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截至公元前506年吳破楚入郢之戰前,晉楚之間爆發了13場直接戰爭,其中晉國11勝2敗,最終晉國鞏固了霸業,楚國被削弱了霸權。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於整個春秋歷史來說,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歷史,確實是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從晉文公登基掌權,一直到楚國的國都被吳國攻破,這期間一百多年的歷史,光是晉國和楚國直接進行的交戰,就有十三場。而間接的戰爭,或者通過其他附屬諸侯國進行的戰爭,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戰爭,直接影響了整個春秋時代的歷史發展。因爲晉國和楚國實在太強,導致其他弱小的諸侯國,在雙方爭霸的過程當中,不得不選擇站隊。所以春秋時代超過半數的歷史變化,基本上都和晉楚爭霸本身有關。

有關晉楚爭霸的這段戰爭,我們還得從當年齊桓公去世的時候說起。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公元前643年,隨着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去世,整個中原瞬間進入了一個敏感時期。在齊桓公稱霸之前,因爲周王室逐漸衰落,而其他諸侯國又開始逐漸強大,中原地區曾經一度出現了羣龍無首的狀態。以往的規則逐漸失效,但新的規則又沒有產生。

直到齊桓公出現,齊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輔佐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以此來名正言順地進行擴張。最終,齊桓公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被大家公推爲盟主。

齊桓公的出現,無疑是重新樹立了規則。因爲齊桓公的成功稱霸,導致後來整個春秋時代的其他諸侯,都在參照齊桓公的成功經驗進行發展。而到了齊桓公晚年的時候,因爲齊桓公本人的識人不明,導致齊桓公臨終之前,他的幾個兒子相互混戰。

因爲這場混戰,齊國的國力,瞬間就衰落了下去。

隨着齊國的衰落,原本被齊國佔據的霸主寶座,瞬間就出現了空缺。所以自從齊桓公去世開始,幾個強大的諸侯國,都開始紛紛覬覦這個霸主寶座。而當時有資格衝擊霸主寶座的幾個國家,分別是晉國、宋國、鄭國、楚國以及秦國。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2張

這幾個國家,在當時都算是比較強大的國家。晉國的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而他的母親則是姜子牙的女兒。這樣的特殊身份,導致晉國從開國的時候算起,就一直比較強大。後來經過整個春秋時期的發展,晉國在衆多諸侯國當中,已經儼然成爲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了。

宋國雖然在戰國時代比較拉胯,但是在春秋初期的時候,其實還是很強的。宋國是西周時代僅有的八個公爵國家之一,這一點就算是齊國和晉國也比不上。靠着這個爵位,宋國國力雖然稍弱一些,但整體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至於鄭國,在當時也算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家。尤其是在齊桓公時代之前,鄭國在鄭莊公在位的時候,更是曾經正面打敗過周王室,所以鄭莊公也被後世稱之爲‘春秋小霸’。不過到了齊桓公去世的時候,鄭國已經衰落了很多。雖然勉強夠資格參加這場爭霸遊戲,但整體實力要比其他幾個國家遜色很多。

而楚國和秦國,情況則比較相似。秦國當年是因爲給周王室養馬養得比較好,所以才被賜予了爵位。至於楚國,當年就是一個小部落,當年雖然曾經追隨周武王討伐過商朝,但因爲自身太小,所以連個像樣的爵位都沒撈着。

不過,秦國和楚國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比較靠近中原邊陲,對外部拓荒的空間比較大。所以經過數百年的拓荒和兼併之後,這兩個國家的國力,也成了所有諸侯國當中的一流水平。

而隨着齊桓公去世,這幾個諸侯國也紛紛開始行動起來,企圖成爲新的霸主。在第一輪鬥爭過程當中,晉國主要是和秦國交手,兩國雖然之前一直交好,但面對霸主之位還是不能善了。不過,晉國和秦國經過幾番鬥爭之後,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再加上雙方本就是親戚,所以後來乾脆休戰了。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3張

