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班諾克本戰役:英國版的“淝水之戰”

班諾克本戰役:英國版的“淝水之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中國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偏安的漢族政權東晉發起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皇帝苻堅率領舉國軍隊號稱百萬,出兵伐晉,其出征前狂妄地說“:“以吾之衆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成語“投鞭斷流”即出於此。雙方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十倍於己的前秦軍,恐慌敗退的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而潰退的前秦士兵自相踐踏,傷亡不計其數。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班諾克本戰役:英國版的“淝水之戰”

下面我們就講講英格蘭歷史上與淝水之戰驚人相似的戰役——班諾克本之戰。這場大戰發生在1314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VS蘇格蘭。

在愛德華二世的帶領下,英格蘭軍隊空國而來,期望一鼓作氣碾壓弱勢的對手蘇格蘭。但實際上,這是一支過於龐大且指揮不靈的軍隊。雖然英格蘭總兵力號稱十萬,但歷史學家估計,其中充分訓練的精銳不超過2.5萬人,其餘都是臨時招募的農民軍,組織性紀律性很差,戰鬥力也不高。當然,蘇格蘭幾乎全軍都是農民軍,加上所有湊數的,總人數也就兩萬來人不到三萬。這非常類似東晉時期前秦對東晉的淝水之戰。後面發生的事情證明,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這場大決戰,不僅雙方態勢,連作戰過程和最終結果都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極爲相似。

這裏面存在一個歷史疑問:爲何毫無民望、又沒什麼權力的愛德華二世能集中如此龐大的軍隊?

其原因還要追溯到1295年的模範議會,愛德華一世開啓了面向全民的戰爭衆籌模式,當時投資蘇格蘭遠征的人都大大地發了一筆財。這個財如何發的?搶蘇格蘭人啊!爲何攻佔蘇格蘭城市後就開啓屠城模式,就是爲了將全城的財富洗劫一空,對於屠城搶錢這一模式,十字軍是行家裏手,比如嫌從死人身上扒首飾太麻煩,乾脆將屠城後所有屍體聚集在一起燒成灰,再從灰燼中扒拉金銀。參與過十字軍的愛德華一世自然深諳此道。

現在聽說國王又要對蘇格蘭遠征,英格蘭人第一反應是:發財的機會來了!英格蘭人的印象中,蘇格蘭人除了華萊士,其他人都很呆萌,華萊士已經死了這麼多年,現在去遠征就白撿錢啊,不去都是傻瓜。而對於愛德華二世來說,他對於帶兵打仗幾乎毫無概念,在他印象中,打仗就是以多欺少,因此軍隊多多益善。在民間發財慾望的驅使和國王出於壯膽的考慮,愛德華二世召集了史無前例的大軍。

如果是知兵的愛德華一世在世,絕對不會召集如此龐大臃腫的軍隊,這對於後勤和指揮來說,都是天大的噩夢。

1314年6月17日,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率領這支空前的英國軍隊御駕親征,擔任前鋒的是2500名重騎兵,接着是3000名令人生畏的長弓兵,500名輕騎兵擔任偵察和警戒等任務。此外還有好幾萬的輕重步兵,其中大部分是從民間招募的、被髮財念頭驅使的狂熱民衆。在隨後的戰役中,這些步兵還沒來得及上戰場就已大局已定,而這些紀律渙散的步兵成爲英軍慘敗的重要因素。

戰爭一開始,英格蘭軍行動迅速,1314年6月21日拿下蘇格蘭軍佔領的愛丁堡,獲得大量物資,使得英軍士氣進一步高昂。次日,英軍行進到距斯特林堡僅20多英里處,斯特林堡的英國守軍得知國王親自率領大軍救援,士氣也旺盛起來。英軍全軍上下都充滿着“蘇格蘭蟊賊可以一鼓而下”的樂觀情緒。

蘇格蘭軍的人員、裝備都與英格蘭存在巨大差距,最大的依仗唯有地利以及人們的愛國熱情。根據這麼多年對英格蘭作戰的經驗,經過仔細篩選,布魯斯決定在班諾克本決定蘇格蘭的命運。

