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長平之戰害死45萬趙國士兵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而是趙王

長平之戰害死45萬趙國士兵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而是趙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害死45萬趙國士兵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而是趙王,爲什麼怎麼說呢?因爲在長平之戰中,趙國首先是受困於戰略,其次在與秦國決策層對決中完敗、再次是外交失敗,最後纔是戰術失誤。而在一系列的失誤下,最終導致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

長平之戰前:秦國已開始兼併六國的步伐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宣太后用美人計滅了義渠國,從而消除了秦國的後顧之憂。此後,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宣太后聽政)就開始了兼併六國的步伐,並在一系列戰役中取得勝利。

公元前301年,秦國與韓、魏、齊三國聯合攻楚,並在垂沙之戰中大敗楚軍,從而使楚國喪失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打敗韓、魏以及東周的三國聯軍。攻佔了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伊闕,從而打通了秦國的東進之路。

公元前279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鄢郢之戰爆發。此戰白起採取掏心戰術攻入楚國,並用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最後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而楚國則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了。

公元前273年,秦國在華陽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此戰重創了魏國,使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戰。

秦國通過以上戰役打擊了關東六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使強盛的魏、楚兩國遭受重創,失去了向秦國發起挑戰的實力;而在公元前284年,樂毅伐齊時已重創齊國,使其處於僅能自保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關東六國中,真正有實力能與秦國一戰的,只剩下趙國了。

長平之戰害死45萬趙國士兵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而是趙王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任命范雎爲丞相,封爲應侯。並對內實行“削枝”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則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準備對關東六國進行各個擊破。而趙國正是秦國“近攻”的目標之一,在這個前提下,秦、趙之間一戰已不可避免,但秦國需要一個出兵的藉口

趙國受困於戰略:秦國目標是滅趙,趙國目標卻是守住上黨郡十七城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史記·秦本紀》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並使上黨郡成爲了“飛地”。此時,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於是使出借刀殺人之計,將上黨十七郡獻給趙國,希望借趙國之力抵抗強秦,從而形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的局面。下面,就看趙國接不接招了。

1、趙國戰略誤判:沒有做好打一場決戰的準備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記·趙世家》

趙孝成王一開始是猶豫的。雖然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黨十七郡,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是,如果秦國來攻打趙國怎麼辦?

於是,趙王就召集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及大臣趙禹等智囊團成員來商議對策。平陽君趙豹對接受上黨十七郡可能造成的後果是洞若觀火,他勸趙王“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爲難,必勿受也。”

但是,平原君趙勝及大臣趙禹都勸趙王接受上黨郡。理由是“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雖然他們也預料到秦國不會善罷甘休,但趙勝認爲廉頗足以抵擋秦軍。最終,趙王決定接受上黨十七郡。

平陽君趙豹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他明白趙國是拿不走上黨郡這個燙手山芋的。但是,利令智昏的趙王及平原君趙勝,卻沒有洞察到秦國的戰略意圖是要吞併六國,所以,才輕率地接受了上黨十七郡。

2、秦國未雨綢繆:要藉機重創甚至消滅趙國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史記·範瞧列傳》

秦昭襄王的智囊就是範睢,範睢給秦昭襄王的戰略是“遠交近攻”。而秦昭襄王也將“遠交近攻”當做秦國的國策,在這個指導電想下,秦國自然是寸士必爭。所以,趙國的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

另外,趙國是當時關東六國中的扛把子,是唯一有實力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秦國早就想找機會收拾趙國了,而且秦昭襄王之前在和氏璧問題、澠池會盟上都吃了藺相如的暗虧。但當時秦王理虧,無法發作,但現在趙國竟自己送上門來,秦王決定新仇舊恨一起算,藉此機會重創甚至消滅趙國。

綜上所述,秦國實行的是“遠交近攻”擴張戰略。而趙國決策層眼光過於短淺,他們只是想保住意外得到的上黨十七郡,所以,趙國並沒有做好打一場決戰的準備,而秦國則早就未雨綢繆了。

趙國外交失敗:導致合縱計劃胎死腹中

長平之戰害死45萬趙國士兵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而是趙王 第2張

長平之戰開始後,準備更充分的秦國初期連戰連勝。此時,趙孝成王就開始後悔接手了上黨十七郡這個燙手的山芋,因此,他就想通過外交手段來議和。但是,秦國的目的就是藉此機會重創甚至消滅趙國的,所以,秦國是不可能同意講和的。

但趙孝成王就是不信這個邪,他堅持派人到秦國議和。結果被老謀深算的範睢利用這個機會,對趙國派來使者鄭朱大獻殷勤(但不和談),目的是向各國宣傳秦、趙兩國已經和解的假象,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果然,各國都孤立趙國,從而使趙國的合縱計劃胎死腹中。

決策層對決:趙國完敗

在初戰失利後,廉頗將趙軍後轍至丹水並憑險固守後。此舉使秦軍失去了原先的節奏,雙主陷入僵持的局面之中。此後,進入秦、趙兩國決策層的表演時間。

1、秦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趙國則陷入後勤危機 廉頗想用固守不出的戰術拖垮勞師遠征的秦軍,但秦王反應迅速,他召集青壯年疏通渠道,讓秦國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的速度甚至比趙國更快。而且,秦王又直接部署人馬騷擾趙軍的糧道,使趙軍很快就進入了無糧可用的窘境。

趙國本來就沒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而在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以趙孝成王爲首的決策層反應遲緩,導致糧道被秦軍騷擾,從而使前線戰士無糧可食。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向秦國傾斜了。

2、秦國使出反間計,趙王進退兩難間中計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爲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爲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史記·白起列傳》

趙國糧食供應跟不上,所以必須速戰速決。但主帥廉頗卻採取固守消耗的戰略,這無疑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之舉。因此,趙孝成王就急火攻心,多次派人責備廉頗,並要求其出戰。但廉頗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更加激怒了趙王。

而秦國在確保了糧食供應安全後,再次主動求變。範睢使出反間計,目的是讓趙孝成王相信秦國害怕的人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於是,正對廉頗非常不滿的趙孝成王,鬼使神差之下竟對此話信以爲真,於是做出了讓廉頗下,趙括上的臨陣換帥決定。

長平之戰害死45萬趙國士兵的罪魁禍首不是趙括,而是趙王 第3張

衝動是魔鬼,趙孝成王在關鍵時刻沒能沉住氣,做出正確判斷。反而在衝動的情況下一錘定音,做出了臨陣換帥的錯誤決定。

而在趙國臨陣換帥後,秦國也迅速做出反應。秦昭襄王暗中將武安君白起調至前線擔任主帥,並改命原主帥王齕擔任白起副手。這時戰場上就出現了罕見的一幕:秦國的主將是兩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其中一位還有“戰神”的稱號,而趙國的主將卻是首次在重大戰役中擔任主帥的趙括。此時,趙國的敗局已定。

趙國戰術失誤:過早投入主力,導致沒有了迴旋的餘地

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首先,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精銳盡出,投入了45萬的兵力。但是,趙國並沒有設置戰略縱深,而是在戰鬥中一次性傾巢而出,這犯了兵法上的大忌,從而給了白起打殲滅戰的機會。

其次,趙括上任後,改變了廉頗憑險固守的戰術,主動出擊攻打秦軍。結果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最後糧道被斷,導致40多萬趙軍成了甕中之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