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埃塞爾斯坦,盎格魯-撒克遜人之王,在位時間924年至927年,外文名Æthelstan,生卒時間895 年-939年10月27日。

背景

到了9世紀,許多早期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整合成四個較大的王國,分別是威塞克斯、麥西亞、諾森布里亞和東盎格利亞。 麥西亞在8世紀曾是英格蘭南部最強大的王國,但到了9世紀初,威塞克斯在埃塞爾斯坦的高祖父埃格伯特治下得到振興。該世紀中葉,維京人不斷入侵英格蘭,其中以865年的異教徒大軍來勢最猛。至878年,維京人相繼佔領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亞和麥西亞,且攻陷了威塞克斯的大部分地區。西撒克遜人在埃塞爾斯坦的祖父阿爾弗雷德大王帶領下反抗,並在 艾丁頓之戰 ( 英語 : Battle of Edington ) 取得決定性勝利。 阿爾弗雷德跟維京首領 古思倫一世 ( 英語 : Guthrum ) 訂約瓜分麥西亞之地,西部歸威塞克斯,東部則歸屬維京人統治的東盎格利亞地區。9世紀90年代,維京人再次進攻,但被阿爾弗雷德之子愛德華(即埃塞爾斯坦的父親)和女婿埃塞爾雷德合兵擊敗。埃塞爾雷德是麥西亞人之領主,娶阿爾弗雷德之女埃塞爾弗萊德爲妻,負責統治麥西亞地區。899年,阿爾弗雷德去世,王位由埃塞爾斯坦的父親愛德華繼承。阿爾弗雷德的哥哥及王位前任者埃塞爾雷德一世之子 埃塞爾沃爾德 ( 英語 : Æthelwold_ætheling ) 僭攬大權,但902年就在 霍姆之戰 ( 英語 : Battle_of_the_Holme ) 中被殺。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盎格魯人和丹麥人間的戰爭鮮爲人知,但在909年,愛德華派遣一支西撒克遜-麥西亞聯軍蹂躪諾森布里亞。次年,諾森布里亞的丹麥人襲擊麥西亞,但在 泰特豪爾之戰 ( 英語 : Battle of Tettenhall ) 遭到決定性失敗。 911年,埃塞爾雷德去世,麥西亞由他的遺孀埃塞爾弗萊德統治。其後10年間,愛德華和埃塞爾弗萊德征服了維京人統治的麥西亞和東盎格利亞。918年,埃塞爾弗萊德去世,她的女兒埃爾夫溫一度繼承了母親對麥西亞的統治,但同年愛德華就廢黜外甥女,將麥西亞置於自己治下。

當924年愛德華去世之際,他控制着整個英格蘭亨伯以南地區。 維京人之王 西特里克 ( 英語 : Sitric Cáech ) 則統治諾森布里亞南部的約克王國,諾森布里亞北部的伯尼西亞舊地則由 埃爾德雷德 ( 英語 : Ealdred of Northumbria ) 統治,其發源地位於現在的班堡。康斯坦丁二世統治阿爾巴,其西南方是不列顛人的克萊德河畔的斯特拉斯王國。而威爾士則由一些王國割據,包括西南部的 德赫巴思 ( 英語 : Deheubarth ) 、東南部的 格溫特 ( 英語 : Kingdom of Gwent ) 、格溫特正北方的 佈雷切尼奧格 ( 英語 : Brycheiniog ) 和北部的格溫內思。

資料來源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埃塞爾斯坦便士

關於埃塞爾斯坦生活方面的資料有限,他的第一部傳記由牛津大學的 薩拉·富特 ( 英語 : Sarah Foot ) 所作,在2011年纔出版。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這一部分主要專注於埃塞爾斯坦的統治時期的軍事活動,因此除了描寫他的一些重要軍事勝利之外,對於他的統治活動則隻字未提。 12世紀的馬姆斯伯裏的威廉所著編年史是關於埃塞爾斯坦生活方面資料的重要來源,然而由於缺乏其他來源的佐證,歷史學家們一直對威廉的敘述持謹慎態度。 大衛·鄧維爾 ( 英語 : David Dumville ) 極力駁斥威廉的觀點,認爲他是一個“不可靠的證人”(treacherous witness),不幸的是他的觀點太過有影響力了。 然而,薩拉·富特傾向於接受 邁克爾·伍德 ( 英語 : Michael Wood (historian) ) 的觀點,伍德認爲威廉的編年史勾畫了埃塞爾斯坦不爲人知的生活畫卷。但她提醒道,我們沒辦法知道威廉在編年史裏到底爲真實的埃塞爾斯坦“加工”(improved)了多少。