相比之下,宋國和楚國那邊,打得就比較激烈了。宋國藉助幫齊國平定內亂的機會,首先豎起了自己的大旗。而南方的楚國,則是不斷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向北擴張。至於那個已經衰落的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直接站隊到了楚國這邊。

再之後,隨着兩國周圍的諸侯國不斷站隊,楚國集團和宋國集團初步形成,雙方已經沒有了善了的機會。在此期間,宋國爲了彰顯武力,首先去欺負楚國的頭號跟班鄭國,但結果楚國卻來增援,最後大敗宋國。

經過這場戰爭之後,宋國和鄭國幾乎同時衰落了下去,徹底退出了爭霸的舞臺。而楚國則是進一步將勢力範圍向北擴張,稱霸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了。

經過第一輪的混戰之後,秦國和晉國休戰,宋國和鄭國徹底衰落,而楚國則是成了最大的贏家,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張。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作爲幾大強國之一的晉國,突然發生了內亂。簡單來說,晉國的老國君忽然去世,太子原本在秦國做人質,此時倉促逃回去即位。而秦國因爲擔心這位太子回去之後,繼續對秦國不利,所以就派兵扶持了太子的另一個兄弟重耳。

最終,在秦國派兵幫助之下,太子的這個兄弟重耳,順利回國,並且擊敗了自己的哥哥,奪取了晉國國君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隨着晉文公即位,屬於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歷史,正式拉開了帷幕。

對於秦國來說,之所以要扶持重耳,主要是想借此干涉晉國內政。但秦國怎麼都沒想到,這位被秦國扶持起來的晉文公,個人能力卻是強的過分。回國之後,晉文公很快就收拾了國內的那些反對勢力,然後迅速擺脫了秦國的束縛,徹底獨立了起來,再次成爲一個獨立強國的國君。

至於秦國,此時倒是頗有一些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意思。秦國之所以想插手晉國內政,就是因爲秦國地理位置太偏,想要深入中原爭霸,就不可能繞開晉國。結果秦國的這番操作,非但沒能控制晉國,反倒是讓晉國徹底崛起,擋住了秦國向東擴張的道路。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後來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都只能在西邊折騰,很難真正參與到中原腹地的爭霸和鬥爭。

而晉國這邊,隨着晉文公徹底控制了整個國家,晉國也開始飛速崛起。晉文公首先參照之前齊桓公的先例,尊王攘夷。當時恰好趕上週王室內亂,周天子的弟弟聯合戎狄搞事情。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4張

得知周王室內亂之後,整個中原的幾大強國,都瞬間興奮了起來。原本大家正愁沒機會去‘尊王攘夷’,這場周王室的內亂,直接給了大家一個絕佳的藉口。所以接下來,秦國和晉國都紛紛出兵,打算首先去插手周王室的內政。

不過最終,晉國還是憑藉着近水樓臺的優勢,先一步派兵干預。正是因爲這次干預,晉文公首先完成了‘尊王攘夷’的任務,初步得到衆多諸侯國的承認,成爲了所謂的‘預備級’霸主國。

說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當晉國和秦國爭相插手周王室內亂的時候,楚國在幹嘛呢?楚國爲啥沒來參與這場平亂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時的楚國,正在忙着攻略宋國。

自從當年宋國被楚國打敗之後,宋國的國力迅速暴跌。此後,作爲中原大國,宋國更是成了楚國北上最大的一塊絆腳石。所以後來的幾年當中,楚國一直在想辦法攻略宋國,所以沒時間去管周王室的事情。至於齊國,當時還沒從齊桓公死後的混戰當中,徹底脫離出來,再加上新即位的齊孝公比較慫,所以齊國也沒來插手。

