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曹魏三場防禦戰中,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

在曹魏三場防禦戰中,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徐晃在襄樊擊退關羽,張遼在合肥打敗孫權,兩者中誰的表現最出色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前期,有三場防禦戰被稱作曹魏最艱苦的城池防禦戰。這三場防禦戰分別是合肥之戰、襄樊之戰和陳倉之戰。在這三場防禦戰中,尤其是以合肥之戰和襄樊之戰爲最艱苦。在這兩場防禦戰中,曹魏面臨的處境十分艱苦,如果稍有差錯,就會釀成大禍。那麼,在這兩場戰役中,曹軍的重要將領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呢?

在曹魏三場防禦戰中,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

一、合肥之戰和襄樊之戰的經過。

合肥之戰是發生在劉備和孫權湘水之爭後的戰役。在當時,劉備和孫權因爲荊州的歸屬問題,發生了爭奪。最後劉備向孫權妥協,雙方以湘水爲界,平分了荊州。隨後,孫權將所有的兵力都集中了起來,號稱有十萬之衆,向位於淮南的要地合肥發起了進攻。

孫權之所以要向合肥發動進攻,一個原因是曹操當時率領曹軍主力攻打漢中,淮南兵力空虛。合肥只有張遼、李典和樂進三人率領的七八千人馬防守。另一個原因是孫權在選擇戰略突破口,他在出兵淮南,攻佔徐州,和出兵上游,奪取荊州這兩個戰略方向進行選擇。孫權這一次率領全部機動兵力攻打合肥,就是想做一次最大的努力。

可是在合肥之戰中,東吳卻遭受了慘敗。在這一場戰役中,張遼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在孫權剛剛到達,立足未穩的時候,就率領八百壯士給孫權來了個下馬威。張遼殺入孫權的營壘,把孫權逼上了高冢自衛。在孫權攻打不下合肥而撤軍的時候,張遼又率領部下突襲了孫權,在逍遙津險些生擒了孫權。

這一仗,張遼在東吳威名大震,東吳百姓連嚇唬小孩都用張遼的名字。多年之後,張遼生病,孫權還告誡部下,說張遼雖然生病,可是也不能輕視他。

而襄樊之戰則是關羽一生中打得最輝煌的一仗。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率領荊州主力出兵襄樊。在這一仗中,關羽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他率領的軍隊不過三萬多人,面對曹仁在襄樊的守軍七八千人,再加上于禁、龐德率領的三萬援軍,關羽絲毫不落下風。關羽利用當地秋雨連綿,漢水暴溢的自然氣象條件,水淹七軍,全殲了于禁的援軍。在這個時候,關羽威震華夏,風頭一時無二,連曹操都考慮遷都來躲避關羽的鋒芒。

徐晃在這個時候只帶領了一萬新兵,處於戰區的防禦二線地區,無力和關羽正面交鋒。不過徐晃還是想方設法的擋在關羽軍隊的前面,遮蔽着後方的安全,直到曹操的援軍到達。曹操從關中緊急趕回,向徐晃派遣了大批軍隊,還告誡徐晃,兵力沒有集中之前,不得進攻。

在曹魏三場防禦戰中,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 第2張

徐晃在得到援軍後,先是奪回,又在野戰中打敗關羽,奪取了關羽防守嚴密的四冢營壘。恰巧關羽得知荊州被東吳襲取,於是率領軍隊撤退。徐晃獲得了襄樊解圍戰的勝利。

二、合肥之戰和襄樊之戰對曹魏的危害影響。

如果我們要比較張遼和徐晃在兩場戰役中的表現,首先就要比較兩場防禦戰對曹魏政權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兩場戰役中,曹魏都處於不利的形勢,如果失利,對曹魏政權都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如果張遼在合肥之戰中失利,那麼東吳就會控制淮南。接下來孫權就可能會出兵徐州,兵指北方。曹操當時主力在漢中,如果抽調主力回到關東,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一來,大部分徐州就可能會落入孫權之手,對曹魏的影響當然是很不利的。