還有各種各樣的描述埃塞爾斯坦統治期間的資料,鄧維爾的觀點認爲信息比事實上看起來更加缺乏。 而當時留下的‘土地證書’(charters)爲研究埃塞斯坦的政府提供了一線光明, 據信埃塞斯坦在928年至935年之間起草了所有‘土地證書’,‘土地證書’將地理位置描述得非常詳盡,歷史學家可以通過‘土地證書’來分析追蹤埃塞斯坦在全國的活動過程。 此外,歷史學家們還越來越關注一些並非在歷史界常用的資料,例如對於他的讚美詩和與他名字相關的手稿等。

埃塞爾斯坦曾把大量的手稿和紀念品捐贈給教會,這些也進一步提供了資料。的確,埃塞斯坦的名譽太好了,以至於後來一些修道士不實地聲稱他們的機構有很多人從獲贈中受益。他還特別專注於切斯特街(Chester-le-Street)聖卡斯伯特祭祀儀式,他的捐贈中包括比德在聖卡斯伯特的生活。 有一幅埃塞斯坦向聖卡斯伯特展示一本書的畫像( 這是一幅手稿中的插圖 ),是迄今留存最早的英國國王肖像。

早年生活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第2張

  位於塔姆沃思的一尊雕像,刻畫的是麥西亞人之女領主埃塞爾弗萊德和她的外甥埃塞爾斯坦

根據馬姆斯伯裏的威廉所說,埃塞爾斯坦在924年即位時三十歲,這將意味着他出生於894年左右。 他是長者愛德華與第一任妻子 艾格溫 ( 英語 : Ecgwynn ) 所生獨子,也是長者愛德華的長子。人們對艾格溫知之甚少,甚至在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前的文獻中從未提及她的名字。 中世紀編年史家對她的等級描述有所不同,一種描述說她地位低下,是個出身卑微的配偶,另一種描述則說她出生高貴。 現代歷史學家也對她的所處地位意見不一。 西蒙·凱恩斯 ( 英語 : Simon Keynes ) 和理查德·埃布爾斯(Richard Abels)相信,威塞克斯的領軍人物都不願意接受埃塞爾斯坦爲王,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爲他的母親是長者愛德華的妾。 但 芭芭拉·約克 ( 英語 : Barbara Yorke ) 和 蘇拉·富特 ( 英語 : Sarah Foot ) 則認爲,埃塞爾斯坦是非婚生子的傳聞是爭奪繼承權過程中人爲捏造的產物,沒有理由懷疑她不是愛德華的合法妻子。 她可能與 聖鄧斯坦 ( 英語 : Dunstan ) 有關。

馬姆斯伯裏的威廉寫道,阿爾弗雷德在一場儀式上授予小孫子榮譽,賜予他一件猩紅色披風、一個鑲滿珠寶的腰帶和一把有鍍金劍鞘的劍。 現代拉丁語學者 邁克爾·拉皮奇 ( 英語 : Michael Lapidge ) 和歷史學家 邁克爾·伍德 ( 英語 : Michael Wood ) 看到,阿爾弗雷德的侄子埃塞爾沃爾德聲稱索要王權,對阿爾弗雷德直系後裔的繼承造成威脅,因此阿爾弗雷德在那時指定埃塞爾斯坦爲可能繼承人, 但歷史學家 珍妮特·納爾遜 ( 英語 : Janet Nelson ) 則提示,此事必須放在9世紀80年代阿爾弗雷德和愛德華髮生矛盾的大背景來看,可能反映了阿爾弗雷德想在死後由兒孫分治王國。 歷史學家馬丁·賴安(Martin Ryan)更進一步認爲,此事暗示相較於愛德華,晚年的阿爾弗雷德更傾向於讓埃塞爾斯坦做自己的繼任者。

大約在阿爾弗雷德死時,艾格溫可能已經去世,也可能被拋棄,愛德華娶了第二任妻子 埃爾弗萊德 ( 英語 : Ælfflæd, wife of Edward the Elder ) ,這樣埃塞爾斯坦的地位實際上削弱了,因爲他的後母自然會更關心自己的親生兒子埃爾夫沃德和 埃德溫 ( 英語 : Edwin, son of Edward the Elder ) 。 到了920年,愛德華娶了第三任妻子 伊基芙 ( 英語 : Eadgifu of Kent ) ,可能將埃爾弗萊德拋棄。伊基芙也生有兩子,即未來的兩個國王埃德蒙一世和埃德雷德。 此外,愛德華還有很多女兒,可能有九個之多。