而接下來,當晉國初步完成尊王攘夷的任務之後,晉楚雙方的衝突,就徹底無法避免了。

公元前633年,就在晉國完成尊王攘夷的任務一年多以後,楚國再次進攻宋國,直接包圍了宋國都城。面對楚國的進攻,宋國自然只能對外求援。而宋國看了一圈之後,發現自己唯一能夠求助的,好像也就只有晉國了。畢竟,當時齊國內部還沒恢復,而秦國則是太遠。

所以,得到宋國的求救信之後,晉文公正式下令,出動晉國大軍,前去增援宋國。

順便說一句,在此次出兵的過程當中,晉文公爲了讓晉國大軍更方便調動,還特意設置了一個居中調度的將軍,被稱之爲元帥。後世的元帥這個詞,就是從這場戰爭當中產生的。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5張

而晉國出兵之後,自然也不會真的直接去增援宋國。在增援過程當中,晉國首先順手討伐了衛國和曹國,這兩個國家當時都算是楚國集團的依附成員。而這次征討當中,晉國則是趁機從這兩個諸侯國當中,吞併了不少地盤,進一步擴張了領土。

此後,晉文公又聯繫了齊國內部,和當時在位的齊孝公進行了會盟。這次會盟之後,晉國和齊國算是達成了協議,共同對付楚國。

這幾件事做完之後,晉國身後不但有一大堆小弟,以及齊國這樣的強大支持者,甚至順手收拾了楚國的盟國,削弱了楚國集團的力量。到了這個時候,晉國和楚國的正面交鋒,終於在所難免了。

公元前632年夏天,晉國和楚國雙方的大軍,正式在今天的山東甄城一帶展開對峙。這地方在當時叫做城濮,所以這場戰爭就被後世稱之爲城濮之戰。

在城濮之戰當中,晉國雖然已經在兵力上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晉文公還是不肯直接進攻。藉着當年晉文公流亡的時候,楚國曾經幫助過他的理由,主動後撤了九十里。這件事後來還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叫做退避三舍。

這次後撤,雖然名義上是報答楚國的恩情,但實際上卻導致了楚軍接下來貪功冒進,成功誘敵深入,並且避開了楚軍主力的鋒芒。

所以最後,城濮之戰便以晉軍大勝而結束。晉楚雙方的第一場交鋒,就以楚國的失敗而結束了。

城濮之戰在整個春秋時代的歷史上,無疑是相當的重要。對於晉文公本人來說,這一戰徹底擊敗了楚國,自此之後,晉國就可以徹底稱霸,成爲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而對於整個春秋歷史來說,這場大戰則是徹底開啓了接下來長達百年的晉楚之爭。

城濮之戰,晉國雖然擊敗了楚國,但是卻並沒有重創楚國。所以接下來,晉國和楚國之間圍繞着霸主的寶座,就開始進行反覆的拉鋸戰。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6張

城濮之戰結束後,晉國趁勢以周天子的名義,對其他諸侯國發出號召,號召大家一起去朝見周天子。此時晉國剛剛戰勝楚國,其他諸侯國自然不敢不給面子。就連強大的齊國,也參加了這次會盟。所以這次會盟之後,晉文公也就算是徹底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但是再之後,沒過幾年,還沒等到晉文公徹底將霸主寶座給坐熱乎,晉文公就病逝了。而隨着晉文公病逝,這場晉楚爭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被稱之爲相持階段。

有着之前城濮之戰的先例,楚國也意識到,新生的晉國是個非常不好惹的強敵,所以開始避免和晉國直接交戰。不過,在晉文公去世這段時間,楚國得到消息之後,還是決定要試着進攻一下。

不光楚國,就連西邊的秦國,其實也沒閒着。但是結果,接替晉文公上位的晉襄公,也不是什麼軟柿子。即位的第一年,就先後在崤山之戰當中,擊敗秦國,然後又在泜水之戰當中擊敗了楚國。

