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朱允炆爲何沒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麼

歷史上朱允炆爲何沒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建文帝時期,發生了一次較爲著名的內戰——靖難之役。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以北平一隅抵全國,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藩王造反,本篇將介紹整個靖難之役的過程,看看朱棣是怎麼從侄子手中搶走皇位的。

01沉積已久的野心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沒有從兒子中選立太子,反而立孫子朱允炆爲太孫,秦王、晉王、燕王等人心有不滿。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新朝伊始,朱允炆忌憚叔叔們,着手削藩。齊泰的意見是先對實力最強大的燕王下手,黃子澄則認爲燕王無過錯,且功勞甚大,應該先從簡單的下手,朱允炆聽從了黃子澄意見。

短短半年內,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被廢爲庶人,或關押,或流放,湘王更是不堪受辱,舉家自焚,一時間藩王成了高危職業,叔叔們對朱允炆“懷恨在心”,後來靖難之役中,鮮有藩王出兵幫助朱允炆也是這個原因。

歷史上朱允炆爲何沒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麼

朱允炆最終還是決定對朱棣下手。他更換了北平府文武官員,調走朱棣管轄的北平駐軍,就等一個合適的藉口。他派人全天盯着燕王府,朱棣被逼得裝瘋賣傻,可還是讓朱允炆找到了機會。每年藩王都要派使臣入京做“工作報告”,燕王使臣到了南京就被抓起來嚴刑拷打,最終“承認”朱棣意圖謀反。拿到供狀後朱允炆隨即下詔削去朱棣王號,逮捕王府一干人等入京!詔書八百里加急送往北平,可詔書還在路上時,朱棣已經得到了消息,他卸下所有僞裝,急召燕王三護衛指揮使張玉、朱能、丘福和姚廣孝議事,決定以“清君側”名義舉兵靖難。

02燕王起事

詔書送到了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手中,二人皆是朱允炆心腹,得令後手舉詔書,點齊兵馬,團團圍住燕王府。朱棣在王府內埋伏了八百多衛士,並派人告知張昺說自知罪孽深重,聽憑朝廷發落,而且已經將王府上下綁了起來,請張昺和謝貴入內查驗,兩人不疑有他,剛踏入王府就被伏兵擒獲,亂刀砍死。燕王衛隊順勢殺出,一夜之間奪了北平。此時爲建文元年七月。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以來,朱棣多次率軍北擊蒙古,取得了極大戰果,在軍中頗有威望,特別是在北平駐軍中,朱棣儼然是戰神的化身。因此朱棣起兵後,通州、密雲、遵化等都望風而降,居庸關、懷來等也被輕鬆攻破,不足一個月,北平地界盡歸燕王,燕軍人數增至數萬!

03兩個大草包毀掉了朱允炆

朱棣起兵的消息傳到南京,朱允炆祭拜太廟,向天下宣告廢朱棣爲庶人,下旨討伐。

兵員對於朱允炆來說不是問題,輕輕鬆鬆就調集了十餘萬,號稱三十萬大軍,但是統軍人選卻頗爲頭疼。朱允炆環顧四周,竟然無一善戰之將,原來經過朱元璋兩次大清洗,能打的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人均已被殺,中下級軍官也都被清理,最後不得已讓六十多歲的耿炳文帶兵出征。

耿炳文爵封長興侯,早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討,建立了不少戰功,還是挺能打的,可他現在年紀這麼大,而且久疏戰陣,哪是整天與蒙古人交手的朱棣的對手!果不其然,剛到前線就因爲中秋節放鬆警惕被朱棣偷襲得手,隨後在滹沱河再次被擊潰,損失萬餘人。也許是被朱棣打怕了,耿炳文手中還有近10萬人,面對不足3萬人的朱棣,竟然縮在真定城內,仍由朱棣叫罵也不出戰。朝廷顏面盡失,燕軍士氣大振,朱允炆下令換帥,由李景隆接任。

李景隆,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是朱允炆從小的好基友,朱允炆對其頗爲信任。可雖然出身將門,也從小在軍營打滾,但是李景隆並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從後來的表現來看,耿炳文是個小草包的話,李景隆就是徹頭徹尾的大草包。

歷史上朱允炆爲何沒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朱允炆給了李景隆50萬大軍,實打實的50餘萬,在人數上對燕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李景隆不學耿炳文,他要主動出擊,率軍直奔北平,想要一舉拿下朱棣。李景隆爲帥的消息傳到北平,朱棣撫掌大笑,歷數其行軍打仗五大弊端,根本就沒把他放在眼中。同時朝廷讓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從背後牽制燕軍。在朱棣看來,吳高的威脅要高於李景隆,於是下令姚廣孝協同世子朱高熾守北平,自己則帶着精銳去解永平之圍。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選擇,面對李景隆50萬大軍,朱高熾能否守住北平?一旦北平有失,朱棣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萍,可事實證明,朱棣“賭”對了,李景隆確實像他想的那樣不堪大用。

