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南宋人春節禮單中爲何沒有名酒:名酒都在何處?

南宋人春節禮單中爲何沒有名酒:名酒都在何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是南宋陸游《遊山西村》一詩中的名句,裏面有一個疑問,同樣是臘月裏釀的酒,爲何農家的臘酒是“渾”的?陸游還勸同飲者“莫笑”,說明這種酒質量實在不咋的。馬上過年了,春風送暖入屠蘇,到親朋故舊處走動,不能空着手登門,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人情習俗,禮尚往來,不在輕重,表示心意,溫暖人心。南宋的時候,人們過春節也送禮,禮單中是不是也包括酒類呢?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酒是有的,但極少,除了社會上層部分人互相饋贈一些極品佳釀之外,一般士大夫、老百姓則完全不送酒,因爲普通的“渾”酒家家都有,隨便哪個店鋪也能買得到,沒有必要送。不是不想送,而是沒得好酒送。宋人和唐代以及北宋人一樣,都喜歡喝酒,“人物浩繁,飲之者衆”,社會上層至下層,酒是當時消費量很大的飲料。按今人的研究,當時的酒可分黃酒、果酒、配製酒和白酒四大類。

黃酒以穀類爲原料,“凡醞用粳、糯、粟、黍、麥等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由於南方經濟的發展,糯米取代黍秫等,成爲主要的造酒原料。果酒包括葡萄酒、蜜酒、黃柑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棗酒等,其中以葡萄酒的產量較多,《五總志》說:“葡萄酒自古稱奇,本朝平河東,其釀法始入中都。”河東盛產葡萄,也是葡萄酒的主要產區。白酒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蒸餾酒。關於白酒的起源,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認爲,白酒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人獨立完成,而非外域傳入。但宋人所謂的“白酒”,並不具有蒸餾酒的性質,當時的稱呼是蒸酒、燒酒、酒露等,陸游在山西村喝的“渾酒”大概就是燒酒的一種。配製酒多屬品味的滋補性藥酒,如有酴酒、菊花酒、海桐皮酒、蝮蛇酒、地黃酒、枸杞酒、麝香酒等,今人統計約近百種。

南宋的民間酒,儘管品類較多,但製作技術普遍比較原始,決定了它的質量不能躋身名酒之列。這種現象在北宋時就曾被宋太宗嚴厲批評過,因酒質低劣,太宗皇帝下詔將兩浙“湖州萬三千三百四十九瓶,衢州萬七千二百八十三瓶”,“並許棄之”。從這個記載來看,宋太宗或許是中國打擊假酒案的第一人呢。南宋時,但凡民間歲供的酒,皇帝和顯貴們一般是不喝的,因爲“諸司、邸第及諸州供送之酒”,尚不在名酒之列,只拿來“祠祭”,然後賜給下人喝,或者乾脆批發給酒肆換錢,所謂朝廷的“無本生意”就是這麼來的。人們平時隨便在哪兒都能喝到劣質酒,到了春節送禮時,再送劣質酒,就顯得很沒有必要,不如選送其他的稀缺品,如鹽巴、茶葉、果品等,反而能夠表達“汪倫之情”。

南宋人春節禮單中爲何沒有名酒:名酒都在何處?

南宋的名酒哪兒去了?要說南宋沒有名酒,許多人可能不信,當然趙炎也不信。因爲遠在唐代就有大詩人杜牧爲汾酒“杏花村”做過廣告的,另外,據現在的“劍南春”之宣傳,該酒可是唐代宮廷專用的呀,難道宋代人不知道?知道,只是很難喝到。“杏花村”在南宋時並未破產倒閉,但地界“淪陷”了,需要搞“榷場”拿好東西跟人家去換;“劍南春”倒是有,可工藝複雜,年產量有限,基本被皇家壟斷了,據說宋高宗吳後家的“藍橋風月”、宋寧宗楊後家的“清白堂”等,都是“劍南春”的工藝,絕對是“御酒”。

除了這兩種名酒外,南宋還有其他不少名酒,但都集中在官府的控制中。如軍隊殿前司的“鳳泉”、浙東提舉常平司的“爰諮堂”、浙西提舉常平司的“皇華堂”、江東轉運司的“籌思堂”、蘇州的“雙瑞”、越州的“蓬萊春”等,都由官府生產。又如秀王府的“慶遠堂”,則屬達官貴人家釀造。宋孝宗也是喜歡名酒的,“禁中供御酒,名薔薇露,賜大臣酒,謂之流香酒”。這個“薔薇露”大概和今日的“茅臺”一樣,是國酒,但商標所有權,卻是宋孝宗自己的。

知道了吧,南宋的名酒基本不在市面上出現,一般士大夫和老百姓怎麼能買得到?就是李清照、辛棄疾之類社會名流,也不見得能夠喝得到。比如李清照晚年“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詞中的“淡酒”大致應該是極爲普通的酒露,市場上的價值不會超過六十文小錢;而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喝得也是普通酒,因爲他當時賦閒多年,錢是不會缺,可名酒就難弄到了。

辛棄疾與朱熹,號稱當時南宋的“雙子星座”,淳熙七年(1180年)春節期間,辛棄疾調任隆興府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值嚴重旱災,辛棄疾擔負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貼出賑濟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斬,閉糶着配!”朱熹爲此登門看望辛棄疾,僅帶了幾本書作爲禮品,還是辛棄疾拿出珍藏多年的好酒招待他,席間,朱熹讚揚辛棄疾說“這便見得你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