這兩場大勝之後,晉襄公不但徹底坐穩了國君的寶座,更讓楚國意識到,晉國依然不好惹。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楚國一直在避免和晉國進行正面交戰,開始轉而去吞併其他小國。

此後的六年當中,晉楚雙方大體上還算和平,並沒有發生太多直接衝突。不過,相應的代理人戰爭,以及兩個大國欺負其他小國的戰爭,卻非常之多。

而到了六年之後,晉襄公病逝,晉靈公即位。晉靈公在位十四年,這十四年當中,依然保持了晉國的強大地位,晉國也依然是中原地區公認的霸主。

但是晉靈公在位的時候,晉國和楚國內部,卻先後發生了一些變化。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7張

晉國這邊,因爲長時間的強大,內部開始逐漸出現了權臣掌權的現象。當時權傾朝野的大權臣趙盾,先後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和晉靈公三代,再加上當年晉文公留下來的老班底,基本上逐漸離世,趙盾在朝中也越發權勢滔天,甚至可以直接代替晉靈公,去主持諸侯會盟。

甚至到了最後,趙盾更是直接幹掉了晉靈公,改爲擁立晉靈公的叔叔即位,這就是晉成公。晉成公在位期間,雖然依舊保持了晉國的超強地位,但卻也讓晉國宗室的力量進一步衰落。

順便說一句,那位權傾朝野的趙盾,就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趙氏孤兒’的祖父。趙氏孤兒這個歷史事件的所有根源,都是由他引起的。而後來瓜分晉國的趙氏,也是從他這裏開始壯大的。

因爲晉國內部的亂象,所以此時的晉國,開始逐漸無暇外顧,這就給了楚國反擊的機會。

相比晉國內部的亂象,楚國這邊的變化,則是在朝着好的方向變化。就在這段時間裏,楚國的老國君去世,新國君即位。這位新國君,就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的時候,比較年輕,還不滿二十歲。所以楚莊王即位之初,楚國內部一度非常混亂。所以楚莊王剛剛登基的時候,也不得不做出一副昏聵不堪的樣子,整日忙着飲酒作樂。但在私底下,楚莊王卻在做各種佈置,逐漸開始掌權。

直到即位三年之後,楚莊王得到了朝中多數大臣的支持,這纔開始正式親政。而楚莊王的這段隱忍經歷,也留下了一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成語。

隨着楚莊王掌權,晉國內部又開始出現權臣壓制國君的現象,楚國就開始逐漸反擊了,逐漸拉攏和打壓那些小的諸侯國。就在楚莊王拼命發展的時候,晉國這時候又出了內亂,趙盾幹掉了那位晉靈公。

趁着晉國內鬥,無暇外顧的機會,楚莊王進一步向北擴張。最後甚至以‘勤王’的名義,率兵來到了周王室的地盤。在這次‘勤王’過程當中,楚莊王還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重量,後世的‘問鼎’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8張

隨着楚莊王問鼎於周王室,再加上晉國內耗嚴重,導致晉國逐漸衰落。所以最後楚莊王順利稱霸,藉着周天子的名義,再次舉行會盟,成爲了新一代的春秋霸主。

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裏,趁着晉國內部混亂的機會,楚莊王不斷向北擴張。原本依附晉國的小國,也紛紛開始轉投楚國陣營。據後世史學家統計,楚莊王掌權期間,楚國向外擴張的腳步極大,光是滅掉的小國,就有四十多個。就連幾個傳統意義上的老牌衰落諸侯國,比如鄭國和宋國之類的國家,也開始受楚國的控制。

而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裏,楚國和晉國直接交手兩次。第一次晉國還能靠着餘威戰勝楚國,第二次就徹底敗給楚國了。

在晉楚爭霸的很多年裏,楚國只有兩次正面戰勝晉國,這就是其中一次。而隨着晉國被楚國打敗。楚國也成了當之無愧的第一霸主,徹底稱霸於諸侯。

不過,楚莊王的霸主之位,也沒能保住太久。因爲就在楚國戰勝晉國數年之後,楚莊王便病逝了。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迅速開始內亂。因爲這場內亂,楚國好不容易剛剛搶到手的霸主之位,就再也抓不住了。

