然花錢不少。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又平定臺灣、反擊沙俄、三徵噶爾丹、驅准入藏,可以說幾乎年年都在打仗,這個開銷可不是一個小數據。在漢武帝時期,因爲和匈奴打了幾十年的仗,結果導致“天下戶口減半”,而康熙打了幾十年的仗,人口卻增加了幾千萬,這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關於賑災以及蠲免,康熙也的確花了很多錢。康熙皇帝首次在全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賑災體系,一旦地方發生災害,國庫就立即撥款,並且減免受災地區的賦稅。根據《中國斷代史·清史》提供的資料,從康熙初期到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因爲賑災而免除的賦稅多達9000萬兩,是當時國庫存銀的兩倍。

除了災蠲之外,還有恩蠲、普蠲、荒蠲、逋蠲等,除了災民之外,全國所有臣民都享受了蠲免收稅的實惠。所謂“恩蠲”,就是國家慶典,皇帝巡幸,戰爭發生時,就對全國或者相關錢糧進行蠲免。康熙一共出巡129次,所到的地方都要免除賦稅,這的確會減少財政收入。

康熙末年爲什麼會國庫空虛? 第2張

康熙最大的減免稅收政策是普蠲,也就是全國性的免稅。康熙皇帝又兩次推行普蠲,也就是每個省都享受了兩次免稅的待遇,僅僅是第二次普蠲見減免了全國3800萬兩的稅收。有人做了統計,康熙一生一共給全國百姓減免了1.5億兩的賦稅。

那清朝的財政收入如此高,國庫如此充足,是不是賦稅較高呢?在萬曆年間,經過張居正改革,明朝的財政收入大約爲每年2200萬兩。考慮到清朝時期的白銀購買力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那這個收入是相當的高了。萬曆年間的人口和康熙年間的人口相近,稅率也相近,因此對比性很強。

但是萬曆年間卻總是感覺民不聊生,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明朝時期,藩王、地主、官僚是有免稅特權的,因此全國的稅收基本由下層百姓來承擔。萬曆年間總人口頂峯大約爲1.6億,交稅人口6000多萬。清朝入關後,廢除了官僚地主的免稅特權,並且規定土地多的多交稅,因而使得普通百姓的負擔是比較輕的。

康熙時期的人口巔峯大約爲1.5億,但是國家統計的丁口卻只有2400萬。康熙出巡的時候,看到大量的家庭“一戶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納錢糧;或九丁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納錢糧”。康熙問他們爲什麼不繳納賦稅,他們就誇康熙盛名,讓人共享盛世,康熙帝也只好笑笑而去。

根據巡查的結果,康熙決定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項政策於1712年正式推行,具體措施就是以1712年的丁口數據爲依據徵收丁稅,以後增加的人丁一律不收稅。到晚期,康熙甚至在廣東試驗“攤丁入畝”,逐漸取消人頭稅。後來康熙的政策被雍正推廣。

康熙對百姓非常大方,但是自己卻非常節儉。康熙曾說:“當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爲訓,不敢過也”。他多次盤查宮中的花費,力求節約。他拿明朝的宮廷花銷和清朝對比,“明朝費用甚奢,興作亦廣,一日之費,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宮中脂粉錢四十萬兩,供應銀數百萬兩。”明朝宮內有宮女9000多人,宦官10萬人,而清朝宮女不過幾百年,宦官不過3000人。

最初,光祿寺給宮廷的花銷是每年70萬兩,後來康熙不斷壓縮,一直壓縮到了7萬兩,是明朝的幾十分之一。康熙在其他方面的花銷也在不斷壓縮。例如理藩院,以前每年需要拿出80萬兩來宴請賓客,康熙將之壓縮到了8萬兩。將明清作爲對比,就發現康熙實在太節約了,要知道清朝的白銀購買力只有明朝白銀的三分之一左右。

當然,隨着康熙後期吏治的放鬆,官場逐漸敗壞了起來,許多地方官僚也貪污國家的錢糧,導致地方財政虧空。科臣郝林曾經上奏提到各省錢糧虧空的問題,康熙帝卻非常自信地說:“朕非但爲百姓,亦爲大小諸臣保全身家性命也。錢糧冊籍皆有可考,地方官借因公挪用之名,盈千累百饋送於人,若加嚴訊,隱情無不畢露,朕意概從寬典,不更深求……今即因數次巡幸,用錢糧四五十萬,亦不爲過。明年天下錢糧以次盡行蠲免,若留此虧空之項,以爲官民之累,非聯寬仁愛養嘉予維新之至意。”

可見,康熙以寬治國,認爲官員貪污了的錢糧都能夠通過文件來查出來,只需要嚴加審訊就能夠查出來。在錢糧虧空的背景下,康熙居然下令免除天下一年的賦稅,給百姓謀求福利。當然,官員的貪污腐敗最終還是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就留給了心狠手辣的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