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歷史劇 > 揭祕:金庸筆下的“吃貨”洪七公躋身一流美食家

揭祕:金庸筆下的“吃貨”洪七公躋身一流美食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金庸筆下的吃貨:對品賞美食有着足夠的熱情並且精於美食之道,是“吃貨”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根據這個標準,金庸當屬“吃貨”無疑。並且,還是一位和蘇州美食有着密切關聯的“吃貨”。

金庸的老家在浙江海寧,離蘇州很近,年輕時又在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讀過書(1947年,他辭去《東南日報》工作,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學習),他的祖母又是蘇州人,金庸對蘇州當然瞭解,吳儂軟語、姑蘇美食因而常見於他的作品。金庸小說裏直接寫到蘇州和蘇州美食的是《天龍八部》。段譽初到江南時,就是在姑蘇燕子塢聽到了好聽的蘇州話,吃到了可口的蘇州菜。儘管對於蘇州人來說,阿朱、阿碧調製的不過是幾味家常小食而已。

金庸筆下,“吃貨”衆多。第一“吃貨”非洪七公莫屬。洪七公“吃貨”吃成了精,晚年成功躋身一流美食家兼烹飪家行列。黃蓉賄賂洪七公的菜譜以江浙菜系爲主,講求清淡味鮮,用料以各類河鮮和各種菇、筍、肉、蔬及豆製品爲主。“玉笛誰家聽落梅”、“好逑湯”、“二十四橋明月夜”,這幾道菜之所以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方面是其製作工藝的精細與材料取捨的出人意料讓人咋舌,另一方面是菜名非常藝術化。想來,金大俠平素一定是有很多飯局的,遍嘗天下美食,綜合各家所長,獨創新招,看客垂涎紙上……

金庸筆下,第一會做菜的女主角是黃蓉。《射鵰英雄傳》第六回中,黃姑娘初試身手: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臟洗剝乾淨,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溼泥乾透,剝去幹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熟悉蘇州美食的“吃貨”一看便知:叫化雞,蘇州名菜。

揭祕:金庸筆下的“吃貨”洪七公躋身一流美食家

凡是講到吃的地方,金庸都毫不馬虎,什麼場合吃什麼、怎麼吃,從塞北荒原到煙雨江南,江湖世界中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美食,滋養着每一位大俠的身體與心靈,穿越千年時光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歎爲觀止。

人在江湖,出入客棧飯館、打尖住店是常有的事。除了江湖飲食,金庸小說中還時常涉及飯館、酒樓。松鶴樓便是其中之一。

松鶴樓,200多歲,年紀很大,名氣蠻響。提起松鶴樓,蘇州人腦子裏會馬上蹦出來四個字:乾隆始創。也就是說,早在乾隆皇帝的時候,松鶴樓就有了。確切地說,松鶴樓開業那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爲故事場景,松鶴樓出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

段譽信步而行,突然間聞到一股香氣,乃是焦糖、醬油混着熟肉的氣味。他大半天沒吃東西了,劃了這幾個時辰的船,早已甚是飢餓,當下循着香氣尋去,轉了一個彎,只見老大一座酒樓當街而立,金字招牌上寫着“松鶴樓”三個大字。招牌年深月久,被煙燻成一團漆黑,三個金字卻閃爍發光,陣陣酒香肉氣從酒樓中噴出來,廚子刀勺聲和跑堂吆喝聲響成一片……

《天龍八部》中提到,喬峯、段譽相識在一家酒樓,斗酒結義,這家酒樓的名字就叫“松鶴樓”。

可能是松鶴樓名聲在外,金庸早有耳聞,在《天龍八部》裏,松鶴樓多次被提到。但那個時候的金庸,從未去過鬆鶴樓。直到2007年,84歲的金庸第一次踏進蘇州松鶴樓。在品嚐蘇幫菜餚的同時,他才知道自己當年在寫《天龍八部》的時候犯了一個“常識錯誤”:錯將蘇州松鶴樓安到了無錫。

松鶴樓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天龍八部》的時代背景則是北宋年間,且那段故事中的松鶴樓地處無錫。小說作品當中,採用“移花接木”手法也是常有的事,把後世出現的事物名稱安在前朝,並不爲過。例如,《天龍八部》中段譽在蘇州燕子塢還喝到了600年後纔出現的碧螺春。燕子塢是虛構的地名,不消多言。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傳說已有1300多年的採製歷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到太湖,巡撫以此茶進呈,康熙皇帝覺得這個名字太俗,才把“嚇煞人香”改成“碧螺春”。段譽喝的應該是“嚇煞人香”,當時絕不會有“碧螺春”這個稱謂的。阿朱、阿碧爲段譽泡了碧螺春,書中隨後對該茶得名一事做了交待。《射鵰英雄傳》中,陸冠英聚太湖羣盜一節,提到金頭鰲爲莫釐峯寨主。莫釐峯,太湖洞庭東山主峯,也就是碧螺春茶葉的原產地。由此可見金庸的博學與嚴謹以及在小說創作中的一絲不苟。而電視劇《水滸傳》中,王婆稱其茶爲碧螺春,則是編導的大失誤了。

揭祕:金庸筆下的“吃貨”洪七公躋身一流美食家 第2張

金庸此行松鶴樓給在場的蘇州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家盛讚素包子的美味,等不及再叫一份,便將鄰座的那份也一併吃了,當真一等“吃貨”也。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