埃塞爾斯坦可能在姑姑埃塞爾弗萊德和姑父埃塞爾雷德的麥西亞宮廷中接受後來的教育,並且極有可能在隨軍征服丹麥律法施行的麥西亞時接受了軍事訓練。根據一份日期爲1304年的抄本所述,在925年,“根據一份如同父親般關愛的條約,該條約是他以前對麥西亞人之郡長埃塞爾斯坦的承諾”,埃塞爾斯坦將特權憲章賜給了 格洛斯特聖奧斯瓦德修道院 ( 英語 : St Oswald's Priory, Gloucester ) ,而他的姑姑和姑父正是葬於該修道院。 埃塞爾弗萊德在918年死後,愛德華直接控制了麥西亞,而埃塞爾斯坦可能也是代替父親對那裏表示關注。

統治

權利鬥爭

924年7月17日愛德華去世,很多事情變得晦暗不明。愛德華與 阿佛雷德 ( 英語 : Ælfflæd, wife of Edward the Elder ) 的長子阿佛沃德在901年的的一份繼承權列表中被排在了埃塞斯坦前面, 這說明愛德華可能希望阿佛韋德繼承王位,至少是韋塞克斯的王位。然而當愛德華去世的時候,埃塞爾斯坦就在默西亞陪伴在父親身邊,而阿佛韋德則遠在韋塞克斯。於是默西亞推舉埃塞斯坦爲國王,阿佛韋德則繼承了韋塞克斯王位。於是王國分裂了,不管是否出於故意,這都給王國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然而阿佛韋德僅僅比他父親多活了16天,阿佛韋德的去世改變了所有的事情。 即使是這樣,韋塞克斯也還是反對埃塞斯坦即位的,尤其是在溫徹斯特阿佛韋德下葬的地方。根據馬姆斯伯裏的威廉敘述,有一個名叫阿佛列(與阿佛列大帝同名)的人,由於懷疑埃塞斯坦的合法繼承人身份,想將他致盲,但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想繼承王位還是想讓阿佛韋德的弟弟埃德溫繼承王位。 925年埃塞斯坦成爲默西亞國王,在當年的一份德貝郡的‘土地證書’中,他稱自己爲 Rex Anglorum (即爲英格蘭國王的意思),這份證書的公證人只有當時的默西亞主教。然而直到925年中期之前埃塞斯坦都無法在韋塞克斯地區行使權利,他最終於925年9月4日加冕。他的加冕典禮在泰晤士河上游的金斯頓舉行,這裏的地理位置非常有象徵意義,因爲它正好在韋塞克斯和默西亞的交界處。 由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阿瑟姆 ( 英語 : Athelm ) (Athelm)加冕,可能就是在這次典禮上,阿瑟姆開創了一個新的加冕禮義( ordo ),他將一頂皇冠帶在了國王頭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國王在加冕典禮時帶上頭盔。‘ ordo ’是受到了西法蘭克族禮拜形式的影響,同時也演變成了一箇中世紀法文詞彙‘ ordo ’。

埃塞爾斯坦和溫徹斯特之間的緊張關係似乎持續了很多年。溫徹斯特主教 佛利賽斯坦 ( 英語 : Frithestan ) (Frithestan)並沒有參加加冕典禮,而且928年之前也沒有爲埃塞爾斯坦公證過任何一張已知的土地證書。928年後,直到 佛利賽斯坦 ( 英語 : Frithestan ) 931年退休退休爲止,他一直爲埃塞爾斯坦公平的且盡心竭力的公正地契,但是相對於他的貢獻他在主教中排在了比較低的位置。 艾塞克斯的法定繼承人埃德溫在9世紀30年代曾試圖謀反,933年在逃往法國的路上被淹死。他的表弟 阿德羅夫 ( 英語 : Adelolf, Count of Boulogne ) 將他埋葬於聖奧梅爾的 聖伯廷大教堂 ( 英語 : Abbey of Saint Bertin ) ,據編年史作者,佛格恩(Focuin)記述,由於英格蘭的動盪埃德溫國王(原文如此)逃離了那裏。佛格恩還描述,埃塞爾斯坦由於他的弟弟去世給了教堂很多捐贈,教堂的僧侶去英國向他表達了謝意。而佛格恩其實並沒有意識到,當這些僧侶在944年1月到達英格蘭的時候,埃塞爾斯坦實際上已經去世了。根據12世紀的歷史學家 賽蒙 ( 英語 : Symeon of Durham ) 的記述,埃德溫實際上是埃塞爾斯坦下令淹死的,但這一觀點基本上被其他歷史學家忽視了。基本上可以肯定,埃德溫的死對於促進結束溫徹斯特的對抗立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英格蘭國王