班諾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兩英里處的一個小村子,得名於從村邊流過、由西向東匯入福斯河的班諾克溪。由班諾克本通向斯特林堡有兩條路,一條大路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古道,另一條小路狹長而崎嶇,叫做伯利德爾克小路。兩條道路的西面是山丘和森林,東面是福斯河畔的大片沼澤。羅伯特搶先佔據了班諾克溪北岸的坡地,扼守伯利德爾克小路,背靠難以行軍的山丘和森林,右依班諾克本,對羅馬古道設置大量障礙物將其封死。這樣,留給英格蘭軍的道路只剩下難以通行的沼澤。

班諾克本戰役:英國版的“淝水之戰” 第2張

蘇格蘭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6000名使用12英尺長矛的步兵,其他還有700名重騎兵和少量短弓兵提供支援。與裝備精良的英格蘭軍隊相比,蘇格蘭步兵缺乏金屬鎧甲,只有前幾排士兵才能穿着皮質短鎧和手工織的護膝短裙,後排士兵基本就是身穿便裝拿着長矛,很多人連鞋子都沒有,只能打赤腳。

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蘇格蘭人輸了將一無所有,他們的身後是他們家園,他們的父老鄉親,他們的妻子兒女,因此每一個人都迸發出最大的力量,死戰到底,決不後退!

蘇格蘭長矛步兵編成並排的四個方陣,由南向北依次由羅伯特本人、他的弟弟愛德華、他麾下兩名猛將道格拉斯和蘭道夫統領。方陣之間和側翼仍然是少量短弓兵,少量重騎兵放在步兵隊形的後側。咋一看,與福爾柯克會戰中華萊士擺出的陣型極爲類似,這種方陣很適合在防禦作戰中對付快速衝擊的重騎兵,但機動性極差,經不起來自側翼和背後的打擊,更無法抵禦對方弓箭手射來的箭雨。作爲福爾柯克會戰的親歷者,布魯斯花了大量時間對步兵進行訓練,來提高方陣的機動性和協調性。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班諾克本之戰與福爾柯克會戰最大的差別在於蘇格蘭的地利優勢以及英格蘭指揮官的素質。

1314年6月23日晨,由500重騎兵組成的英軍前鋒抵達班諾克本。由於對方人少,首先出戰的僅有蘭道夫率領的方陣。英格蘭重騎兵沿小路進攻,由於道路狹窄崎嶇,騎兵形成長蛇陣,而地面極爲鬆軟,戰馬速度提不起來,形成的衝擊力非常有限。騎兵在長矛陣前就如同撲火的飛蛾,紛紛被紮成篩子。眼見英格蘭重騎兵士氣受挫,布魯斯派出道格拉斯率軍掩殺,英軍旋即大敗,指揮官陣亡並損失100多名英格蘭重騎兵,而蘇格蘭軍僅損失6人。這場前哨戰的勝利,極大鼓舞了蘇格蘭將士的士氣。

接下來,700名英格蘭重騎兵沿着大路向蘇格蘭軍看上去薄弱的右翼發起攻擊。當英格蘭重騎兵衝過來後,地上突然冒出一個個渾身長草的人,向英格蘭軍發起猛攻。原來這是布魯斯設下的誘敵之計,這些戰士都是事先埋伏在地面坑裏,上面覆蓋草作爲僞裝。突遭伏擊之下,英格蘭重騎兵不是向後退,而是繼續向長矛陣發起衝擊,接下來的情景就如同塔防遊戲一樣,一個個悍不畏死的英格蘭騎兵衝到槍林之中被戳無數窟窿,然後紛紛倒在地上。倖存的重騎兵一部分逃回英格蘭軍本陣,另一部分則成爲蘇格蘭軍俘虜。

英格蘭在第一天的愚蠢戰術以及慘敗,彷彿預示着戰役的不詳結局——當然是對英格蘭人來說。

一夜休戰無話。第二天早上,愛德華二世親自指揮主力前來交戰,如果說前面的指揮官是輕率魯莽,他就是愚蠢透頂了。前一天英軍遭受的慘重損失沒有換來任何戰術的改進,他仍然令英格蘭軍穿越沼澤,向嚴陣以待的蘇格蘭軍進攻,繼續採用已被證明是錯誤的重騎兵突擊戰術。在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還真是很難見到如此愚蠢的指揮官,恐怕紙上談兵的趙括活過來看到這一幕,都會被再活活氣死。

