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沈括的軍事政治成就有哪些?

北宋沈括的軍事政治成就有哪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北宋沈括的故事。

參與變法

1031年,沈括出生於錢塘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曾在漢陽縣(現武漢漢陽)、簡州平夏縣(現四川簡陽)、蘇州等地做官,常年在外。因此,沈括的教育任務就落在了母親許氏的身上。沈括14歲就讀完了家裏的藏書,喜歡研究軍事、科學,對大自然有着強烈的興趣。

沈括20歲時,其父去世。沈括按禮制爲父親守喪,3年後,以父蔭入仕,任江蘇沭陽縣主簿(掌管文書的佐吏),開始了其仕宦生涯。沈括在任上勤于思考、善於創新,還率領羣衆治理了沭水(現沐河)。

宋代以文官治國,一般只有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上來的才被視爲正途。蒙父蔭做官的沈括此時頂多算是個政府人員,要想當大官,還是要通過科舉考試,贏取功名。爲此他特意辭官,專心苦讀,結果用功過度,傷了眼睛,長期疼痛。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沈括一路過關斬將,考中進士。

北宋沈括的軍事政治成就有哪些?

1063年,沈括以蘇州解元(宋代州試第一名)的身份意氣風發地入京考試,主考官正是沈括的遠方親戚,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現有研究表明,王安石的弟弟娶了沈括表兄弟謝絳之女爲妻。這麼攀下來,王安石還矮沈括一輩。沈括與王安石早有接觸,在沈括之父去世時,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還爲其父撰寫過墓誌銘。

在越來越多的接觸中,王安石對沈括愈加賞識。1071年,沈括爲母服喪3年期滿回京,當即被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提拔爲檢正中書五房(即孔目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刑房)中的刑房公事。當時正值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而檢正中書五房正是變法的決策機構。

事實上,北宋建國之後,就一直面臨着內憂外患的局面。財政的空虛導致苛捐雜稅繁多,民衆負擔加重,怨聲載道;同時外部又有遼與西夏等政權的威脅,戰爭不斷。1067年,宋神宗即位後,非常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他看中了早在9年前就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以圖改革的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爲參知政事,全面負責改革。

爲推進改革,王安石設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但因爲反對派反對,很快就被廢除,王安石後以檢正中書五房和司農寺爲決策機構領導變法。中書五房爲宰相的直屬機構,不但協助宰相檢核、釐定中書門下之務,而且還要經常出差以監察各地官員對於“新法”的執行情況,所以權力很大。沈括在這樣的機構工作,可見王安石對他的信任。

沈括也沒有辜負王安石的信任,積極支持變法改革,主張興利除弊。也正是在王安石的提攜下,1072年,沈括加官史館檢討,後又奉命負責汴河的疏浚工程、主持司天監工作。在這些需要科學技術的職位上,沈括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思考,爲以後的科學成就打下基礎。

赴遼談判

北宋王朝,多面環敵,其北邊最大的威脅來自遼朝。1004年“澶淵之盟”後,宋遼雙方曾度過了幾十年的和平時光,但雙方也因爲邊界等問題,小摩擦不斷。

1075年,遼朝派使臣蕭禧來宋朝商議河東黃嵬(現山西黃圍山)地界。遼朝認爲,宋朝的軍事設施都建設到了黃嵬山以北地區,按照分水嶺劃分原則,這些地區應該是屬於遼的。蕭禧依仗遼軍事實力強大,放言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回去。

這下可難壞了宋朝的君臣。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只有沈括埋首在舊紙堆中,查閱宋遼之間多年的往來文件,終於找到了在雙方的往來文書中,有以長城爲界的表述,而現在所爭論的黃嵬山,在長城以南30裏,原本就是宋朝的領地。

北宋沈括的軍事政治成就有哪些? 第2張

沈括把掌握的這些關鍵證據都上奏給了宋神宗,神宗大喜,在表揚沈括的同時,轉臉就批評其他大臣,說他們不究本末,幾乎誤國。還讓人把邊界情況畫成地圖給蕭禧看,蕭禧一看證據擺在面前,也無可奈何。

爲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宋神宗派沈括帶“白金千兩”赴遼談判。在去之前,沈括把關鍵證據找出來,讓隨行人員背熟記透。

這次的談判對手是以遼朝宰相楊益戒爲首的談判團,每次談判,宋朝代表團都衆口一詞,弄得楊益戒無以應答,只能耍賴說道:“你們連幾裏地也不願意讓出,難道是想要斷絕兩國的和好嗎?!”但沈括堅持寸土不讓,還指責遼言而無信。

雙方共會談了6次,每次都是脣槍舌劍,鬥智鬥勇,最終,在沈括使團的堅持和鐵證面前,遼朝被迫認輸,達成了以長城爲界的共識。

在回來的路上,沈括一面欣賞着草原絲路上的美景,一面留心沿途山川形勝、風土人情,著成《使契丹圖抄》一書,作爲輿情上達,爲政府決策做參考。他也因此被拜爲翰林學士,“權三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