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嗎?朱棣的原意是什麼?

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嗎?朱棣的原意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爲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爲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爲是誇大了,甚至認爲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

"天子守國門"是否符合史實?

衆所周知,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爲京師,從此一直到明亡,明朝一直定都北京。由於北京距離長城非常近,但是,如果你要是穿越回明朝,誇獎朱棣是“天子守國門”,那估計朱棣肯定要把你拉出去一頓廷杖。因爲朱棣的時代,北京根本就不是國門,而朱棣遷都到北京,也根本不是去守大門的!

明朝初年,軍事上比較強大,對逃到塞北草原的元朝殘餘力量一直保持着攻勢。洪武年間,明軍越過長城,在長城以北的草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衛所,並以這些衛所爲支點,建立起了幾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從明初的戰略態勢看,今天的內蒙古東起呼倫貝爾,西邊直到河套地區,大半處在明朝控制下。

明朝從東到西依次建有奴兒干都司、大寧都司、萬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等都司,管轄大小數百個衛所。朱棣遷都時的北京,距明朝的北部國境線足有四百公里以上的距離,說“天子守國門”,怕是朱棣也要笑活過來。遷都北京利於就近控制北方的軍事力量,對蒙古出擊也更方便,所以纔能有五次的“永樂掃北”。那麼,本來離大門還遠着的北京城,怎麼後來就變成了“天子守國門”的局面了呢?這事兒要說還是朱棣自己造成的。

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嗎?朱棣的原意是什麼?

《明史》記載:“成祖從燕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後,自永平攻大寧,入之。謀脅寧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爲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這裏的三衛,指的就是大寧都司下轄的“兀良哈三衛”,居住在這三衛的基本都是兀良哈部蒙古人。這些蒙古騎兵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朱棣於是把大寧都司的地盤全部割給了兀良哈人。

當然,著名明史學家顧誠不同意朱棣“割地”的說法,認爲“這只是明帝國內部建制的變化”,理由是朱棣稱帝之後三衛的首領依然接受明朝冊封。然而,顧誠先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從朱棣放棄大寧都司開始,兀良哈三衛和明朝的戰爭就持續不斷。兀良哈人和明朝從永樂一直打到崇禎,幹仗幹了二百多年,說他們“仍歸屬明朝”這恐怕是難以服衆的。也正因爲如此,《明史》將兀良哈和日本、朝鮮等國一起收入了《外國傳》。

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嗎?朱棣的原意是什麼? 第2張

二是朱棣遷都,他之所以遷都,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因地理位置靠南,並不適合統御全國,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考察,有着遷都西安的打算。

但隨着太子朱標回京以後,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是深受打擊,遷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暫時擱淺。而且宋朝以後,中國經濟中心向東向南遷移,西安位於關中平原,有衆多的關隘拱衛,易守難攻,且遠離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但是到了唐代的時候,就出現了天子就食東都洛陽的情況,因爲關中平原的經濟衰退了,所生產的糧食無法供應長安這座城市的需要,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運輸到關中平原是非常困難的,正因爲漕運艱難,所以朱元璋才放棄了定都西安的打算。

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適合統御全國,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這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必要前提。

二是遷都北京有着幾個好處。因爲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滅元朝的基礎上,雖然元朝全國性政權結束,但並非意味着其徹底被消滅,元順帝帶着元朝殘餘勢力逃回漠北以後,是爲地方性割據政權北元,北元勢力強大,一直虎視眈眈意圖南下恢復全國性統治,對於新興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脅,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經過八次北伐擊潰北元政權,使其回到蒙古諸部時代,但對於當時明朝來說威脅依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邊境設了九大塞王,較之其他藩王勢力強大了很多,以抵禦北方邊患。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九大塞王之一,並且靠着自身實力以靖難之役來奪位成功,將建文帝趕下皇位,成爲皇帝。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鎮邊的模式取代塞王守邊模式,避免了再出現一個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奪取江山。其②在於,朱棣遷都北京,很明顯他的野心不止於以皇帝鎮邊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個以攻爲守的考慮,打算以此開疆拓土的。朱棣遷都的現實考慮是加強北部邊防,即所謂“天子狩邊”:朱棣挺身站在北方前線。

綜上原因導致長城以北的外圍屏障消失,蒙古各部可以直接襲擾長城沿線。而明朝自朱棣之後,完全失去了對蒙古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只好埋頭拼命修長城。明朝的長城建設工程從永樂年間開始大規模展開,一直持續到萬曆年間才基本完成,其間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明成祖朱棣以後,明朝再無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並且是盛極而衰,雖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就達至巔峯,但疆域縮水速度在歷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在明成祖朱棣之後的仁宣時期,疆域就開始縮水,屢棄軍事重鎮,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邊患面前,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尷尬的“天子守國門”情況,當然不論過程如何,明朝“天子守國門”這是不爭的事實。

總結來說,明朝“天子守國門”這個評價還算是中肯的,算是名副其實的。當然整體來說,其實明成祖朱棣剛開始的意思並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國門,而是開疆拓土之下,使北京不是國門,奈何後代不爭氣,北京還是成爲了國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