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爲何會輸?真相是什麼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爲何會輸?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爲何會輸,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作爲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伊闕之戰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之戰。秦國自商鞅變法崛起之後,自秦昭王時期不再困守函谷關以西,開始積極謀求東出,而韓魏兩國無疑便成爲了秦國的首要攻打對象。面對秦國攻打,韓魏結盟共同抵抗,意識到危機的東周也趁機出兵,結果被白起避實擊虛、逐個擊破,以十二萬秦軍大敗魏、韓、東周二十四萬聯軍。

秦國遠交近攻,韓魏東周聯手抗秦

戰國中期,齊秦兩國共爲東西兩大強國,齊國與韓魏結盟先攻楚國,後攻秦國,甚至一度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然而,齊、韓、魏的聯盟最終因孟嘗君出逃齊國而產生裂痕,秦國則藉機與齊國修復關係,開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爲何會輸?真相是什麼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魏嗣和韓襄王韓倉先後去世,韓國、魏國國內局勢因政權交替而產生動盪,秦昭襄王決定趁機東出,攻打韓魏兩國。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秦攻魏國奪取襄城,次年秦又兵分兩路攻打韓國,秦將向壽奪取武始,左庶長白起則攻佔新城。

韓國不敵之下,連忙向魏國求援,魏國也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魏昭王立即派公孫喜率領魏國大軍前去助戰,韓魏聯軍向前線進發的同時,岌岌可危的周天子也派出軍隊,三方共同組成二十四萬大軍。

見韓魏東周聯軍竟然還敢發動反攻,秦昭襄王在魏冉的舉薦下,升任白起爲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率領秦軍十二萬抵禦聯軍,伊闕之戰就此爆發。

白起避實擊虛,二十四萬聯軍灰飛煙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率領的十二萬援軍和魏將公孫喜率領的魏、韓、東周二十萬聯軍先後抵達前線,雙方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陣)形成對峙局面。

伊闕此地地形奇特,其實並非天然形成,而是昔年大禹在此處鑿山疏通河水,從山脈之間硬生生鑿出了一條通道,從而使得兩座山峯相對而立,遠觀似乎如天然門闕,又因伊水自兩山之間自南向北緩緩流過,故稱伊闕。

如下圖所示,伊闕地勢極爲險要,雖然南北兩端地形開闊,便於大軍展開,但兩山之間卻較爲狹窄,只是山間河水長期流淌沖刷出來的一條狹窄峽谷而已,大軍通過極爲困難,因而雙方對峙良久,誰也不敢輕易發動進攻。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爲何會輸?真相是什麼 第2張

聯軍方面,東周基本是個打醬油的角色,軍隊其實主要以韓魏兩國爲主,而魏國此時雖然已經不復戰國初期之雄風,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與韓國相比,魏國無論是兵力還是軍隊戰鬥力,都要強盛許多,而韓國軍隊則相對較爲單薄。

於是,韓國主將暴鳶便希望戰鬥力更強的魏國軍隊能夠出任先鋒,而聯軍主帥公孫喜卻認爲,魏國出兵本就是幫助韓國抵抗秦軍,再加上韓國軍隊裝備有強弩、堅甲、美盾、青銅頭盔、鐵幕,戰鬥力同樣不容小覷,因此堅持認爲韓軍應該充當聯軍先鋒。《戰國策》對此有載“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爲鋒”。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白起派出大量斥候探聽聯軍虛實,結果不僅得知了韓魏兩軍主將之間的矛盾,而且得知了韓魏兩國軍隊分別安營紮寨,韓軍在前、魏軍在後的佈置。針對這一情況,白起果斷制定了避實擊虛、逐個擊破的策略。

白起先以少量疑兵佈於陣前,多以旌旗和飄帶立於陣前,擺出一幅要對韓軍發動猛攻的假象,韓軍見狀連忙整軍備戰,並派人通知後陣的魏軍,結果導致聯軍主要精力被吸引到了正面。與此同時,白起則率領秦軍主力繞至聯軍後方,突然對自後對魏軍發動了進攻,魏軍毫無防備之下倉促應戰,結果迅速被衝破營壘,各軍只能各自爲戰。

魏將公孫喜眼看魏軍就要崩潰,連忙向前陣的韓軍求援,韓國主將暴鳶心裏本來就有氣,再加上自己正面的秦軍旌旗飄揚、陣容威嚴,哪裏肯回軍援救,只是回覆信使,“我軍也遭到了猛攻,此時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多餘軍隊前去增援。”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爲何會輸?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魏軍戰鬥力本就不及秦軍,又是倉促應戰,在沒有韓軍增援的情況下,迅速陷入潰敗之中。直到後陣魏軍開始潰散,韓軍主將暴鳶才意識到上當,連忙調整部署應對後方攻來的秦軍,然而哪裏還來得及,在側翼完全暴露的情況下,倉促調整之下不過是自亂陣腳。結果,還不等韓軍調整完畢,後陣的秦軍便迅速殺到,而他們正面的秦軍同時發動猛攻,韓軍在前後夾擊之下,迅速潰敗。

韓魏聯軍潰敗之下四散而逃,秦軍則緊追不捨,結果秦軍不僅全殲韓、魏、東周聯軍二十四萬,擊殺聯軍主帥公孫喜,而且順勢攻佔了伊闕及五座城池。

此戰過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加之主力軍隊喪失一盡,兩國再也無力抵擋秦軍的東出,從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秦軍接連攻打韓魏兩國,先後攻佔韓國的宛、葉、鄧和魏國的軹、河雍、蒲阪、皮氏、河內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