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爲何寧夏之役能入選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的結果如何?

爲何寧夏之役能入選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的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三次大的軍事行動,是明朝後期最爲輝煌的三次勝利,也是明軍的絕唱,隨後,萬曆晚年的薩爾滸之役就把萬曆三大徵積蓄起來的明軍的威望和精銳打沒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爲何寧夏之役能入選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的結果如何?

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役寧夏之役,持續時間大約半年之久,耗費銀兩幾乎二百萬兩紋銀。寧夏之役的起因於黨馨與哱拜的個人矛盾,被哱承恩等人挑撥引起。這場戰爭與其後的抗倭援朝鮮戰役和播州之戰有本質的區別,如果沒有黨馨的咄咄相逼,哱拜也不會謀反,他能毛遂自薦地去參加洮州平亂,應該也是懷着想立功的心態,可是隨着事情的發展,使他的人生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寧夏之役是最早進行的一場戰役,面對的是寧夏鎮叛軍,主導者是曾經投靠明朝的蒙古貴族哱拜,在致仕之後反叛大明,聚兵攻略寧夏和河西之地,造成全陝震動。

大明朝九邊重地,形成了圍繞長城的防衛體系,寧夏鎮就是其中重要一環。但是在明中晚期,九邊如同虛設。整個邊境的屯田制已經名存實亡,各地軍戶逃竄數量嚴重,戰鬥力可想而知。作爲九邊之一的寧夏鎮也不例外。作爲明朝最精銳的軍隊,九邊明軍在中後期以沒有當初的強悍。這一點九邊將門都很清楚。在叛亂一開始,周邊明軍據點不是潰敗就是投降,黃河以西明軍四十七堡全部淪陷。

寧夏河西四十七堡,明面上都有五百到三千的守備軍,但是實際上這些年來軍官將門吃空餉的情況相當嚴重,太祖舊制之軍隊二分守備八分屯田,守屯結合,寓兵於農,太祖曾經驕傲地宣稱“朕養兵百萬,不耗百姓一粒米糧”,但是現實卻是成祖以後,軍制日漸糜爛,將門軍官依靠權勢私吞軍田,也有地方豪強勾結守備軍官佔據軍田,所得利益平均分配之類的事情發生。

因此,所以河西四十七堡之所以如此快速的投降而不戰,不是不想戰,而是根本不能戰,城堡裏只有三五百老弱殘兵,甚至有的城堡只有幾十個老兵戍守,根本談不上守城,直接連城門都關不上就直接被攻破。河西之地,國之邊陲,如此重要的寧夏鎮,居然就因爲這個原因被叛軍輕鬆拿下。

爲何寧夏之役能入選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寧夏鎮幾近淪陷,九邊防衛體系一下子被打開了一個缺口,不可謂不嚴重,萬一哱拜勾結蒙古人南下入侵,大明的防衛體系不攻自破,蒙古騎兵會快速南下,突破九邊,進入內地,局面將一發不可收拾。

寧夏之役歷時不長,烈度不高,不能和朝鮮之役相比,但是對於西北邊陲而言,已經是相當嚴重的叛亂事件了。這次叛亂沒有危及到明廷的大局,也遠沒有到舉國動員的程度,所用兵力不過數萬,比起朝鮮之役十數萬的兵力來說,算是烈度較低,但是影響一樣巨大。

大明放棄河套已經是戰略上的一招臭棋,若是寧夏再丟,就將再次重現北宋西北糜爛之局面!所以這樣一場低烈度的平叛戰爭,被後人一樣與其他兩次戰爭並稱爲萬曆三大徵。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