與此同時,晉國這邊則是難得的再次換上了一位明君,這就是晉景公。晉景公掌權初期,雖然曾經和楚國交戰並且戰敗,算是暫時丟掉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等到楚莊王去世之後,晉景公的機會就來了。

隨着楚莊王去世,楚國暫時無暇外顧,晉景公開始迅速行動起來,重新拉攏收復那些小國。並且在戰場上擊敗了齊國,逼得齊國不得不再次和晉國結盟。而對於晉國內部,晉景公也下手極狠,團滅了之前權傾朝野的趙家。趙氏孤兒的原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經過晉景公這樣一番操作之後,楚莊王在位時期的成果,基本上就丟掉一半了。而晉國內部則是迅速平定,再次強大了起來。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晉景公依然不滿意。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9張

當時的晉國高層,其實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晉國和楚國已經爭霸了幾十年的時間,而且多次戰勝楚國,卻始終無法徹底滅掉楚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首先,楚國地處南方,地盤比較大,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廣袤的國境,導致晉國想要徹底擊敗楚國,會非常困難。

其次,在整個春秋中期,所有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幾乎都是圍繞着晉楚齊秦這四個大國來進行的。這就導致每次楚國被晉國擊敗之後,其他強大的諸侯國,都會從背後拖晉國的後腿,生怕晉國徹底滅掉楚國,繼而徹底遠超其他諸侯國。

所以,要想徹底擊敗楚國,就需要找一個能夠和自己團結一致,堅定滅楚的大國。只有兩個大國同時進攻楚國,而且在進攻楚國這件事上,雙方還必須團結一致,沒有任何芥蒂,這樣才能徹底擊敗楚國。

問題是,上哪裏去找這樣的大國呢?

在以往的時代,晉國能挑選的朋友,也就只有齊國和秦國這兩家而已。甚至在很多之後,只有齊國一家。在這種狀態下,齊國可以隨意做牆頭草,自然無法滅楚。

但是,到了春秋後期,隨着一個南方的諸侯國,開始嶄露頭角,晉國開始有了新的選擇。

這個新崛起的南方諸侯國,叫做吳國。

吳國雖然也是一個老牌諸侯國,但因爲地理位置實在太偏僻,所以在以往的歷史上,基本沒什麼存在感。但是隨着晉楚爭霸到了新階段,晉國急需在楚國側後方再找一個盟友,吳國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10張

接下來,晉國派人到吳國,和吳國簽訂了盟約。此後,晉國又幫着吳國訓練軍隊,並且傳授吳國完整的車戰之法。當時晉國對吳國的支援,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爲了幫着吳國迅速強大起來,晉國甚至直接派了一支成建制的軍隊,前往吳國,幫吳國訓練軍隊。

正是因爲晉國的援助,吳國很快就強大了起來。而隨着吳國逐漸壯大,楚國身邊多了一個敵人,和晉國以此夾擊楚國。到了這個時候,楚國就徹底難受了。

等到晉景公完成對吳國的佈置之後,晉景公終於安然去世。晉景公去世後,接下來即位的晉厲公和晉悼公,都繼續執行了這項連吳滅楚的國策。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到了晉悼公時代,吳國和晉國開始逐漸接壤,晉國和吳國也首次舉行了國君級會談。

這次會談結束後,晉國和吳國組成的聯盟,徹底從北方和東方兩個方向,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合圍。此後的楚國,不但被切斷了和中原腹地的聯繫,再也無法北上,而且還需要同時應對多個方向的進攻,開始變得疲憊不堪。

爲了破開這個困局,楚國其實也想過很多辦法。比如聯合齊國,或者扶持吳國身後的越國。春秋後期的吳越爭霸,其實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開始的。

