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他真的做到了嗎?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他真的做到了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曾國藩,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三十歲之後,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但他畢竟身處晚清官場的大染缸,他能輕易做到嗎?

一、京官時期

二十七歲那年,曾國藩不但中了進士,還入選翰林院,成了庶吉士。這對曾家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很快,曾國藩點了翰林的消息就傳到了湘鄉老家。縣令聽說後,立刻前來曾家,生怕巴結不上。當地士紳也是紛紛上門拜訪。

曾國藩中進士前,曾家雖有一百多畝田產,但因爲吃飯的嘴多,所以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曾國藩魚躍龍門後,他到處拜客,當地官員和士紳知道他是個潛力股,爭相饋贈銀兩,生怕給少了惹翰林公不滿意。如此一來,共得到了一千四百多兩銀子的饋贈。這筆錢,夠曾家再買六十畝良田了。

傳統的中國,皇權無法直接控制基層。因此,在底層社會,士紳階層發揮着重要作用。比如,對一些普通的民間糾紛,當事人通常不會報官,而是選擇找當地有名望的士紳調解。士紳在調解成功後,會得到豐厚的報償。曾國藩在調解糾紛後,每次也能獲得幾十兩銀子。

常言道,京官難做。尤其是曾國藩這樣的七品翰林。當時,他的年收入只有90兩,加上祿米,也不過120多兩。但一年的支出卻遠遠大於此數。他在繩匠衚衕,租了一處房,一年要160兩。其餘的像人情往來要110兩,購買衣物30兩,日常用度170兩,總計470兩。也就是說,一年至少有350兩的虧空。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他真的做到了嗎?

要想彌補財政赤字,也不是沒有辦法。不少京官兒通過收受外官賄賂,還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曾國藩人脈不廣,又立下了做聖人的誓言,所以全靠借貸度日。

後來,他做了一回四川鄉試的主考官,得到了四川官員共計六千兩銀子的饋贈,經濟上的困境纔得到改善。

做京官期間,他做到了兵部侍郎的高位,年收入至少有620兩。但與此同時,開支也大大增加,有時候連回家的路費都掏不起。

咸豐二年,母親去世,曾國藩回鄉丁憂,結束了京官生涯。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他真的做到了嗎? 第2張

二、湘軍統帥

曾國藩立誓,不靠做官發財。做湘軍統帥時,他信守誓言,成了當時最廉潔的統帥,這一點非常不易。

晚清軍人的薪俸很低,根本養活不了一家。於是,上至將領,下至士兵,紛紛下海經商。部隊的戰鬥力當然大大下降了。

面對這種情況,曾國藩創建了湘軍,並採取厚餉的政策,讓將士們專心殺敵。另一方面,他十分注重軍隊的廉政。趙烈文在拜訪後,對這一點印象深刻,最終做了曾國藩的幕僚。

成爲湘軍統帥的曾國藩,手中擁有對湘軍收入的絕對支配權,但他每年往家裏寄的錢,平均只有100兩。因爲在他看來,奢侈的生活,不利於子孫的發展。在給弟弟曾國潢的信裏說,子孫貧富與否,都有定數。就是給再多財產敗家子,他也能敗光。又寫信給曾國荃,要他把多餘錢用來救濟百姓,還特意叮囑不要留名。

太平天國平定後,湘軍衆將領都發了財,他們紛紛蓋房、置地,唯獨曾國藩清貧如故。在與兄弟們分家後,他得到了55畝地和一座叫“黃金堂”的小宅院。而這,就是他多年帶兵的財產。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他真的做到了嗎? 第3張

三、兩江總督

晚年的曾國藩,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在做兩江總督。

在清朝的體制中,總督是皇帝在地方的最高級代理,節制轄區內所有的文武官員。其中,兩江總督下轄安徽、江蘇、江西三省,管理着朝廷主要的賦稅來源,位置極其重要。

如此高位,一年有多少收入?當時,總督的法定工資,一年只有155兩,養廉銀18000兩。主要的還是灰色收入。一年收取的陋規,平均是18萬兩,是養廉銀的十倍。可以說,總督的收入是相當可觀的。

不過,曾國藩依然過着簡樸的生活,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按照慣例,他把在湖南鄉下的妻子兒女接到了總督府。

不過,曾國藩可不是讓她們來享福的。相反,他給家裏的女眷們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經常從早忙到晚。對此,他的親人沒少抱怨。

同治五年,四女兒曾紀純出嫁,他出了200兩銀子的嫁妝。在官宦之家,這筆錢太寒酸了。兄弟曾國荃看不下去了,出了400兩銀子送給侄女。

按理說,曾國藩已經是總督,日子不必過得如此清苦。他把錢都花在哪裏呢?

除了要養活一大家子人,他還要給身邊的師爺、書吏、僕役等工作人員發薪水。按照清朝的制度,總督衙門中,除了總督本人,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沒有正式的編制。他們的工資,要總督自掏腰包。而總督要辦公,肯定離不開這些人。所以,曾國藩每年都要花費2萬兩給屬官開工資。此外,皇帝與總督的通信、綠營兵的賞賜等行政事務,也要總督自己出錢。這些雜七雜八的項目加在一起,一年最少需要6萬兩。

爲了彌補辦公經費的不足,和進行人情往來,官員們不得不收取陋規。當然,收多收少,全憑官員的意願。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他真的做到了嗎? 第4張

曾國藩對官場腐敗之風深惡痛絕,他以身作則,拒收禮品。一天,趙烈文來總督府拜訪,曾國藩留他一起吃飯。見菜裏沒有雞,沒有魚,不禁感嘆,總督府裏連火腿也沒有嗎?曾國藩笑了笑,回答“以前送禮的人絡繹不絕,都被我拒絕,如今已經沒什麼人來送禮了。你現在喝的紹興酒還是家裏人到街上買的呢。”

趙烈文聽完連連說,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衙門!

不過,曾國藩並不想在官場上標新立異。和普通的官僚一樣,他也用公款吃喝。只不過儘量注意降低規模。按照慣例,地方官每年都要爲京官送冰敬、炭敬,對前來巡視的官員,還要贈送程儀,地方官辦完事,離開京城時,還要向京官贈送別敬。對於這些官場上的潛規則,曾國藩都一一遵守。

曾國藩有一個信條,就是不積銀錢留與兒孫,但書籍卻多多益善。當兒子向他請示,要不要在老家修建藏書樓時,曾國藩欣然接受。

爲此,曾家花了五千兩銀子,營造了一座名爲“富厚堂”的宅院。起初,曾國藩非常不滿,覺得過於浪費。直到聽說,錢財主要花在了藏書樓營建上,才消了氣。

這座藏書樓,比寧波“天一閣”的規模還要大,最盛時藏書三十萬卷。如今,藏書樓裏的書籍,有的寄存在臺北故宮,還有的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和博物館。

暮年的曾國藩,對朝政充滿失望。他對弟弟曾國潢說,自己真想早點躺進棺材裏,就此不問世事。

同治十一(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生前,他存下了1.8萬兩銀子,囑咐孩子們用這筆錢辦喪事,不許收任何人的禮。其子曾紀澤謹遵父命,連李鴻章的錢都沒有收。

曾國藩一生,做過窮京官,當過大軍的統帥,人生的最後歲月裏,同樣穩居總督高位。他完全可以輕鬆地積累起百萬家財,甚至像李鴻章死後那樣,爲子孫留下上千萬的財產。然而,在他身後僅僅留下不到兩萬的銀子,真正踐行了做官不爲發財的誓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