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當初軍隊只有幾萬人 清朝是如何快速統一天下的

清朝當初軍隊只有幾萬人 清朝是如何快速統一天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代入關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代入關時僅僅幾萬大軍,爲什麼可以快速一統天下?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絕望的崇禎帝在紫禁城的煤山自縊身亡,拉開了甲申國難的序幕。農民軍建立政權後,在關外的滿清貴族們早就虎視眈眈,十餘萬八旗精銳迅速集結,準備入關分享勝利的果實。吳三桂在清代以及大順的兩難抉擇中,最終選擇剃髮稱臣,歸降清代,多爾袞率軍從山海關長驅直入。

清朝當初軍隊只有幾萬人 清朝是如何快速統一天下的

當年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大軍與吳三桂軍在山海關激戰,清軍突然襲擊,農民軍大敗而逃,李自成敗退京師。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清軍已經佔據北方大部,攻克揚州,江北四鎮不戰而降,龐大的大明帝國宛如泥潭中的巨人,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事實上,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延伸,清軍的勝利應當歸於政治上的遠見而非軍事冒險。

清軍入關前的軍事態勢

1644年,可以說是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年,李自成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代滅亡、清軍入關,都對未來數百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京城皇宮三易其主、三易國號,王朝更替的局面將在中華大地上重演,而此時在地球的另外一邊,近代科學的鐘聲已經敲響,機器革命的隆隆聲預示了另一個時代的到來。

明代末年,四種政治力量在中國大地上角逐,分別是烽火四起的明王朝、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清代、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及張獻忠的大西軍。羣雄逐鹿中原,到底鹿死誰手?這將決定這個古老國度政治主導權的歸屬。

在當時,清王朝並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清軍八旗兵雖然精銳,但是隻有十餘萬,與明軍和農民軍在數量上具有明顯的劣勢。不過皇太極經過不斷用兵,相繼征服了朝鮮和蒙古,後金可以利用借道蒙古的優勢,發動對於明代的突襲,這種新的戰爭方式,加速了明代的衰落。在農民軍和清軍的打擊下,明軍陷入兩線作戰境遇,不久後便覆滅。

崇德三年,清太宗皇太極病逝,由於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八旗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十分激烈,但最終都顧全大局,達成了妥協,年僅九歲的皇子福臨即位,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獨攬大權。皇太極生前已經定下進攻明代的戰略, “取燕京如伐大樹,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

多爾袞掌權後,也一直尋找時機進軍關內,當李自成大軍摧枯拉朽般攻入北京後,清代統治階級立馬商討應對策略,隨後進軍關內,擊敗農民軍佔領北京後,多爾袞本人對能否一統也沒有信心。八旗兵即使再精銳,也很難維持持久的消耗,況且所要征服的羣體是一億人的龐然大物。考慮到自身兵力的薄弱,多爾袞本人也並不樂觀,只能說“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清朝當初軍隊只有幾萬人 清朝是如何快速統一天下的 第2張

而實際上,助推清代一統的力量也並不是世人所言的八旗鐵騎,“八旗不滿萬,滿萬則無敵”不過是對於自身力量的吹噓罷了。從入主北京到兵下南京,清軍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大部分敵人要麼是望風而降要麼是束手投降,其中不乏實力強橫的地方軍閥以及南明政權倚爲柱石的江北四鎮。從清軍一統的事實中可以看出,政治招降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多爾袞的政治招降策略

清軍入關奪取北京,並非是八旗軍獨立亡明,而是各種軍事力量激烈鬥爭的結果。當多爾袞率軍入主北京後,他面臨的實際上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局面。山海關之戰後,李自成雖然敗退,但仍有數十萬之衆;張獻忠據有四川,擁兵數十萬;明代在河南,江淮以南的力量並未遭到損失,藩王宗室多人尚在。“明亡,天下分裂”,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