長者愛德華在位期間,在埃塞爾弗萊德和她丈夫的協助下收復了丹麥人佔領的默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然而丹麥國王 西特里克·凱奇 ( 英語 : 西特里克·凱奇 ) (Sihtric Cáech)仍然控制着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前身是德伊勒的北諾森布里亞王國)。926年1月,在埃塞爾斯坦加冕後不久,他將其妹嫁給了西特里克。 兩位國王同意不會侵犯對方的領土並且不會支持對方的敵人。過了幾年西特里克去世,埃塞爾斯坦則抓住機會迅速牟取了他的領土。 西特里克的一個表弟 高森佛利森 ( 英語 : Gofraid ua Ímair ) (Guthfrith)企圖率領軍隊從都柏林出發重新奪取王位,隨即被埃塞爾斯坦輕鬆擊潰。他佔領了約克,並且迫使當地的丹麥人向他臣服。根據南方的一些編年史作者敘述“埃塞爾斯坦繼承了諾森布里亞王國”,並且他是否真的和 高森佛利森 ( 英語 : Gofraid ua Ímair ) 開戰實際是不確定的。 有些諾森布里亞人一直拒絕來自南方的統治,對埃塞爾斯坦的入侵表示強烈憤怒。而927年7月12日,在彭里斯附近的 埃蒙特 ( 英語 : Eamont Bridge ) 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蘇格蘭國王君士坦丁,西威爾士國王 海威兒·達 ( 英語 : Hywel Dda ) ,班堡的埃爾德雷德,斯特拉思克萊德國王 歐文一世 ( 英語 : Owen I of Strathclyde ) (或者是格溫特的摩根·AP·歐文) 一致承認埃塞爾斯坦爲國王。於是埃塞爾斯坦陳兵威爾士邊境,迫使威爾士諸侯承認他的統治權並且繳納了數量可觀的供品。這次會議另外一個更加深遠的影響是規定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在赫勒福德地區以威河爲界。 根據威廉的敘述,埃塞爾斯坦從此時候開始驅逐埃克塞特的康沃爾人,並以他瑪河爲界大量構造防禦工事。然而歷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爲康沃爾此時已被英格蘭,至少是名義上的,統治了100多年了。埃塞爾斯坦只不過是增強了對那裏的統治,並且任命了第一位 康沃爾大主教 ( 英語 : Bishop of Cornwall ) —— 科南 ( 英語 : Conan of Cornwall ) 。 埃塞爾斯坦的所有舉措爲北方帶來了7年的和平。

於是埃塞爾斯坦成爲了所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 而實際上他也已經成爲了整個不列顛的國王。933年至938年發行的硬幣上有埃塞爾斯坦的帶王冠半身像,這是盎格魯-撒克遜王朝首次在硬幣上用帶王冠的國王肖像;而且所有硬幣和土地證書上都標明 Rex totius Britanniae (譯爲 整個不列顛的國王 )。 亞歷克斯·伍爾夫說:“很明顯,埃塞爾斯坦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國王。”

埃塞爾斯坦的成功奠定了925年至975年間,長達50年穩定的英格蘭國王統治,此段時間被 約翰·麥蒂考特 ( 英語 : John Maddicott ) 稱爲 英格蘭帝國時期 ,這段時間威爾士和蘇格蘭的統治者們都參加英格蘭國王的御前會議,並且一同公正所有的土地證書。 威爾士國王在928年至935年間參加埃塞爾斯坦的御前會議,並且在土地證書的公正名單上排在最前面,說明在埃塞爾斯坦心目中,他的地位與當時參與公正的其他名人來比要重要的多。儘管如此,埃塞爾斯坦還是將威爾士國王看待爲一名俘虜,強迫他納貢,強迫他參加御前會議。 他試圖與新領地——諾林伯利亞——的權貴進行和解,以把他們納入自己的管轄。他慷慨地給貝佛利大教堂,切斯特街大教堂和約克大教堂大量的捐贈,以強調他是一名忠實的基督徒。然而他的舉措惹怒了一個旁觀者,北部的天主教國家,他們遂與都柏林的斯堪的納維亞異教徒結成了聯盟。

入侵蘇格蘭

埃蒙特會議後持續了7年的和平,934年埃塞爾斯坦入侵蘇格蘭。入侵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歷史學家也衆說紛紜。但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933年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埃德溫去世,結束了威塞克斯內部長期的爭鬥。都柏林的斯堪的納維亞國王 高森佛利森 ( 英語 : Gofraid ua Ímair ) (Guthfrith)於934年去世,去世前他實際上已經基本控制了諾林伯利亞,於是丹麥人認爲高枕無憂,並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這給埃塞爾斯坦向北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克隆馬克諾伊斯年鑑 ( 英語 : Annals of Clonmacnoise ) 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934年,班堡的埃爾德雷德去世,埃塞爾斯坦和君士坦丁爲了爭奪他的地盤而發生戰爭。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非常簡要的記載了這次戰爭,但並沒有記錄原因,12世紀編年史作者 伍斯特的約翰 ( 英語 : John of Worcester ) (John of Worcester)記錄原因是由於君士坦丁破壞了與埃塞爾斯坦的盟約。

