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三國時期的浮華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何真相

三國時期的浮華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何真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明帝,即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歷來史家都認爲,曹丕接受陳羣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妥協,而士族則以支持曹丕篡漢爲彙報,而後隨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斷推行,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其實,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浮華案則昭示着皇權與士族的衝突依然存在。

浮華案的始末

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隨着功勳元老的逐漸凋零,權貴子弟也就是所謂的“官二代”、“官三代”往往會繼承父祖輩的政治影響力,早早的就開始出仕做官,參與朝政。翻開史書,魏蜀吳三國無不是如此,這些子弟都是頂級的貴胄或者士族豪門出身,他們一出生就註定了不平凡的一生。

魏明帝曹叡太和年間(227年-232年),一些剛剛步入仕途的貴族子弟雲集於京師洛陽;聚衆交遊、品評人物、清談名理,風靡於上流社會的青年知識羣體中。他們模仿東漢末年士人清流派作風,互相品評,起了很多名號。

比如夏侯玄、諸葛誕、鄧颺等四人被稱爲“四聰”,諸葛誕、畢軌等人爲“八達”,劉熙、孫密、衛烈被稱爲“三豫”。從史書中查閱,能夠基本確定的浮華名士有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夏侯玄、諸葛誕、司馬師、劉熙、孫密、衛烈等人。

三國時期的浮華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何真相

這份名單都是權貴子弟、士族豪門。何晏是曹操養子,丁謐是丁斐(曹操起兵時老鄉)之子,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司馬師是司馬懿之子,諸葛誕是諸葛亮族弟(琅琊諸葛氏),劉熙是中書令劉放之子,孫密是中書監孫資之子,衛烈是司空衛臻之子。

太和六年(232年),曹魏司徒董昭上疏魏明帝:“當今國中少年英才不把孝悌和清廉的修養當作首務,竟然把追逐權勢、唯利是圖當作第一位的事情。他們羣相糾結,合成團體,互相吹捧讚賞,以毀謗和貶低來懲罰和羞辱,以袒護讚譽爲封爵賞賜,誰依附他們,他們就對誰讚歎不已,誰不依附他們,就成了缺點和罪過。”

魏明帝對董昭的建議迅速地作出了反應。他下詔要求嚴辦“浮華”案,“帝於是發切詔,斥免諸葛誕、鄧颺等。”於是所謂的浮華名士們,在曹叡在位期間,基本處於被“禁錮”的狀態,雖然人身由於其家世背景沒有受到什麼危害,但參與朝政基本不可能。

上承黨錮之禍

浮華案其實是一件很容易被忽視的政治事件,因爲首先這次事件範圍較窄,只有十五人,有的連名字也不能確定;其次,這些人雖然受到短暫的禁錮,但曹叡去世後,這些人很快重新得到啓用,紛紛投入到司馬懿與曹爽的權力之爭中。

其實,浮華案是對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的承繼。東漢後期,“主荒政謬”,選舉混濁,士大夫競相棄章句而趨時務,浸然成風。這種風氣自積極的意義言之,乃是激濁揚清,匡扶衰弊。然而從消極的方面看,士大夫交遊結黨,其流弊所及,則爲俗士之利益結合。

所以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期間,在宦官集團的推波助瀾下,幾次黨錮之禍給了當時士族官僚階級以沉重的打擊。黨錮可不是浮華案那麼簡單,黨錮一次動輒牽連幾百上千人,而且追捕擊殺也是正常,而且黨錮禍連宗族,名單上的士人的宗族子弟全部失去做官的資格。

黃巾起義爆發,朝廷派皇甫嵩等人平叛,皇甫嵩第一時間向漢靈帝建議解除黨錮,讓各地士族出來一起鎮壓起義。士族由此參與到漢末三國的大亂局當中,袁紹作爲最大的士族代表,曾經嘗試過一統天下可是失敗了。曹操、劉備、孫權建立了三方政權,但他們和各自內部士族階級的鬥爭,一直從未停歇。浮華案,也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啓魏晉玄學

三國時期的浮華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何真相 第2張

魏明帝以後的時代,浮華問題不再顯現爲政治事件,但它卻以一種變異的形態,更爲普遍地存在於政治和社會生活之中,更加深刻地影響着官僚政治的運行。新的浮華傾向是受玄學思潮主導的,士大夫們不再關心現實政治問題,而是熱衷於清談玄理,崇尚精神自由和行爲放達。

在人物品評鑑定方面,品德、才能等文官素質不再是談論的中心話題,轉而注重言談、舉止、趣味、習尚等個性魅力;在處世態度上,“身在廊廟,心在山林”的人生哲學受到推崇,士族貴族享受高官厚祿而不必過問世事。比如夏侯玄、何晏就被認爲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

其實這是一部分士族飽受摧殘之後無奈的選擇。曹叡死後,司馬懿和曹爽進行了權力爭鬥,最終本身就是士族的司馬家成功取代了曹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士族選擇了司馬家,但司馬家知道自己是怎麼奪取的天下,他們希望其他士族好好享受生活,不要惦記至高無上的權力。

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羣體既是皇權一官僚政治的主要承擔者,又是社會秩序的支配力量,還是思想文化潮流的主導者。由於“士之羣體自覺意識”已經形成並不斷髮展,所以經歷了從東漢的清流,曹魏的浮華,兩晉的玄學這樣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