而徐晃如果不能在襄樊之戰中解圍,那麼襄樊就不可避免的會落入關羽的手中。這對曹魏的影響同樣也十分不利。關羽在奪取襄樊之後,他就會立於不敗之地了。關羽不但得到了從江陵到襄陽之間五百里的縱深地帶,而且這個地區三面被漢水和長江環抱,一面背靠羣山。還有漢水和長江兩條通道可以與蜀中連通。

這樣一來,關羽就不會再懼怕曹操和孫權的夾擊,進可攻退可守。關羽在荊州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地,威脅到曹操宛洛的根本重地。這使得曹操如芒刺在背,無法安眠。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的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對於曹操而言,關羽奪取襄樊的危害遠要比孫權奪取合肥的危害大。這是因爲雙方的兵力、兵種不同而造成的。孫權的東吳軍隊,一直是以水軍見長,這是因爲東吳不產戰馬,無法組建強有力的騎兵部隊造成的。這使得他們和曹軍交鋒,始終無法離開水路的庇護。孫權之所以屢次攻打合肥,就是因爲合肥臨近水邊,可以利用水軍的緣故。後來曹魏將合肥遷移了二十里,離開水邊,東吳的進犯就減少了很多。

在曹魏三場防禦戰中,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 第3張

正如呂蒙和孫權兩人計議的一樣,就算是東吳奪下了徐州,可由於陸軍實力太弱,至少要八九萬軍隊去守衛。即便如此,東吳也不一定能夠守住徐州。所以說,就算是當時孫權拿下了合肥,他也不可能再向北方深入多少。在沒有水軍庇護的地區,東吳的軍隊隨時都會遭到曹魏鐵騎的襲擊,寸步難行。因此,孫權奪取了淮南也終究會無所作爲,對曹魏威脅並不能算很大。

可是關羽奪取襄樊就完全不同了。關羽率領的軍隊堪稱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他的軍隊,兵種齊全,不但擁有步兵、騎兵,還擁有水軍,訓練有素。而且關羽拿下襄樊後,就會形成席捲之勢,由此造成的連鎖反應,會給曹操帶來滅頂之災。

關羽的軍隊在穩固的建立了荊州根據地後,就可以利用北方百姓反抗曹魏統治的機會,向曹魏的腹心地區發動攻擊。在當時,北方遍地起義軍都打着關羽的旗號,等待關羽的到來。可以說,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十分危急。這使得曹操在褒獎徐晃時說,“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從這裏就能夠看到,曹操把襄樊之戰比成生死存亡的戰役。對於張遼的合肥之戰,曹操卻沒有這種評價。從這方面來看,襄樊之戰對曹魏造成的危害要遠比合肥之戰大得多。

三、進攻方對戰役的態度差異。

孫權在合肥之戰中,率領十萬人馬,卻打不下張遼等人率領七八千人守衛的合肥。雖然說有張遼作戰勇敢的原因,孫權對戰役的態度也決定了戰役的成敗。當時,孫權對於合肥的攻擊,態度是一種試探的態度,並沒有堅決要奪取合肥。

孫權是想趁着曹操率領主力攻打漢中的機會,率領軍隊對合肥進行一次突襲。他率領那麼多人馬,就是想依靠人多勢衆來嚇唬曹軍,想不經過激烈的戰鬥就佔領合肥。同時,孫權在北進徐州和西進荊州的戰略方向上猶豫不定,還想通過這一次進攻,試探一下曹軍在淮南的虛實,好爲下一步選擇戰略進攻方向做依據。