埃塞爾斯坦於934年派出軍隊,軍中有4個威爾士諸侯王,德赫巴思王國的海威兒·達(Hywel Dda),格溫內思王國的 伊德沃爾·佛爾 ( 英語 : Idwal Foel ) (Idwal Foel),格溫特的摩根·AP·歐文(Morgan ap Owain)和布萊切尼奧的圖德·AP·格里佛利(Tewdwr ap Griffri),與他隨行的還有18位主教和13位伯爵,其中6個是英格蘭東部的丹麥人。埃塞爾斯坦於6月下旬或7月上旬到達切斯特街,在那裏他向聖·卡斯伯特公墓捐贈了大量禮物。入侵是從海陸兩路同時展開的,根據12世紀編年史作者 達勒姆的西蒙 ( 英語 : Simeon of Durham ) (Simeon of Durham)敘述,他的陸路軍隊最遠洗劫了蘇格蘭東北部的 鄧諾特城堡 ( 英語 : Dunnottar Castle ) (Dunnottar Castle),而海陸軍隊則先是襲擊了凱思內斯(Caithness),然後是奧克尼(Orkney)的斯堪的納維亞王國的一部分。

整個軍事行動都沒有記錄任何戰役,編年史中也沒有記載任何成果,然而埃塞爾斯坦的土地證書卻記載得非常清楚。9月間他回到了英格蘭南部的白金漢(Buckingham),在那裏君士坦丁公正了一個土地證書,在證書中稱自己爲 subregulus ,這實際上是一位國王承認了埃塞爾斯坦的統治地位。12月埃塞爾斯坦在薩默塞特的弗羅姆召開御前會議,只有一位 subregulus ——海威兒·達參加,但是次年在賽倫塞斯特的一份土地證書中,公證人爲君士坦丁,斯特拉思克萊德國王歐文一世,海威兒·達,伊德沃爾·佛爾和摩根·AP·歐文。935年聖誕,斯特拉思克萊德國王歐文一世再次參加埃塞爾斯坦的御前會議,與會的還有很多威爾士諸侯王,但此次君士坦丁缺席。不到兩年多的時間,他重返英格蘭,而此時局勢已經完全不同了。

布魯南博爾之戰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第3張

  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內的埃塞爾斯坦像

934年 奧拉夫三世 ( 英語 : Olaf III Guthfrithson ) 繼承了他父親高森佛利森的都柏林的古斯堪的納維亞王位。奧拉夫與君士坦丁的女兒結婚,從而與蘇格蘭結盟。937年,奧拉夫擊敗了在愛爾蘭維京領土上的其他競爭對手,並且準備重建他父親的約克王國。無論是奧拉夫還是君士坦丁都無法單獨對抗埃塞爾斯坦,但 聯合起來 他們就有希望挑戰韋塞克斯的統治權了。是年秋季,他們與斯特拉思克萊德的歐文 聯合起來 ,入侵英格蘭。並與埃塞爾斯坦和他弟弟埃德蒙率領的西韋塞克斯和默西亞軍隊在 布魯南博爾之戰 ( 英語 : Battle of Brunanburh ) 中狹路相逢。結果毫無懸念地以埃塞爾斯坦大獲全勝而告終。奧拉夫帶領他的殘餘軍隊逃回了都柏林,君士坦丁的兒子戰死。英格蘭方面的損失也相當慘重,包括埃塞爾斯坦的兩位表兄,以及長者愛德華的弟弟 埃塞爾維爾 ( 英語 : Æthelweard (son of Alfred) ) 的幾個兒子。

二三十年後,編年史作者 埃塞爾維爾 ( 英語 : Æthelweard (historian) ) 記述到公衆普遍認爲那是一次'偉大的戰役',歷史學家 艾爾弗雷德·P·史密斯 ( 英語 : Alfred P. Smyth ) 形容這是“盎格魯-撒克遜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戰役”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則摒棄了一貫言簡意賅的風格,用一篇長詩來讚美這次偉大的勝利。 然而卻沒人明確的知道這次戰役的具體地點,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比較傾向於 威勒爾半島 ( 英語 : Wirral Peninsula ) 上的 布蘭博羅 ( 英語 : Bromborough )

蘇拉·富特的觀點認爲,用任何辭藻來形容這次戰役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如果埃塞爾斯坦戰敗,西韋塞克斯統治下的不列顛就會土崩瓦解。亞歷克斯·伍爾夫則認爲這次戰爭對於不列顛的政治力量分佈並沒有多大影響;更何況當埃塞爾斯坦去世後,他所有的成就都付諸東流,而且奧爾夫後來也當選爲諾森布里亞國王。

