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屈大均《秣陵》: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

屈大均《秣陵》: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餘,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樑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屈大均的《秣陵》,一起來看看吧!

屈大均《秣陵》: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

秣陵

屈大均〔清代〕

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

六朝春草裏,萬井落花中。

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

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該詩運用了對比、用典的手法。詩歌用到了“烏衣巷”“《玉樹後庭花》”等典故,抒寫了人事凋零之感。

從全詩結構看,首聯極寫南京地勢形勝,是得天獨厚的帝王興業之都:頷聯和頸聯描繪了一幅凋殘破敗氣象,物去人非,沒有了往日的繁華。一揚一抑,形成強烈反差。尾聯是對前面六句的概括和昇華,具有卒章顯志的作用。

屈大均《秣陵》: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 第2張

對國家的熱愛 屈大均生逢天崩地坼、多災多難的明清鼎革之際,當時社會紛爭激烈、民族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崇禎帝已經吊死,清軍已經入關,嶺北戰火正旺。 1646 年12 月,清軍攻陷廣州,明朝政權(弘光、隆武)相繼垮臺,抗清鬥爭進入非常艱難的歲月。其後,屈大均又廣交遺民志士,爲抗清積極奔走,但1662 年,歷史發生重大轉折,明朝的象徵、士人的希望——永曆帝遇害身亡,清朝統治漸趨穩固,這給屈大均震動很大,他感到復明希望渺茫。歷史上雖然也出現過無數的朝代更替,但大部分是漢族之間的,而很少有這種少數民族對中原的統治。這讓接受傳統思想教育的屈大均難以接受,愛國之情顯得尤爲強烈。 屈大均積極參加抗清復明的鬥爭。曾有詩句“魑魅份來戰,雷霆相糾纏。予時當一隊,矢盡猶爭先。猛士盡瘡痍,一呼皆勝鞍。”真實的記錄抗清活動的壯烈場面,傳達出剛健豪邁、慷慨蒼涼的民主意識和英雄氣概,愛國之情溢於言表。“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六朝春草裏,萬井落花中。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秣陵》)“匕首頻虛發,無成愧丈夫。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