在這種背景下,孫權對合肥的進攻只是一種虛張聲勢的進攻。孫權並不想爲此消耗自己的實力,影響自己下一步的戰略行動。因此,孫權的軍隊在這一次戰役中束手束腳,根本就看不到一點積極的行動。相反,窺破了孫權動機的張遼率領的軍隊,採取機動靈活的戰法,給了孫權意想不到的打擊。孫權見勢不妙就馬上撤退了,雖然在撤退中遭到張遼的襲擊,不過也有驚無險。從這方面來說,張遼在合肥戰役中遭受的壓力是比較小的。

而在襄樊之戰中,關羽對曹魏的態度跟孫權完全不同。關羽在剛開始對襄樊的作戰,可能是抱着和孫權一樣的態度,那就是對襄樊進行襲擊,然後依據具體情況再進行下一步的作戰。可是,隨着戰役的繼續,關羽的態度慢慢產生了變化。

在曹魏三場防禦戰中,張遼和徐晃誰的表現更出色? 第4張

這是因爲,關羽發現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的作戰如果能夠成功,即便是蜀中不做配合,自己也可以獨力進行北伐。這個機會在關羽水淹七軍後,表露得更加明顯。當時曹魏的統治危急到了何等地步,如滿寵所言,曹仁如果從樊城一撤退,洪河以南的地域就必然落入關羽的手中。

而且關羽將軍隊伸展出去很遠,還聯絡各地反抗曹操統治的軍隊。如果襄樊之戰勝利,關羽就可以趁勢北伐。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關羽對於曹魏的態度,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與孫權的態度完全不同。從這一方面來說,徐晃面對的關羽要比張遼面對的孫權難對付的多了。

四、兩場防禦戰的難易程度。

從上面的比較我們就可以知道,從難易程度來說,肯定是襄樊之戰的難度超過了合肥之戰。這是因爲,從兩者進攻方的決心、意志來說,襄樊之戰是志在必得,而合肥之戰則是淺嘗輒止,患得患失。

從進攻方的將領來說,襄樊之戰中的關羽是當世名將,他的部下兵種齊全,訓練有素。而他面對的徐晃,則是手下新兵居多,士氣低落。至於說合肥之戰中的孫權,那更是一個笑話。連他的哥哥都說他帶兵打仗的能力有限。孫權只是想依仗自己的人多,到合肥撿個便宜。誰知道遇上驍勇善戰的張遼,再加上自己手下除了水軍外,步兵戰鬥力有限。所以,孫權在合肥之戰中被打得狼狽不堪。

從戰役當時的形勢來看,合肥之戰中,當孫權前來之時,張遼早就嚴陣以待。曹操早在很久之前就留下作戰的策略,抓住了孫權的弱點。張遼依靠自己能征慣戰的陸軍,打得孫權奪路而逃。

可是在襄樊之戰時,徐晃面對的是剛剛獲得水淹七軍輝煌勝利的關羽軍。在當時,整個戰區的形勢已經遭到破壞,曹軍已經失去了嚴密的防線,剩下的兵力被分割兩處,各自爲戰。在這種危急關頭,徐晃能夠擊敗關羽,解除樊城的包圍,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此,從兩場防禦戰的難易程度來看,徐晃的襄樊之戰遠遠超過了張遼的合肥之戰。

結語:

發生在三國時期的襄樊之戰和合肥之戰中,擊退關羽的徐晃和擊退孫權的張遼,是曹魏力挽狂瀾的將領。不過,在對這兩場戰役進行評估之後,兩位中表現最出色的將領非徐晃莫屬。

這是因爲兩個戰役的進攻將領的能力,攻擊的意志和造成的後果所決定的。張遼面對的孫權作戰能力低下,根本就無法和關羽相提並論。而且孫權對合肥只是試探性的進攻,和關羽的拼死必得的攻勢也無法比。而合肥丟失與襄樊丟失所造成的後果也不可同日而語。

從這些方面比較,張遼擊敗孫權是比較輕鬆的。在這一點上,關羽對東吳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十分鄙夷的。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而徐晃爲襄樊解圍纔是真正的硬仗。因此,如果評價兩者在戰役中的表現,徐晃的表現要更突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