王位

行政制度

盎格魯-撒克遜國王們通過 郡長 ( 英語 : ealdorman ) ( ealdorman )來統治全國,當時的郡長通常是一個郡或者幾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在郡長之下的皇家官員一般都是當地的貴族和地主,他們通常都管理一個鎮或者是一座皇家莊園。有一個與埃塞爾斯坦同名的郡長,由於才華出衆,從932年起負責管理東盎格利亞東部的丹麥人領地,那是全英格蘭最大,最富庶的一個地區。他的影響力非常大,以至於被人們稱爲' 共治-埃塞爾斯坦 ( 英語 : Æthelstan Half-King ) '。有好幾個郡長是斯堪的納維亞人,這一點可以從他們公正的土地證書中的斯堪的納維亞姓名得到證實,不過他們的祖籍不詳,他們大多數是在長者愛德華時期帶領過丹麥軍隊的伯爵們的繼承人,他們被埃塞爾斯坦任命爲當地政府的皇家代表。在中世紀,教會和國家的權利並沒有被分開,非教會官員通常都會與該地區的主教或者修道院院長緊密合作,同時他們也會參加國王的皇家會議。

作爲全盎格魯-撒克遜人民的第一任國王,埃塞爾斯坦需要異常有效的手段去管理他擴大了的國度。在先人的基礎上,他建立了英格蘭前所未有的最中央集權的政府。 一個非常關鍵的方法是皇家理事會(賢人會議)。埃塞爾斯坦主要還是駐駕在韋塞克斯,通過理事會的成員控制其他地區。從長者愛德華時代就留下了一個小型的理事會,埃塞爾斯坦得以將他擴大以適應擴大了的領土,參加的人有主教,郡長,鄉紳,邊遠地區的頭領以及任何承認他權威的地區獨立領導人。弗蘭克·斯坦頓認爲埃塞爾斯坦的理事會是一個“全國性會議”,目的就是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因爲這種保護主義是妨礙英格蘭統一的最大障礙。約翰·麥蒂考特則認爲其意義更加深遠,他認爲這種集中會議的形式實際上是在英格蘭政府中定義了一個角色,埃塞爾斯坦“在不知不覺中成爲了英格蘭國會之父”。

法律制度

用古英語寫成的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的 埃塞波特 ( 英語 : Æthelberht of Kent ) ,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則是北歐衆國中第一個用現代英語(vernacular)撰寫律法的。埃塞爾斯坦的統治時期留下了7部法典,比任何其它10世紀的國王都要多。皇家理事會接受了這些法典,教會對埃塞爾斯坦統治期間制定和強化法律起到了越來越多的作用,於是主教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帕特里克·沃莫爾德 ( 英語 : Patrick Wormald ) (Patrick Wormald)的觀點認爲法律條文都是由 沃佛海姆 ( 英語 : Wulfhelm ) 寫成的,他於926年接替阿瑟姆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在沃佛海姆和他的主教們的建議下,埃塞爾斯坦最早制定的兩部法典都主要規定了關於牧師和教會活動的各種事宜。其中第一部中規定了 十一稅 的重要意義,第二部則強化了他的地方長官進行慈善事業的責任和義務,規定了每年向窮人進行施捨的數量以及要求地方長官每年都要釋放一名犯人。

稍後制定的法典主要關注社會秩序,尤其是盜竊,埃塞爾斯坦認爲盜竊是社會陷入混亂的最重要的誘因。這一時期的第一部法典在 格雷特里 ( 英語 : Grately ) (Grately)發佈,法典中規定了任何年滿12歲的人,偷竊8便士貨物都會受到嚴酷的刑罰,包括死刑。這一法典似乎收效甚微,於是埃塞爾斯坦稍後在埃克塞特發佈了另一條法典:

束手無策的內閣最終決定試行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策略,規定只要盜賊可以賠償損失他們就可以獲得赦免。如果權貴包庇犯罪的親屬他們就會被流放到王國的偏遠地區。這一策略並沒有施行很長時間,而且埃塞爾斯坦很快就在贊德菲爾德恢復了嚴酷的刑罰,只是將死刑的最小年齡提高到了15歲,因爲他認爲“對於這麼個小罪行就處死年齡這幺小的人是非常殘忍的,尤其是幾乎到處都有這種罪行發生。”

帕特里克·沃莫爾德 ( 英語 : Patrick Wormald ) 的結論比較粗暴“埃塞爾斯坦制定的這種法律與他勵精圖治的宏圖大業無關,只是由於間歇性神經緊張的影響。”他認爲“埃塞爾斯坦在其統治期間的立法行爲可以被定義爲'發燒式的'......其結果可見一斑,誠實的講是一團糟。”西蒙·凱恩斯的觀點相反,他認爲格雷特里法典是“立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典凸顯了國王期望維護社會秩序的決心。