清代初得北京,自然人心不穩,爲鞏固京師,逐鹿天下,多爾袞開始對前明士紳以及官員親善招撫,力圖用政治攻勢瓦解人心。入京次日,多爾袞便下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可速將職名開報”,並且傳檄各州縣,降者各升一級,嚴令劫掠,這一規定得到了前明舊臣以及漢族地主階級的認可,也收攬了百姓之心。

多爾袞精確地認識到了時勢,李自成潰逃後,從北京到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存在着巨大的權力真空,誰能率先收服,便能建立起政治優勢。 前明故臣以及大順官員的歸順使得清代在北方迅速建立起穩定的統治秩序,不僅穩定了形勢,還吸引到更多前明地方勢力的效忠。

清軍入關後,政策的出發點是標榜“仁義之師,期於滅賊”,用來轉移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廣大漢族“亡國”的悲痛,淡化矛盾。在北方,原明代官吏、將軍、士人,紛紛殺前大順政權的官員以及守將,向清代納降。大同總兵姜瓖、山東謝生以及河南徐定國等地方勢力都不戰而降清,整個北方爲清所有。

多爾袞能迅速收服人心,除了得當的政治招降策略以外,和南明弘光朝廷的內部黨爭以及決策失誤有着莫大的關係。

清朝當初軍隊只有幾萬人 清朝是如何快速統一天下的 第3張

南明黨爭以及聯虜驅寇之策

北京城破,崇禎自縊的消息傳到南京以後,對於淮河以南的明代君臣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另立新君,早圖恢復大明河山。就皇位繼承人而言,福王與神宗的血緣關係更近,並且就在離南京近在咫尺的淮安,選擇福王早登大位應該毫無異議。但是東林黨人卻因爲黨爭的原因,企圖擁戴潞王即位,福王聯絡江北四鎮脅迫衆大臣從命,但是卻埋下了內鬥的種子。

弘光朝廷成立後,南明內部圍繞“順案”以及“逆案”展開鬥爭,互相攻擊,大批官員受到牽連。 本來政權初定,最緊要的任務應該是聚攏人心,站穩跟腳,但是南明卻因爲北方官員曾經的失節而大動干戈。一系列的政治舉措不考慮北方的現實而一刀切,斬斷了北方關鍵力量投靠南明的退路,等於把半壁江山拱手送人。

對於亂世中的士大夫來說,“捨生報國”不過是一句空話,保全自身的權勢以及財產才至關重要。李自成之所以迅速崩潰,就是因爲對投降的前明官員不施加恩惠籠絡,反而拷掠太甚,士紳階級的不配合使得大順政權無法建立行之有效的統治。

南明建立後,控制的統治區域遠比清廷廣大,物力、財力也遠超前者。然而弘光政權卻無意抗清,恢復故地,反而將注意力放到“西賊”的身上,希望聯合清軍共同鎮壓農民軍。弘光政權一廂情願“南北分治”合師進討,但卻不明白多爾袞各個擊破的真實意圖,等到農民軍難成氣候之後,清軍便大舉南下,平定江左之地。

明代末年,財政破產以及軍餉自給的政策已經使得部分大軍出現軍閥化的轉變,崇禎之死以及江北四鎮的建立更是削弱了中央權威,地方將領擁兵自重的態勢愈發明顯。面對這種情況,清廷以高官厚祿和裂土分封的承諾吸引了大批前明軍閥以及大順將領的效忠,通過這些歸順者的幫助,多爾袞平定了大順以及南明的抵抗。

清朝當初軍隊只有幾萬人 清朝是如何快速統一天下的 第4張

清軍入關後,僅僅依靠十餘萬人便完成了對大明的征服,這種以蛇吞象的戰略成功並不是軍事上的勝利,而是政治上的招降所帶來的。當天下平定以後,清廷便逐步收回了原有的承諾,剝奪前明將領的政治軍事權力,前明王爺和大臣也被打入殺戮和罷黜,在一系列征剿之後,清廷最終鞏固了自身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