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杜牧的《江南春》極負盛譽,爲什麼卻被楊慎質疑?

杜牧的《江南春》極負盛譽,爲什麼卻被楊慎質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牧的《江南春》極負盛譽,作者只是以丹青妙筆,自然點染出一幅江南春日圖景,通過前後景物的反差,引發讀者思考與回味。可是這樣一首好詩,爲什麼卻被楊慎質疑?

一、《江南春》賞析

杜牧這首《江南春》,先從江南一帶的自然景物寫起,以“千里”起頭,簡要地概括出了春天江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花團錦簇、鳥語花香的自然風景。

同時,第一句中不光寫出了江南“千里”盛景,還通過聲音描寫——“鶯啼”,顏色描寫——“綠映綠”,把南方經濟文化中心的繁盛襯托得有聲有色,給人以欣欣向榮,熱鬧明快的印象。

詩中第二句從自然風光的描寫,轉向了人文風光的描寫。在錦繡江南里,這裏的人們與水爲鄰,以山爲伴,過着瀟灑快樂的日子。

《論語》中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有大智慧的人就像是江南九曲十八彎的流水一樣,懂得依據河道的形狀,去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環境。

仁義的人,則像是山巒一樣穩重、鎮定,縱然千百年來經歷過無數的暴風驟雨,依舊巋然不動。

杜牧的《江南春》極負盛譽,爲什麼卻被楊慎質疑?

這裏是說江南的士人們曾經飽經憂患,已經懂得了生活的真諦。所以在這個地方,開得最多的就是酒肆。這表示當時的人們很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寫到這裏,杜牧筆鋒一轉,突然提到了南朝時期,朝廷大興土木建造了四百多座寺廟。這裏的“四百八十”是一個虛數,意思就是指修得很多。

南朝時期,佛教在中土十分興盛。因爲南朝的統治者信佛,於是不惜勞民傷財大建廟宇,將社會經濟和文化正常的秩序,全部打亂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朝代都走向了滅亡。

這些朝代滅亡之後,他們勞民傷財修建出來的那些寺院建築羣,依然被完整地保存了二百多年。

當杜牧看到這些寺院建築的時候,它們正藏身在煙雨迷離的江南深處。眼前的一切,讓他心中五味雜陳。

二、詩中存在的爭議

這首詩在問世六百多年之後,曾經在明代文壇中,引發了一點小小的爭議。質疑它的人,乃是“明代第一詞人”——《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

楊慎曾經在自己的《升庵詩話》中指出,杜牧的“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因此,楊慎認爲“千里鶯啼”,應該改作“十里鶯啼”。

於是,就這樣在後世文人的圈子裏,帶出了一波“口水”。後世的學者皆知道,“千里”之說,不過是“誇張”運筆,仍是藝術創作的需要。既然改成“十里鶯啼”,旁人也不可能聽見。

因此有網友嘲笑楊慎的批評簡直毫無道理,實乃一代“槓精”鼻祖。那麼大才子楊慎,何以會在這件事情上“腦子轉不彎”呢?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之一。

除此之外,杜牧的《江南春》,還存在第二個問題。那就是杜牧在詩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導致第一聯和第二聯的情緒走向相異。那麼,他這樣做的真實意圖,到底在哪裏?

下面,我們先說一下楊慎爲什麼覺得“千里”不妥。楊慎乃是與徐渭、解縉齊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同時也是公認的明代填詞成就最高的人。

杜牧的《江南春》極負盛譽,爲什麼卻被楊慎質疑? 第2張

因此對於文學創作中的“誇張”,或者“以虛寫實”的手法,楊慎不可能不知道。那麼他爲什麼會在自己的《升庵筆話》裏面,質疑杜牧的“千里鶯啼”不妥當呢?

我認爲某知名論壇上有一位網友說得很對,因爲宋、明時期的文人,經常摘抄唐朝詩文進行註釋,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很多唐詩,其實是被宋明文人修改過的。

這裏只說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李白的絕句《靜夜思》,因爲經過宋明兩代文人的加工,所以傳世的就有7個版本之多。

再加上杜牧這首詩中的“千里鶯啼綠映紅”一句,其實改成“十里鶯啼綠映紅”,意境相差其實並不太遠。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得出一個推論:楊慎在寫《升庵詩話》的時候,有可能看過一個《江南春》的版本,上面寫的就是“十里鶯啼”。並且他認爲,這個版本纔是杜牧的真跡。

好了,說完了楊慎質疑“千里鶯啼綠映紅”的話題,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問題的

杜牧在詩的第一、二句中,寫出了江南的一派繁華盛景,那麼他在第三、四句中的話題,爲什麼要轉到二百多年前的寺院建築羣呢?

同時,杜牧爲什麼還要故意讓這二百多年前的寺院建築羣,置身於迷濛的煙雨之中,讓人陡增幾分傷感呢?

原來,這是因爲杜牧所處那個時代的當權者,也和南朝的皇帝們一樣迷信佛教,幹了很多勞民傷財的事情。

杜牧的前輩人物韓愈貴爲宰相,因爲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結果就被唐憲宗貶到了蠻荒之地。

後來,到了唐武宗“會昌”時期,唐武宗終於認識到了佛教的興盛,會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於是唐武宗就下詔“毀寺4600餘所,還俗僧尼26萬人”。

按照這個數據推斷,當時能砸的寺廟建築,估計都被砸掉了。但是杜牧寫《江南春》時還能見到“四百八十寺”,可見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在“會昌滅佛”之前。

唐武宗之所以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滅佛”,就說明一味崇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唐王朝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杜牧的《江南春》極負盛譽,爲什麼卻被楊慎質疑? 第3張

杜牧外號“小杜甫”,素來關心國家政治,憂國憂民。所以他在寫風景抒情詩時,總會不自覺地把這種對國事民生的關懷,寫進自己的詩裏。

在《江南春》的第一、二句裏,我們看到的江南,是一個自由的天堂。這裏經濟繁榮,風景迷人。人們品性仁厚而富有智慧,所以到處都開着酒肆,人們卻不會迷失其中。

然而,封建統治者想要追求長生不老,於是崇佛、信佛 ,勞民傷財大搞迷信活動,非要把人民往愚氓的道路上去引導,拿國家的命運來開玩笑。

唐王朝統治者的心思,不就是二百多年前南朝“崇佛”活動的“流毒”嗎?那“四百八十寺”就像是四百八十座山一樣大的陰影,依舊盤踞在江南秀麗風景的背後,籠罩在一片煙雨迷茫之中。

結語

杜牧在自己少年時代,就憑藉一篇《阿房宮賦》天下聞名。憂國憂民,也是他詩歌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所以,即便《江南春》是一首描寫江南春景的抒情詩歌,但是杜牧在最後也一定要想方設法地勾起大家對國家與個人前途命運的聯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