硬幣制度

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後期擁有歐洲最爲先進的硬幣制度,但是這要到9世紀70年代埃德加一世進行硬幣制度改革之後,埃塞爾斯坦的貢獻則比較有限。格雷特里法典有一個條款規定整個王國只能流通一種硬幣。這顯然是從他父親的某部法典中抄過來的,擁有造幣廠的地方都被限制在了南部地區,包括倫敦和肯特,但不包括北韋塞克斯或其他區域。在埃塞爾斯坦的早期統治時期,各個地方都發行硬幣,而且樣式和風格迥異。但當他征服約克並迫使不列顛的其它王國俯首稱臣之後,他發佈了一個新的硬幣樣式,被稱爲'跨界'(Circumscription Cross)類型。硬幣上鐫刻'Rex Totius Britanniae'(整個不列顛的國王),用以宣揚他新的至高無上的身份。樣幣在韋塞克斯,約克和默西亞鑄造(在默西亞鑄造的硬幣上鐫刻'Rex Saxorum'),但是沒有在東盎格利亞或丹麥人區鑄造。9世紀30年代,新硬幣正式發佈,頭戴三叉王冠的國王頭像(crowned-bust)第一次出現在硬幣上,上面的插圖顯示的就是該硬幣的樣式。最終這種貨幣在所有地區發行,只有默西亞除外,由於西韋塞克斯國王在默西亞人民衰亡的時候拯救了他們,默西亞地區發行了一種不帶埃塞爾斯坦肖像的硬幣,用以表達默西亞人對西韋塞克斯國王的緬懷之情。

宗教政策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第4張

  埃塞爾斯坦向聖卡斯伯特展示一本書。

埃塞爾斯坦不僅僅是一位卓越的國王和成功的軍事領袖,而且他還是一位虔誠的信徒。在整個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統治時期,教會和國家無論在社會層面還是政治層面都保持着緊密的合作關係。神職人員不僅參加皇家宴會而且還參加御前會議。在埃塞爾斯坦的統治期間這種關係尤其緊密,尤其是當長者愛德華佔領默西亞地區,並把坎特伯雷大主教置於西撒克遜管轄下,以及埃塞爾斯坦將北方教會第一次置於自己的管轄下之後。

埃塞爾斯坦任命他自己的親信們擔任韋塞克斯地區的主教,很大可能是對抗溫徹斯特主教佛利森斯坦的影響。在國王治下衆多的牧師中, 艾爾菲 ( 英語 : Alphege of Wells ) (Ælfheah)成爲了威爾士主教, 伯爾尼斯坦 ( 英語 : Beornstan of Winchester ) 則接替了佛利森斯坦擔任溫徹斯特主教。伯爾尼斯坦的繼任者則是另一位皇家牧師 艾爾菲(禿頭者) ( 英語 : Ælfheah the Bald ) (Ælfheah the Bald)。在後來的愛德加統治時期復興本篤會的 艾森沃德 ( 英語 : Æthelwold of Winchester ) 早年就在埃塞爾斯坦的內閣中服務,根據 沃夫斯坦 ( 英語 : Wulfstan the Cantor ) (Wulfstan the Cantor)爲其所作的傳記“艾森沃德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要塞(royal burh)中,與國王在一起,他成爲了國王的密臣”。埃塞爾斯坦任命他爲自己的神父。

埃塞爾斯坦試圖與歐洲大陸的其他教會保持緊密的關係。在被任命爲 伍斯特主教 ( 英語 : bishop of Worcester ) 之前 柯恩沃德 ( 英語 : Koenwald ) 是皇家牧師,929年他陪同埃塞爾斯坦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前往薩克森公國,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會選擇其中一人爲妻。柯恩沃德藉此遊歷了德國境內的很多修道院,並且以埃塞爾斯坦的名義贈送了大量禮物,作爲回報修道院的修士們將會爲埃塞爾斯坦和他身邊的人祈禱。埃塞爾斯坦通過聯姻增進了英格蘭和薩克森公國的關係,而德國人的姓氏也第一次在英格蘭皇族中出現了,柯恩沃德也藉助書信繼續保持與歐洲大陸教會之間的聯繫,隨時關注歐洲大陸宗教變化。