英軍不僅要穿過沼澤,還必須通過班諾克本邊上的一條不太深的峽谷,它雖然不深,但是對於騎兵來說也是沒法爬上去的,關鍵是這個峽谷非常狹窄,英格蘭軍又被迫形成了一個長蛇陣。在中國這種峽谷一般叫做“一線天”,是孫子兵法中提到的九種絕地之一,軍隊通過這種地方一定要慎之又慎。結果英格蘭的騎兵大大咧咧就進來了。蘇格蘭人的長矛陣迅速移動,佈置在峽谷的出口。

剛剛穿過峽谷的英格蘭重騎兵,對長矛陣發起攻擊,正如第一天一樣,騎兵對長矛陣的正面衝擊是自殺式的,英格蘭人死傷累累。更要命的是,身後就是峽谷,後面還有後軍不停前進,他們無路可退!騎兵絕望的衝擊一波比一波弱,而蘇格蘭長矛陣步步向前,可供他們騰挪的空間越來越少。此時,英格蘭的長弓兵移動到長矛陣側翼,並射出收割生命的恐怖箭雨。成排的蘇格蘭人倒下,方陣出現騷動,如果再這樣下去,方陣有可能崩潰,就會重現福爾柯克會戰的一幕。

班諾克本戰役:英國版的“淝水之戰” 第3張

布魯斯吸取了福爾柯克會戰失敗的教訓,他對此早有防備,隨着他一聲令下,埋伏在蘇格蘭軍左翼的700名重騎兵迅速衝下山坡,由於距離太近,長弓兵來不及射出一輪箭雨,騎兵的長矛已經伸到眼前,轉眼間防護能力極差的威爾士長弓兵被殺得屍橫遍野,使英格蘭軍取勝的最後希望破滅了。這些重騎兵是布魯斯手中掌握的唯一能攻擊長弓兵的力量,被他恰到好處地用在了刀刃上!

前方的重騎兵和長弓兵已經潰敗,但是後方還有好幾萬的英格蘭步兵,還在緩慢地向前行軍,並不斷涌入狹窄的峽谷。當敗兵奪路而逃向後退時,峽谷裏已經人擠人人挨人,根本沒有可供逃跑的空隙,於是雙方擠在一起,相互踐踏,死傷無數。更糟糕的是,後軍根本搞不清前面發生了什麼情況,只是聽見前面突然亂糟糟地人仰馬翻,哭喊聲,慘叫聲響成一片。就在亂成一鍋粥時,蘇格蘭的長矛陣也逼近峽谷口,看到這死亡槍林的士兵發出絕望的呼喊,更增添了恐怖的氣氛。布魯斯軍中的後勤人員出現在英格蘭人右側的山頭上,一邊揮動旗幟,一邊吶喊。不知誰先喊了一聲“敗了敗了”!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恐慌如瘟疫一般蔓延並一發不可收拾,並傳染到峽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隊英格蘭步兵,最終導致英格蘭全線崩潰。

接下來就是如淝水之戰一樣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數以千計的英格蘭軍重騎兵爲了逃命,不惜冒險往沼澤地帶狂奔,結果陷入裏面動彈不得,被趕上來的蘇格蘭步兵殺死。潮水般的潰退步兵,有的被背後追來的蘇格蘭短弓兵射死,有的被同伴踩踏而死,有的陷入沼澤無望掙扎,有的淹死在福斯河中。而更多的人則艱難地穿越沼澤,沒命地往後逃。愛德華二世見兵敗如山倒,只好在少數親隨的保護下逃命,一路逃到東洛錫安的登巴城堡,然後從那裏乘船返回英格蘭的貝里克。蘇格蘭人趁勢銜尾掩殺羣龍無首的英格蘭潰軍,更加劇了英格蘭人的傷亡。據親歷者說,沼澤中處處是英格蘭一方的人或者馬的屍體,可以“踩着這些屍體通過沼澤而不用溼鞋”。

據史料記載,英格蘭軍在整個班諾克本戰役中總共傷亡重騎兵、長弓兵和步兵約9000餘人,是英格蘭700多年曆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在愛德華二世的大軍被擊敗後,斯特林堡守軍也不得不束手投降。

正如淝水之戰將危如累卵的東晉王朝拯救了回來,班諾克本戰役也在千鈞一髮之間改變了蘇格蘭的命運,確立了蘇格蘭的獨立地位。1314年11月,羅伯特在斯特林附近的坎布斯肯尼斯修道院召開議會,要求立場尚未明確的土地所有者必須表態,是忠於自己還是忠於英格蘭,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效忠於他,這標誌着布魯斯在蘇格蘭的統治地位得到確立。

