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聽流人水調子》王昌齡所作,用細膩而飽滿的筆觸描繪想象的世界

《聽流人水調子》王昌齡所作,用細膩而飽滿的筆觸描繪想象的世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高適、岑參等人都有很密切的來往。王昌齡的詩作以七絕見長,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被譽爲“七絕聖手”。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齡所作的《聽流人水調子》吧。

時光如水緩緩流淌,如果可能永遠停駐,如花綻放在人的身旁,想象那個畫面該有多麼美好。可是,現實的根本卻是殘酷如冰,源自於水卻分外嚴寒而無情。此種人情上的昇華,或許不要也罷。

生而爲人,我們總是身不由己,在許多事情之上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可惜命運是條單行道,前進就再也不能回首。往事如煙,隨風而逝,天心月圓,如此更好。

那些註定留不住的,且讓它桃花逐流水;那些打擊報復的,也只會讓人變得更加強壯。我們的心靈不會屈服,終究會展翅飛翔,引吭高歌。

《聽流人水調子》王昌齡所作,用細膩而飽滿的筆觸描繪想象的世界

《聽流人水調子》

【唐】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

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

斷絃收與淚痕深。

這首《聽流人水調子》的具體寫作時間不詳,大約完成於詩人晚年奔赴貶所龍標時期。所以題目中的流人,有人解釋爲“流浪在外的藝人”值得商榷,如果結合“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詩境來看,當作“被流放的人”爲好。

而水調子,即《水調歌頭》,樂府商調曲,杜牧在詩作《揚州》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 。”然後另外註釋一番:“煬帝鑿汴渠成,自造《水調》。”可見,此曲調當形成於隋代之時。

首句“孤舟微月對楓林”,詩人在此句之中,宛如高明的畫師,僅僅只是截取自然中的幾個景物,然後精心組合在一起,便妙手天成爲一幅絕美的風景畫。落筆第一個“孤”字,則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是灰色的朦朧,是蒼茫的煙雨。

“孤舟”、“微月”、“楓林”三個意象,皆是傳統詩人所喜愛使用的意象。江水行孤舟,蒼穹橫冷月,而江畔楓葉,也暗示着秋季的降臨。這一切,交相輝映,沒有一字說明“愁”絲萬縈懷,卻無不彰顯着沁人心脾之中的寂寥與孤單。

《聽流人水調子》王昌齡所作,用細膩而飽滿的筆觸描繪想象的世界 第2張

在這裏,乘坐“孤舟”的旅客,沐浴着雲層裏殘月微弱的光芒,只能夠靜靜地注視兩岸之上,那些滲透着黯淡色素的楓樹林子。句中那個簡陋而尋常的“對”字,卻把一個內心充斥着孤寂又淒涼感覺的人物給刻畫得生動逼真,鮮活地呈現在衆人的面前。

次句“分付鳴箏與客心”,直面慘淡的人生處境,纔是真正的勇士。詩人或許並不是,但這根本不妨礙與他人的正常交流。情感上的共鳴,常常都源於這樣的人生常態之中,沒有最糟糕,只有更卑微。所以,心與心的溝通往往非常重要。

此處直接進入話題狀態,與題目遙遙相映,開始進入“流人”的音樂世界。一個“分付”顯得格外用心,雖然沒有“此曲只應天上有”的神話境界,但是情感的正常碰撞應該是少不了的。不然,何以會有接下來的感人肺腑的場面出現,使人“淚溼欲沾襟”呢?

我們無法知曉安排演奏場面之人是誰,有可能是詩人之友,或者是萍水相逢之輩,又或許就是詩人自身,“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事實上,來認定這個問題是無聊的。沒有辦法的時候,沒有知己的時刻,其實完全可以自己給自己鼓掌。

末尾“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兩句自然而然地承接前面,由於心境上的問題,固然是“鳴箏”高奏,“客心”卻依舊沉默,產生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根本沒有達到想要的最初用意,反而有一種“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悲涼之意。

《聽流人水調子》王昌齡所作,用細膩而飽滿的筆觸描繪想象的世界 第3張

嶺南的風光到底如何,此時此刻是否真的有雨來臨,或許都顯得不再十分重要。有可能此處的雨,是“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的音樂之聲響,源自詩人奇特的想象世界,是藝術加工之後的效果和魅力。

詩人所真正想要營造的是停止演奏後的氛圍,是水到渠成的情感昇華,其所有的內斂皆在於一個“收與”中,全部的感情融匯入最後三個字“淚痕深”。在這個瞬間,你又怎麼能夠區分開,那鼓盪於心間,飄落在臉上,是秋雨?抑或是淚水?或許,兩者都有。

王昌齡極其擅長“七絕”寫作,被人稱作“七絕聖手”,當然並非浪得虛名。他善於在平淡的人事物的內部挖掘詩意,用自己細膩而飽滿的筆觸進行描繪,宛如手段高超的雕刻家,把人生諸多複雜情感精心打磨雕琢,然後一一呈現出來。

縱觀此詩,詩人寓情於景,所有的景緻都彷彿樂曲的前奏,每一個動人的節拍都是巧妙的鋪墊,每一幅華麗的篇章都是精緻的結構,當它們精密地組合在一起的剎那,就會理所當然地形成一曲宏大的交響樂章,動人心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