埃塞爾斯坦是一位非常勤學的君主,他以收集各種書籍和歷史遺物而聞名,積極歡迎各地教會的學者訪問英格蘭,尤其是來自布列塔尼和愛爾蘭的學者。他與布列塔尼 多爾大教堂 ( 英語 : Dol Cathedral ) (Dol Cathedral)的牧師們達成廣泛的協議,當時由於諾曼人的入侵他們被流放到了法國中部,牧師們將布列塔尼地區的聖人遺物送往英格蘭,當然很明顯他們是希望得到埃塞爾斯坦的援助。這也導致英格蘭對布列塔尼聖人遺物興趣的激增。有一位著名的學者,文學家伊薩,他是個布列塔尼人,送給埃塞爾斯坦一種桌棋,名叫'Gospel Dice',這是一位名叫達布·伊森的愛爾蘭牧師帶到班戈的。

對外政策

用蘇拉·富特的話講:“不管是誰,在他父母生了八,九個姐妹之後,都值得我們同情。”埃塞爾斯坦也不例外,不過就如同他父親一樣,他並不願意把他的姐妹嫁給那些可能對他的統治造成威脅的英格蘭貴族們,於是他轉而尋求國外的貴族作爲她們的丈夫。這也是他與歐洲宮廷保持緊密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把好幾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嫁給了歐洲貴族。 其中一個嫁給了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他是亨利一世的兒子。 布列塔尼公爵阿蘭二世 ( 英語 : Alan II, Duke of Brittany ) 和挪威國王哈拉爾一世的兒子 哈康一世 ( 英語 : Haakon I of Norway ) ,都曾被埃塞爾斯坦收養。此外埃塞爾斯坦還爲路易四世提供庇護,路易是法蘭西國王查理三世和埃塞爾斯坦的一個同父異母妹妹的兒子,在查理三世被廢黜後流亡到英格蘭。根據弗蘭克·斯坦頓的說法:“從奧法統一盎格魯-撒克遜,直到卡紐特大帝,再也沒有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能夠像埃塞爾斯坦那樣與歐洲宮廷保持這樣廣泛的,長期的緊密關係的了。”

埃塞爾斯坦也許曾經考慮過稱帝:儘管他是第一位自稱 r[ex] tot[ius] B[ritanniae] (整個不列顛的國王),但在一些土地證書上他使用了希臘文 統治者 (希臘文:Basileus) ( 英語 : Basileus ) 的敬稱。根據馬姆斯伯裏的威廉記載,埃塞爾斯坦收集了很多歷史遺物,包括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劍,第一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大帝的矛,這說明埃塞爾斯坦也想成爲歷史上偉大皇帝中的一位。

雖然他利用聯姻建立起很多聯盟,但他自己卻沒有結婚也無子嗣,這也許是他對宗教聖潔的一種獻身。一本12世紀的史書 Liber Eliensis 中指出“國王埃塞爾斯坦之女,埃迪尤絲”很可能是錯誤的,其實她是埃塞爾斯坦妹妹的孩子。

去世

埃塞爾斯坦國土 埃塞爾斯坦大帝 第5張

  15世紀在馬姆斯伯裏修道院修建的埃塞爾斯坦空墓

埃塞爾斯坦於939年10月27日在格羅斯特死亡。他的祖父阿爾弗雷德、父親愛德華和異母弟埃爾夫沃德都葬於溫徹斯特,但由於溫徹斯特在埃塞爾斯坦統治時期曾經反對過他,他不想讓自己的墓地坐落在這裏。根據遺囑,他被葬於馬姆斯伯裏修道院,在那裏埋葬着他的那些在布魯南博爾之役中戰死的表兄弟們,沒有其他西撒克遜王室成員葬在那裏。根據馬姆斯伯裏的威廉所述,埃塞爾斯坦的選擇表現了對修道院以及記憶中的該院7世紀修道院院長聖奧爾德赫姆的奉獻。威廉描述埃塞爾斯坦有着俊美的頭髮,“我曾經親眼見過,美麗的纏繞在一起的金絲般的頭髮”。他的遺骨在十六世紀英格蘭宗教改革期間遺失,現在只有一具15世紀的棺槨用來紀念他。

後事

埃塞爾斯坦死後,約克人立即選擇了都柏林的維京人之王奧拉夫三世(或是他的堂親 奧拉夫四世 ( 英語 : Anlaf Cuaran ) 做他們的王,盎格魯-撒克遜控制的北方,在經過布魯南博爾之戰後,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平靜,但隨即土崩瓦解。埃塞爾斯坦異母弟弟埃德蒙一世和埃德雷德統治期間,主要致力於恢復對失去領土的控制。奧拉夫抓住東部地區,主要建立了 華特林古道 ( 英語 : Watling Street ) 。941年,奧拉夫去世,埃德蒙收復了英格蘭中東部地區,並在944年收復了約克。埃德蒙死後,維京人再度控制約克,但僅在954年,諾森布里亞人就最終將他們的挪威維京人之王血斧埃裏克驅逐,並屈服於埃德雷德,盎格魯-撒克遜對整個英格蘭的控制最終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