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兩宋時期科舉制是如何發展的?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兩宋時期科舉制是如何發展的?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科舉制度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之一,這個制度讓寒門子弟也有了魚躍龍門的機會,打破了當時門閥士族的特權壟斷,那麼兩宋時期科舉制是如何發展的?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兩宋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善

“宋朝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

兩宋時期科舉考試製度中的殿試開始逐步走向制度化,在宋朝通過科舉考試所有考取的進士都成爲了天子的門生,也避免了官員結黨亂政的現象,皇權在科舉考試中具有最高決定權。

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剛開始宋太祖也是嚴格選士,但到了宋太宗的時候爲了鞏固統治開始擴大科舉取士,後來的宋朝歷代君主不斷地擴大科舉取士的名額,拓寬士人政治參與的途徑,促進了宋朝文官政治的建立,宋代也徹底成爲了一個科舉文人社會。

兩宋時期科舉制是如何發展的?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兩宋時期的科舉考試相對於隋唐五代,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改進和完善。宋太祖開寶六年創立了殿試製度,此後,宋朝開始了科舉的三級考試製度與殿試免黜落的制度。

宋太宗淳化三年,又產生了鎖院制度、謄錄制度,同時實行繼燭、挾書、傳義、代筆之禁,嚴厲打擊科考徇私舞弊的情況,進一步爲科舉考試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宋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考試,推行“三舍法”,廢除了明經和諸科,在當時“三舍法”與科舉考試相互配合,同時制舉的科目大幅度的減少,僅僅保留了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及茂材異等三科。

到了宋徽宗時期又廢除了科考詩賦,開始以經義策論取士。到了南宋時只有賢良方正一科,大幅度的簡化了科舉考試的內容,變得更加實用。至此,科舉制度的政治功能越來越明顯。

除上述科舉完善之外,宋代又首次創設了別頭試、鎖廳試、宗子試、覆試、漕試等特殊的考試形式,特此針對於官員子弟、宗室貴族子弟、大試主考官員子弟設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太祖開寶三年設立恩科制度,特針對於屢次不中的地方年齡偏長的老人給予特殊的照顧,從宋真宗朝以後,恩科制度也成爲正式的定製。在當時,這一創舉鞏固了當時宋的統治基礎,使得朝廷得到了大批士人的支持。

兩宋時期除貢舉、制舉外,宋代的武舉也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剛開始的時候武舉僅一科,後來慢慢地分爲了平等與絕倫兩科。而且平民、低級官員和官員的子弟均可應舉,平民由官員舉薦參舉。

宋代的武舉開始注重將領的軍事素養培養和考覈,培養將領的節義精神,這也爲當時兩宋時期選舉了大量的軍事人才,軍事人才都幾乎文武兼備。同時,當時無論是貢舉、制舉、恩科還是武舉宋代的錄取比例和人數較唐五代時期都有較大的提升。

二、兩宋時期科舉制度的社會影響

1. 鞏固皇權、擴大統治基礎

兩宋時期貢舉的每科正奏名錄取人數多達幾百,甚至於上千人,恩科的設立也使得錄取人數更是劇增。由於兩宋時期科舉制度人數比例的提升和公開透明的選拔程序,爲當時的底層各界社會精英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有了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也進一步促進了兩宋時期社會階層間的上下流動,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宋王朝的統治基礎。

當時宋朝統治者從全局出發,還對特殊地區或特殊人羣實行特殊的科舉政策,如特奏名、類省試、歸正人科舉,南宋時期對北方三路士子的科舉實施相應的優惠政策。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兩宋時期科舉制是如何發展的?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在兩宋時期這種情況極爲常見,宋朝統治者對於科舉人才的重視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抑制了貴族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

當時的朝廷高舉崇文的旗幟,給予讀書人以優待,提高文官的社會地位以壓制武將,也進一步鞏固了皇權專制統治,有利於皇帝直接掌握武將,但這樣一來也使得宋軍事力量的薄弱,導致之後備受遼、西夏、金等國的欺辱。

2. 推動了“文官政治”的產生

在兩宋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士大夫階層徹底崛起,成爲影響國家政治走向的主要力量,也改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結構,科舉考試同時也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

兩宋時期科舉制度爲其選拔了大量的文人,也推動了當時文人鉗制武將的局面,徹底取代了的貴族統治和武將左右國家政權的時代,在當時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產生了文官集團。

科舉制度爲當時宋朝輸入了大量的人才,推動了貴族官僚統治下文官治國的轉變。

宋朝朝通過擴大開科取士,加速吸納讀書人蔘與新政權,而且在宋朝官員的升遷方面優待進士出身的官員,這有利於提高士人的社會地位,增強士大夫階層對於國家政治的影響能力,有力地推動了崇文抑武國策的施行。

我們通過對北宋後期殿試題目的研究,題目多爲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論述,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在兩宋時期科舉對於國家政策轉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 促進了社會上讀書應舉風氣的形成和教育文化的繁榮

宋代科舉制度的推崇,一度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主要以讀書入士爲主,興起了讀書應舉之風,重文輕武已成爲社會的主流思想。

兩宋時期的社會一直推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宋朝對科舉人才極爲重視,當時許多高官都是來自於社會底層的寒微之士,像呂蒙正、范仲淹、杜衍等等都出身低微,通過科舉成爲士大夫代表人物。

根據統計《宋史》有傳的 1953 人中,兩宋平民或低品官出身而入仕者佔 55.12%。社會底層社會底層的士人通過科舉入仕,躋身於士大夫階層,在宋代的政治改革、詩文革新與學術發展上都產生了重要的意義,直接推動了兩宋時期的文化繁榮。

兩宋時期的科舉制度促進了全國上下的學習風氣,有利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造就了當時宋朝的科技和文化繁榮。

兩宋時期的書院規模發展巨大,促進了社會觀念的轉變。科舉制度在宋初社會風氣的轉變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起到了一個社會風向標的作用,對塑造當時的人們功利化的價值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宋代因爲科舉制度,使得當時的官學教育也是發展龐大,這也直接導致文化繁榮,宋詞也由此誕生。

兩宋時期科舉制度改變了官員結構,科舉出身的文官的比例不斷增加。入仕做官科舉考試成爲無數文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學而優則仕”在當時社會深入人心。在南宋時期一度出現了“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捨其舊而爲士者也”的局面。

四、總結

總的來說,宋代科舉制度影響着宋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宋朝是中國科舉制度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在承接隋唐五代舊制的基礎上,在宋代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兩宋時期的科舉制度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宋王朝的統治、維護社會穩穩定和教育文化的發展。

在兩宋時期科舉創立了殿試、鎖院、彌封、謄錄等制度,使科舉制度變得更加完善,考試報名更加公開透明,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爲當時兩宋時期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給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同時也給宋朝社會不少消極影響,宋朝科舉錄取名額的大量增加,促使宋朝的官僚隊伍不斷膨脹,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劇了冗官冗費問題。

根據史料記載兩宋三百年,常科、恩科、制科、武舉、詞科、童子舉與宗室應舉等各考試科目全部加起來共取士115427 人,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隋唐科舉去士的總人數,後到元明清也是望塵莫及,加劇了兩宋時期冗官冗吏問題,造成財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