此後10餘年間,英格蘭再也無力對蘇格蘭發動大規模的遠征。從1315年開始,英格蘭竟淪落到面臨蘇格蘭入侵而無力反抗的境地,要知道、無論人口、富裕程度還是軍事實力,蘇格蘭都遠遜於英格蘭,這也是歷史上英格蘭面對蘇格蘭的最低谷。

野心勃勃的布魯斯還派其弟愛德華·布魯斯進軍英格蘭的屬地愛爾蘭。布魯斯寫了一封信給愛爾蘭人,信中說:“蘇格蘭人要來了,不是作爲入侵者,而是作爲解放者,爲了我們人民和你們人民的自由,爲我們共同的祖先和文化”。愛爾蘭人看了信很激動,是啊,我們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都是凱爾特人的後代,我們熱愛自由,爲什麼要被英格蘭人統治?在愛爾蘭人的支持下,蘇格蘭人圍攻愛爾蘭西北部的英格蘭殖民者居住的城堡。

然而1315年恰好是個饑荒年,缺乏糧食的蘇格蘭軍隊開始搶劫愛爾蘭人的糧食,很快他們變得比英格蘭人還要兇暴。他們搶所能搶到的一切,村子被搶光了就一把火燒掉。就這樣,說好的解放者,最後還是變成了侵略者,或者他們其實一開始就打着侵略的心思來的。1316年,愛德華·布魯斯攻入都柏林,宣佈自己爲愛爾蘭國王。接下來是另一個版本的入侵的“愛德華一世”與追求自由獨立“布魯斯”之間的戰爭。1318年愛德華·布魯斯兵敗自殺,蘇格蘭人也離開了愛爾蘭。

愛爾蘭人說:我們招誰惹誰了,爲什麼我們躺着也中槍?

悲催的愛爾蘭人啊,這不是你們第一次躺槍,也不是最後一次。

經過蘇格蘭人這麼一折騰,愛爾蘭人的民族獨立意識也紛紛覺醒。在愛德華·布魯斯統治愛爾蘭期間,愛爾蘭“變成了一片騷亂的狂浪”。蘇格蘭人退卻後,英格蘭再也沒能有效地恢復它的宗主權,再也不能將它的權威強加於整個島嶼。愛爾蘭人持續不斷的反抗,使得愛爾蘭不再能爲英格蘭提供財政上的支持,反而變成了財政的負擔。自1318年之後,愛爾蘭的歲入只有愛德華一世時的三分之一,此後更每況愈下。英王直接統治區域縮小爲都柏林周圍一小片地區。當英格蘭政府通過一系列法令(1366年基爾肯尼敕令達到登峯造極)在愛爾蘭實行種族隔離、文化隔離以及迫害手段時,無異於公開承認自己的失敗。英格蘭享受表面上的宗主權越來越代價高昂,愛爾蘭對英格蘭的敵視很容易被蘇格蘭人、法國人、甚至威爾士叛亂者所利用。不過,在愛爾蘭的統治倒是爲英格蘭人積累了豐富的殖民統治經驗,爲殖民時代的英國成爲最成功的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蘇格蘭入侵愛爾蘭只是支線劇情,向英格蘭發動侵略纔是主線。就如同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族地區劫掠一般。畢竟英格蘭富裕而蘇格蘭窮,以前英格蘭強大,人家不打過來就不錯了,看着眼饞也沒辦法。現在英格蘭衰了,彷彿不去打劫就對不起自己一樣。前些年還是爲了自由不屈抗爭的蘇格蘭義軍,轉眼間變成了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侵略者。從英蘇邊境一直到約克郡,處處燃起戰火,教堂和城堡倒塌,城市爲了免於毀滅而向蘇格蘭人支付贖金,邊界附近的英格蘭村莊變成了白地,英格蘭北方生靈塗炭,國土慘遭蹂躪。

班諾克本戰役:英國版的“淝水之戰” 第4張

蘇格蘭得勢,英格蘭遭殃,法國人最樂見其成。1320年,法國人控制的教皇承認布魯斯的地位,並收回了革除教籍的命令,這表明了蘇格蘭的獨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1323年,愛德華二世也被迫承認布魯斯爲獨立的蘇格蘭王國的國王,從而實現了兩國的和平。1328年,剛剛即位不久但尚未親政的愛德華三世與布魯斯簽訂《北安普敦條約》,正式承認了蘇格蘭王國的獨立主權。

