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曾國藩,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曾國藩是個爭議比較大的歷史人物,很多人認爲他聯合列強剿滅了天平軍,殺人又多,所以將其稱爲漢奸曾剃頭;但也有人認同曾國藩的人品才學,把孔子、王陽明稱爲兩個聖人,把曾國藩稱爲半個“聖人”。曾國藩因爲開創湘軍,剿滅太平軍,此功績直接使他成了同治前期絕對的權臣,但曾國藩熟知兔死狗烹的道理,以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爲契機,曾國藩在政治上主動退場。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這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最高級別的諡號了,那麼他的一生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呢?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一、清朝困境和曾國藩的登場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暴動,稱太平天國,太平軍多次擊敗前來圍剿的清朝八旗和綠營,其叛亂迅速波及南方諸省。1853年3月,南京被天平軍攻佔,太平軍北伐部隊一度打到了天津。如果說面對船堅炮利的列強,八旗、綠營打不過,尚情有可原,但面對一些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八旗、綠營也是屢戰屢敗,這就暴露了清軍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曾國藩登場了。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1811年出生, 1838年中進士,成了當時權臣穆彰阿的門生。因爲穆彰阿的權勢,至1848年,年僅37歲的曾國藩,已經成了從二品的工部侍郎,十年七遷。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第2張

同樣的1853年,曾國藩被清朝派回家鄉湖南負責組建“團練”,反抗“粵匪”(太平軍)。曾國藩以湘鄉的團練爲基礎,開始組建湘軍。湘軍成了曾國藩崛起的最主要本錢。

二、湘軍的創新

曾國藩創建的新式團練不同於一般家鄉自衛團,他有獨特的創新之處。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第3張

首先,湘軍的構成是以地緣爲基礎,曾國藩曾批示招收士兵“ 以湘鄉、寶慶人爲主,而他縣人亦時用之”。曾國藩就是湘鄉人,所以招收的士兵主要是老鄉,而且這些人以鄉籍爲單位,編入同一軍營、同一小隊。在曾國藩的考量中,這是因爲“同裏之人,易於同心”。別以爲這是胡扯,其實貫徹這點最好的是日本。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組建陸軍,形成了師團制,這種師團的招收士兵就是以縣爲單位,比如臭名昭著、首先攻入南京,在南京大屠殺中殺人最多的第六師團,其士兵就是以熊本人爲主,所以被稱熊本師團。東北師大的韓東育教授曾說:近代日本士兵其戰鬥力爆發的根源之一就是血緣,一個隊伍裏全是同鄉,有一定的血緣聯繫,這是近代日軍戰鬥力強的原因之一。所以曾國藩其實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

其次是“書生領鄉農”。表面上看書生(代表士紳階級)、鄉農(沒見過世面、在鄉下種地的農民)是完全割裂的兩個階層,二者存在巨大鴻溝,這種鴻溝可能會影響作戰,可實際上在 以地緣爲基礎的前提下,中國傳統士大夫退休之後一般都愛回到家鄉,開辦教育,教導鄉人。所以只要是同鄉,不論書生還是鄉農都有實際的聯繫。曾國藩招收士兵時也批示,城裏人偷奸耍滑、遊手好閒,絕對不能招收,只有農民,尤其是偏遠山區的農民才醇厚朴實才是良兵。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第4張

第三,兵爲將有,私誼至上。這點要辯證地看,從當時來看,兵爲將有,將領直接領導麾下士兵,即便主將戰死,繼任的將領也不能由朝廷空降,而是繼續由同鄉接替,以便凝聚力量,提高戰鬥力。但從另一方面看,兵爲將有,使軍隊淪爲私兵,同爲湘軍,湖南不同地方的軍營也會產生矛盾,比如曾左交惡,曾國藩按照湘軍模式扶植了左宗棠的楚軍(也是以湖南人爲主),但後來曾國藩和左宗棠鬧掰了,曾的湘軍和左的楚軍也就成了敵對勢力。而且兵爲將有實際也是近代軍閥割據的原因之一。

