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古代,斬首爲何要選擇“秋後”呢?有何含義

在古代,斬首爲何要選擇“秋後”呢?有何含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尊重天道,尊重自然規律。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古代刑律有很多,“斬首”是古時候對死刑犯的一種懲處手段之一。

斬首又被稱爲梟首和棄市,梟首指的是將犯人砍頭後,頭顱掛在高處向公衆展示,而棄市是指在鬧市中將死刑犯處死。從秦朝開始,斬首正式被收錄爲法律。隋朝至明朝、清朝之後,死刑的處決主要是以斬首爲主,相比凌遲處死斬首是較輕的,而又比絞刑嚴重。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宮廷劇裏聽到這樣的臺詞:“秋後問斬”。顧名思義,縣太爺發話,將死刑犯押入天牢,秋後斬首。有人不禁要問,斬首爲何要選擇“秋後”呢。古代講究“慶爲春,賞爲夏,罰爲秋,刑爲冬。”要說“秋後問斬”更多的還是反映了某種“天道”,反映人們對天理的敬畏。

 

在古代,斬首爲何要選擇“秋後”呢?有何含義

一、“秋後問斬”的緣起

秋後問斬是指在古代,過了秋分這個節氣之後開始處決犯人。秋後問斬始見於戰國時期。

《禮記·月令》之孟秋之月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文學作品首次出現在《水滸》的英雄傳記中。

在古代,人們無法正確地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某些現象。他們相信,除了人類和自然之外,還有一位能夠統治世界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也有“秋冬行刑”的記載。到了西漢以後,秋後問斬就被立爲一項政治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清。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民諺“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秋後算賬”等等,都有類似的含義。

二、“秋後問斬”不違天理

在古人看來,既然幸福、災難、瘟疫、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故而人的所有行爲都必須符合上帝的旨意,懲罰、寬恕都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而“秋後問斬”也蘊含了一定的天道倫常。起初“涼風至,白露降”,秋後獵鷹都已開始捕殺其他鳥類祭祀,人們也可以處決有罪之人,以伸張正義

古代刑部官員認爲行刑要天人合一,春天和夏天草地繁盛,人的生死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節,農民在秋冬季節更加自由,地方官員動員公衆觀看也更容易。在這時候行刑才符合天人合一。選擇秋冬兩個季節行刑還可以對民衆起到示威的效果。

上天有好生之德,在古代,人們多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某些現象,認爲造物主對人們的恩賜是莫大的恩惠,春、夏萬物生長茂盛,屬陽,也不易屠戮生靈,人乃萬物靈長,更不易被殺戮,所以戴罪之人必須等到秋季才能被處決,何況秋後屬陰,萬物凋謝,萬物生靈已停止生長,所以便於處罰有罪之人,也不違天理。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爲春,賞爲夏,罰爲秋,刑爲冬。”

在古代,斬首爲何要選擇“秋後”呢?有何含義 第2張

三、“秋後問斬”符合統治者的“心思”

秋後問斬還體現出統治者的心思。古代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當中也只有秋後才得以稍事休閒,這個時候,處決犯罪之人,可以讓這些普通老百姓得到警示,讓這些農民有所顧忌,對國家法律心存敬畏。而且劊子手在處決犯人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人多密集的場所,比如菜市口、城門口等地方,以便更多的人看到,警告他們不要犯罪。

另外,還有兩點也很有意思。第一,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是秋後問斬,還有“斬立決”的犯人。此等犯人一般都是犯了不可饒恕之重罪,如叛國、起兵謀反、人販子、虐待殘害兒童等情形;第二,秋後問斬爲何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因爲這個時間大概是中午十二點,當時的理解是,這個點陽氣最盛,可以沖淡殺人的陰氣,或者說這個點處決犯人,正是他們昏昏欲睡之時,便於減少他們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