雖然布魯斯犯下不少侵略暴行,但是在蘇格蘭人看來,他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君主,開明而且公正,在蘇格蘭人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開啓了蘇格蘭的議會制度,成爲蘇格蘭的西蒙·德蒙福特。他晚年身患重病,回首自己一生,爲了爭奪蘇格蘭王位,排斥異己又出賣華萊士,同時曾在教堂中手染鮮血,他認爲這些罪孽導致上帝懲罰自己使自己患上不治之症,於是決心發動十字軍以洗脫罪孽。但他本人已病重無法隨軍遠征,囑咐忠誠的部下道格拉斯領導隊伍,並要求在自己死後將的心臟取出,保存在盒子中同行。歐洲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而靈魂就寄居在心臟中。

布魯斯死後,道格拉斯忠實地遵守了諾言,他在1330年早春離開蘇格蘭,脖子上戴着用鏈子綁住的銀製琉璃骨灰盒,裏面放着防腐處理過的布魯斯心臟。在與異教徒作戰中,道格拉斯中了埋伏,他取出盒中的心臟用力扔向前方,放聲呼喊:“向前衝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你曾經做的那樣,道格拉斯將追隨你或者死去!” (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 ,並戰死沙場。“勇敢的心”典故即由此而來。

想不到吧,“勇敢的心”這個典故說的不是華萊士,而是出賣了華萊士的羅伯特·布魯斯。

羅伯特·布魯斯於1329年去世,其子大衛二世繼位,年僅5歲。致力於恢復英國榮光的愛德華三世又以繼承權糾紛爲由,支持試圖奪取王權的傀儡人物愛德華·巴里奧爾,於1332年再次進攻蘇格蘭。蘇格蘭第二次獨立戰爭打響。

之後的故事,就如同美劇換了波演員開始了第二季,雖然具體劇情不一樣,但是套路跟第一次獨立戰爭差不多。英軍經歷愛德華三世的大力整治,早已脫胎換骨,一路勢如破竹,攻佔領蘇格蘭許多城鎮,並將其中的八個郡通過新擁立的傀儡國王的名義正式轉讓給英格蘭。1334年,10歲的小國王大衛二世與12歲的王后(愛德華二世的幼女,也就是愛德華三世的妹妹)到法國避難,蘇格蘭又一次處在被徹底征服的邊緣。

然而,蘇格蘭人心中追求獨立自由的火焰已經點燃,就再也不會熄滅。1337年,英法國百年戰爭正式爆發。愛德華三世不得不從蘇格蘭調回主力軍隊,對於蘇格蘭的控制逐漸減弱。1341年,17歲的大衛二世在法國人的支持下返回蘇格蘭,正式領導獨立戰爭,國內士氣大振,兼之與法國同盟,收復不少失地。

1346年,大衛二世率大軍入侵英格蘭北部,在英格蘭後方聲援法國的行動。不過蘇格蘭軍隊此次在內維爾十字之戰中遭遇慘敗,大衛二世被俘虜後押送到英格蘭關押。

此時,歐洲進入了黑死病肆虐的時期,死亡陰影籠罩不列顛島。所以,英格蘭也無力再大舉入侵蘇格蘭,其擁立的傀儡王巴里奧爾不久宣佈放棄繼承王位的要求,回到英格蘭隱居。1357年,雙方簽訂和約,大衛二世被釋放回到蘇格蘭,但是蘇格蘭必須向英格蘭支付高額贖金,分期償還。

1371年,大衛二世去世,沒有留下子嗣。其父羅伯特·布魯斯的外孫羅伯特·斯圖亞特繼位,稱羅伯特二世。從此蘇格蘭開啓了斯圖亞特王朝。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的關係很微妙,雙方雖然心存敵意,但是出於利益又不得不互相約束,並在王室和貴族間通過婚姻加強聯繫和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聯姻是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一代國王亨利七世之女,此後斯圖亞特王朝的後裔也同時有都鐸王朝的血統。這次聯姻爲將來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埋下了伏筆。

1314年作爲蘇格蘭歷史上反擊英軍侵略最輝煌的一年,被蘇格蘭人世代銘記。距離班諾克本之戰700年後的2014年,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之所以選在這一年,也是因爲蘇格蘭的民族主義者希望喚起蘇格蘭人對民族獨立的集體回憶。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