三、被打壓下的曾國藩

清朝畢竟是滿人朝廷,而曾國藩是漢人,所以清朝早就對掌握數萬人軍隊的曾國藩起了忌憚之心。其表現就是,在剿滅太平軍過程中,湘軍的統帥曾國藩並沒有被授予總督、巡撫之類的地方實權,沒有這些名頭,曾國藩自己說:第一不能干涉民事,不能爲人民服務;第二不能接見官員、鄉紳籌措軍餉;第三,賞罰無名。直到1860年,清朝的嫡系滿人指揮的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徹底毀滅,曾國藩才第一次明正言順得到了署理(臨時管理)兩江總督的職位,統管江南四省。

1864年7月(同治三年)曾國藩攻下南京,太平天國滅亡,清朝的心腹大患終於消失,可新的心腹大患又出現了。此時曾國藩指揮的軍隊已經達12萬,這麼龐大的、剛經歷過戰爭歷練的軍隊,自然成了清朝的又一個心腹大患。如此清朝中央對曾國藩只能是既拉又打。滅亡太平天國的當月,上諭,曾國藩被授予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雙眼頂戴。可8月,就讓其裁撤湘軍2萬餘人。

次年湘軍北上負責剿滅捻軍,但剿匪不力,曾國藩被學生李鴻章接替,湘軍開始走下坡路,繼續被裁撤。1868年曾國藩被授予直隸總督,實際將他調離南方根據地。這年曾國藩被召入宮中,謁見皇上和兩宮太后,太后見面第一句就是:“江南的事都辦完了?兵都撤完了?”可見清朝中央對曾國藩的湘軍還是念念不忘。而從曾國藩的回答中發現,此時湘軍已經所剩無幾。就是曾國藩的主動退讓,讓清朝中央很滿意,所以曾國藩才順利的接任直隸總督。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第5張

四、天津教案和曾國藩的退場

天津教案發生於同治九年(1870),過程比較簡單。當時天津頻繁發生小孩失蹤案,而天津人民傳言是教堂洋人,爲了煉製邪藥,拐賣小孩、剜眼割心。6月初,數千名天津羣衆包圍教堂,要求洋人離開。法國的天津領事聞此消息遂帶人威脅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必須鎮壓,並派人砸了崇厚官署。天津知縣帶人赴教堂勸說羣衆,羣衆不聽,法國領事不滿天津知縣的“軟弱”,就開槍打傷了天津知縣的隨從,威脅他必須鎮壓,羣衆憤怒遂當場毆斃法國天津領事,焚燬教堂,英美俄的教堂也受到波及。

6月23日,曾國藩被派到天津處理此事,24日,列強集體給中國施壓要求必須處置。天津教案處置原本很簡單,在打不過列強情況下,賠款就完事了。可難就難在,天津教案和清朝打壓曾國藩攪在了一起。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這個稱號? 第6張

曾國藩出發之前曾派人刺探宮中消息,得到慈禧的確不想和列強開戰並決心議和的態度,所以在事情處理上,他最開始秉持了妥協原則,曾國藩到津,將天津官僚全部罷免,繼而和列強交涉。但7月23日,清朝總理衙門發來上諭卻讓曾國藩“力持正論,據理駁斥,庶可以折敵焰而張國維”,確保民心不失。這樣曾國藩就陷入了困境。

此時慈禧又提拔清流派,7月初,清流派紛紛上書彈劾曾國藩賣國。而法國則給曾國藩試壓,說法國海軍已做好了開戰準備。8月,法國兩艘戰艦開進天津港。此時清朝兩江總督遇刺,兩江空缺,上諭讓曾轉任兩江並要求曾儘快結案。9月13日,經曾國藩建議清朝下了最後判決,天津知府、知縣發配黑龍江;賠法國46萬兩;崇厚帶人去法國道歉;百姓處死12人、流放25人。1870年,曾國藩遠赴兩江,實際離開了權力中心。

總結

縱觀曾國藩一生,爲大清可謂不遺餘力、死心塌地,他既沒有因兵權而割據,在天津教案中又甘心揹負漢奸罵名。曾國藩深知清朝還有多少本錢,中法一旦開戰,中國必然戰敗,所以只能是儘快解決問題。曾國藩到了兩江任上,整天擔心功臣的末路,夙夜憂嘆,過着半隱居式的生活,再無任何政治發言,只是潛心整理《家書》、嚴格家教,以教導後代爲人做事之準則,兩年後(1872)去世,死後當之無愧的獲得文人最高諡號文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