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原文欣賞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原文欣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榖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爲五:天寒衣薄則爲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爲汗,悲哀氣並則爲泣,中熱胃緩則爲唾,邪氣內逆則氣爲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爲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爲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爲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沬則爲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爲溺與氣。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原文欣賞

五臟六府,心爲之主,耳爲之聽,目爲之候,肺爲之相,肝爲之將,脾爲之衛,腎爲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繫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中熱則胃中消榖,消榖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津之榖液和合而爲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原文欣賞 第2張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榖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爲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