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玉簪記》簡介:明代著名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

《玉簪記》簡介:明代著名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玉簪記》是明代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刊行於明萬曆年間。其情節簡單而生動,語言樸實而優美。

《玉簪記》簡介:明代著名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

該劇寫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衝破封建禮教和道法清規的約束而相戀結合的故事。金兀朮南侵,少女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失散,入金陵女貞觀爲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張於湖赴任經過,曾向妙常挑逗,但爲所拒。女貞觀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會試落第,亦來女貞觀。陳、潘二人經過茶敘、琴挑、偷詩一番曲折後,終於私自結合。事爲觀主覺察,乃逼必正赴試。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邊,僱船趕上,哭訴別情。後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歸家團聚。

開封府丞的女兒陳妙常,因避靖康之難,在途中與母親相失,入金陵女貞觀出家。觀主的外甥潘必正應試落第,恥於還鄉,來訪觀主,就借住在觀中。潘必正見妙常貌美,隨生愛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聲訴心意,終成歡好。後被觀主發現,對潘必正嚴加訓誡,逼他早應會試,潘必正無奈只得乘舟而去。陳妙常不敢當面相送,便私僱小船追上,以玉簪贈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鴛鴦扇墜回贈,相泣而別。潘必正至京會試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與陳妙常成婚。

《古今女史》上載:“宋女真觀尼陳妙常,姿色出衆,詩文俊雅,張於湖授臨江令,宿觀中。見妙常,以詞挑之,妙常亦以詞拒之。後妙常與於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於湖,以計斷爲夫婦。”《玉簪記》大致取材於此。

《玉簪記》簡介:明代著名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 第2張

書生潘必正和道姑陳妙常的戀愛故事,在民間早有流傳,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的小說戲劇很多,但這些小說戲劇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陳妙常的結合作爲一件文人才女的風流韻事來描寫。高濂的《玉簪記》基本情節沿自小說《張於湖傳》,某些場面的處理也受雜劇《張於湖誤宿女貞觀》的影響。

陳嬌蓮是個孤門弱女,經戰亂,入空門成爲道姑陳妙常,後與書生潘必正相愛,最終成爲狀元夫人。她不同身份的變化貫穿了整個故事,也是這“人生三部曲”展示了陳嬌蓮敢於衝破道教束縛、追求美好愛情的氣度。嬌蓮是個二八少女,有青春、有美貌、有才情、有智慧,這決定了她不可能在空門中終老一生,道家的清規戒律不能壓住她青春的躍動,所以在遇到才學相貌俱佳、風流倜儻的觀主侄子潘必正後,就與之傾心相愛了。但妙常選擇對象不是盲目的,她不是見人就愛,更不是良莠不分。

《玉簪記》簡介:明代著名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 第3張

張於湖也算溫文爾雅,但他人過中年,又言語輕薄,根本引不起妙常的愛慾。至於那無賴王公子,更讓妙常不屑一顧,只有書生潘必正才燃起妙常的熊熊愛火。一遇到愛情,所有的宗教禮法都統統拋棄了,妙常作爲一個道姑,開始拘於道家戒律,後又出破道家戒律,說明追求情愛是人之本性,不管是在俗世,還是在道觀,愛情發生了,便是什麼都阻擋不住,任何清規戒律都泯滅不了人性,泯滅不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婚姻的青春之心。

潘必正是個多情的書生,他敢於去愛,不顧妙常道姑的身份,要娶她爲妻,不是始亂終棄,而是以婚姻爲目標,求長廂廝守:這是真性情之愛,也是此人物形象光輝之處。爲了愛情他主動追求,雖然在姑母的逼迫下,無奈進京趕考.但此處並不見他像《牆頭馬上》裴少俊般的軟弱,而是想辦法留下來,甚至在妙常送他的時候,他想要妙常跟他一起走。面對愛情的阻力,他並不束手待縛,而是主動爭取,最後考取功名,成功迎娶嬌蓮。堂堂狀元在張二孃的茅舍中完成婚禮,也表現他不拘於禮法,敢破禮法的真性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