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姓氏文化 > 秦國國君究竟姓什麼?是姓贏還是姓趙

秦國國君究竟姓什麼?是姓贏還是姓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期以來,歷史書籍上都寫着,秦國歷代君王都是姓贏,已經成爲共識,偏偏有一些人認爲秦國國君姓趙,秦始皇叫“趙政”,不叫“贏政”,這是歷史專家和歷史書都弄錯了嗎?

司馬遷的史記詳細記載了秦國祖先的族譜,在舜時代,秦國祖先被賜姓爲“贏”,而且形成很多分支。主幹一支,在商紂王時期,“蜚廉”爲商紂王的臣子,“蜚廉”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惡來”,次子名叫“季勝”。

“季勝”的後代“造父”,爲周穆王駕御戰車有功,被封在趙城,以地名爲氏,從此以後,他的後代都姓“趙”,後來發展成爲趙國。“惡來”的後人開始也因爲“造父”的功勞,也姓“趙”氏。

因此很多人據此認定:秦國曆代國君,包括秦始皇在內,都是姓“趙”而不是姓贏!但是“惡來”的後人,雖然一段時間姓“趙”氏,但是幾十年後,因爲爲周天子養馬有功,被冊封在“秦”這個地方,以“秦”爲國號,爲附庸(諸侯等級從高到低爲:公、侯、伯、子、男、附庸),恢復了贏姓的宗主地位,從此恢復了“贏”姓!以後歷代國君,全部是“贏”姓,而不是“趙”氏!

秦國國君究竟姓什麼?是姓贏還是姓趙

古代姓氏和現在不一樣,“姓”和“氏”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姓是從遠古祖先那裏繼承的,只有宗主一族才能祭祀祖先,享用祖先的“姓”,換言之,只有秦國國君才能用“贏”姓!

氏就不一樣了,從宗族主支分出的分支,往往要改用“氏”,“氏”的來源很多,有的以國號或者地名爲氏,如趙、魏、韓等等。有的以官名爲氏,如:司馬、司徒等等。還有其他一些來源。

一般情況下,國君不需要用“氏”,只有“姓”,因此,國君的兒子,只叫“公子××”,國君的孫子,只叫“公孫××”,如果有了官職,往往稱呼其“官名+名”,後來就可能用官名爲氏。

如果有了封地或者食邑,就以地名爲氏,國君的後代,傳了幾代後,往往都要另立門戶,都要有“氏”,以此和“姓”區別。

楚國稍有些特別,國君有一個專用的“氏”——“熊”氏,只有國君才能使用,只有國君、國王才能叫“熊×”,太子和公子都不能叫“熊×”。因此“熊”氏的地位相當於“姓”的地位。國君的其他後代,都要另擇“氏”。

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傳了幾代人後,有的旁支就會改成新的“氏”,例如:晉國的智氏、中行氏都是從荀氏發展來的。有人說,史記·秦始皇本紀裏記載:“秦始皇姓趙氏”,就斷言:“秦國國君全部姓趙氏!”

那我們要看看秦始皇姓“趙氏”的原因是什麼,史記原文是:“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爲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爲政,姓趙氏。”

當時秦始皇的父親公孫異人(後來的秦莊襄王,回國後改名“子楚”)在趙國當人質,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下秦始皇,年底,秦國進攻邯鄲,一直打到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邯鄲岌岌可危,趙國想殺死異人,呂不韋和異人設計逃走,只留下2歲的秦始皇和母親趙姬。

趙國要殺趙姬和她的兒子,趙姬帶着兒子藏在孃家避難,逃過一劫。爲了掩人耳目,把秦始皇姓趙氏,叫“趙政”,這顯然是用姥姥家的“趙氏”身份做掩護!六年後,公元前251年,秦、趙議和,趙姬才和兒子趙政被送到秦國。

趙政回國後被立爲太子,叫“太子政”,即位爲王后叫“秦王政”!再也沒有用“趙政”這個名字。因此,憑藉秦始皇避難時姓趙氏,斷不能妄言秦國曆代國君都是姓趙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