不過,楚國的這些辦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當時的楚國,和齊國的聯繫已經被徹底切斷,自然就更加被動了。所以在吳國和晉國的聯合打壓下,楚國只能步步後退,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與此同時,晉國也開始繼續向前推進戰線,直接將戰場推進到了楚國腹地。

以往的交鋒過程中,晉楚雙方的戰爭,大多發生在其他諸侯國的地盤上。但如今,戰火已經燒到了楚國本土,這也就意味着,楚國已經開始徹底落敗了。而且,晉國執行的戰爭策略,更是極爲狠毒。晉國沒有選擇直接進行主力決戰,而是選擇了多次襲擾,靠着吳國從旁輔助的優勢,讓楚軍疲於奔命,一點點耗盡了楚國的國力。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11張

此時的晉國,其實如果再堅持幾十年,肯定能夠徹底滅掉楚國。但可惜的是,就在晉國逐漸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時候,晉國內部卻再次出了問題。

和上次一樣,這次晉國遇到的麻煩,還是權臣掌權。但不一樣的是,上次只有一個趙盾,這次卻是好幾個卿士家族。從這時開始,晉國內部開始逐漸陷入內鬥,幾個卿大夫家族相互混戰,最後導致韓趙魏三家勝出,並且瓜分了晉國。因爲內部混戰,所以最終,晉國也沒來得及徹底滅掉楚國,完成真正的霸業。

而楚國這邊,因爲已經佔據了下風,再也無力和晉國爭霸。此時的楚國,只求能夠和晉國達成和約,再也不敢向北擴張了。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公元前546年,在宋國的倡議之下,晉國和楚國終於坐上了談判桌,其他十多個主要諸侯國,也同時參加了這場和談。在這場和談過程當中,雙方最終劃定了勢力範圍,晉楚兩國被大家公推爲霸主,平分霸權。除了齊國和秦國之外,其他所有諸侯國,都需要向晉楚兩國進貢。

因爲這樣的和談,之前還有一次,所以這次和談,就被稱之爲‘第二次弭兵會盟’。

第二次弭兵會盟之後,一個新的春秋法則誕生,晉楚雙方平分霸權。除了秦國和齊國之外,其他所有中原諸侯國,都再也沒有了自主權。而這次會盟之後,因爲晉楚兩國因爲內部原因,無法再對外擴張。而齊秦兩國,也無法直接爭奪霸主寶座,所以此後的三十多年裏,中原地區倒是難得的和平了許多。

所以,只要大國之間可以相對和平,整個世界就可以相對和平,這個道理真的是古今通用。晉國和楚國交戰的時候,中原地區一大半的諸侯國,都會身不由己地被裹挾進去。而當這兩個大國停戰,中原地區的大多數戰事,也都全部消泯了。

直到三十多年以後,隨着吳國徹底崛起,情況纔再次出現變化。就在第二次弭兵會盟結束四十年之後,吳國正式攻入楚國都城,差點直接滅了楚國。

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都和晉楚爭霸有關 第12張

誰能想到,持續了上百年的晉楚爭霸,最後竟然是以吳國的勝利而告終。而吳國卻也沒有成爲最後的贏家,後來又被越國取代,而越國又因爲自身內部混戰,導致楚國再次崛起,最後成了戰國七雄。

至於晉國,最後則是因爲內部卿大夫世家的崛起,最後得到了一個‘三家分晉’的結果。

縱觀晉楚爭霸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春秋時代至少有一半的戰爭,確實都和晉楚爭霸有關。要麼是晉楚兩國的直接戰爭,要麼是秦國和齊國參與的間接戰爭,要麼就是吞併其他小國或者小國直接對抗的代理人戰爭。而等到晉國和楚國打算停戰之後,中原地區竟然就真的暫時和平了下來。

所以說,‘一部春秋史,半部晉楚爭霸’,這句話真的一點都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