50萬大軍團團圍住北平,同時進攻,李景隆居中調度,卻毫無章法,始終無法攻破城門,甚至因爲害怕將士搶功而貽誤戰機。瞿能是南軍都督,父親是開國功臣瞿通,子承父業威震西南。他作戰勇猛,趁着燕軍不備,率千餘人竟然突破了張掖門,可李景隆怕其搶功,就是不派援軍,瞿能只得退回來,城中守軍贏得喘息之機。此時是建文元年十月底,晚上異常寒冷,朱高熾命人在城牆上澆水,一夜凝結成冰,攻城部隊登城愈加困難。

李景隆受阻北平,朱棣則是高歌猛進,先是把吳高打回山海關,然後單騎去見寧王,奪了寧王所屬的朵顏三衛,朵顏三衛是蒙古歸降騎兵,作戰勇猛,燕軍如虎添翼,掉頭反攻李景隆。雙方在鄭村壩交戰,李景隆大敗,連夜逃跑,卻沒有下令包圍北平的軍隊撤退,結果被朱棣包了餃子,十餘萬人羣龍無首,只得投降,燕軍一下子擴展到十餘萬,還獲得了大量輜重,有了和朝廷正面交鋒的資本。

李景隆馬不停蹄逃到德州,朝廷上下要求將李景隆斬首,朱允炆書生意氣,機械地認爲陣前換將對戰局不利,力排衆議繼續以李景隆爲帥,又給他湊了60萬大軍,命其阻止燕軍南下。

建文二年四月,白溝河之戰爆發,燕軍與南軍(朝廷軍隊)正面交鋒,劇本和進攻北平幾乎一樣,同樣是瞿能,作戰勇猛,提前設伏,差點活捉朱棣,又是李景隆猶豫不決,貽誤戰機,恰好朱高煦率援軍趕到,不僅救了朱棣,還順勢反攻,南軍潰敗,李景隆根本組織不起有效防禦,一退再退,最後乾脆拋棄隊伍自己跑回德州,連累瞿能陣亡。此戰朝廷60萬大軍損失殆盡,糧草丟棄無數,傷了朝廷的元氣!此後朝廷再也無法組織如此大規模的軍隊,甚至需要臨時招募軍隊,南軍也經常面臨糧草不濟的情況。

朱允炆把李景隆召回南京,羣臣都要求殺他以謝天下,朱允炆拒絕了,也爲自己留下了禍患。

04朝廷還是有幾個人才的

白溝河之戰後,燕軍氣勢大盛,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朱棣想順勢拿下濟南。在濟南,他碰到了最難啃的一顆釘子!

濟南是座大城,城池的防禦比之北平不遑多讓,若要攻城必定死傷無數,但又勸降無果,朱棣便下令掘開河堤,打算來個“水淹七軍”。堅守濟南城的是右參政鐵鉉,眼見朱棣就要放水淹城,他忙放出話去,要向燕軍投降,並請朱棣入城受降。朱棣大喜,一切準備妥當後,濟南城門打開,朱棣騎着高頭大馬入城,在甕城處突然一道鐵門從高處落下,將馬頭砸得稀爛,朱棣滾落馬下,被衆人救回。遠處鐵鉉嘆息一聲,精心設計差一點就可以手刃“燕賊”平息此亂!

歷史上朱允炆爲何沒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撿回一命的朱棣大怒,下令炮轟濟南城。炮聲剛響不久就停了,朱棣忙出營查看,只見鐵鉉讓人在濟南城頭掛了木牌,上書“高皇帝神牌”,這是把朱元璋請出來當濟南城的保護神!朱棣目瞪口呆,良久無語,實在沒想到人還可以無賴到這種程度。眼見濟南城攻不得,後方又有盛庸等人在騷擾糧道,朱棣只得退軍。鐵鉉守住了濟南,穩住了南軍軍心,朱允炆大喜,升任鐵鉉爲山東布政使,鐵鉉也真是個人才,朱棣攻破南京當了皇帝之後,濟南城還在他手中屹立不倒,最後寡不敵衆,城破被俘,押解進京,面對朱棣怡然不懼,遭凌遲處死,真是一條鐵漢子,到現在山東境內還有鐵公祠祭祀這位建文忠臣。

一個月後,雙方再次交鋒,東昌之戰爆發(山東聊城境內),南軍主將是盛庸,此戰是靖難之役中朱棣敗得最慘的一次,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本人也被重重包圍,若不是朱高煦援軍趕到,靖難之役可能會就此終結。朱棣打仗喜歡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數次經歷埋伏卻都安然無恙,莫非是有神助?非也,其實是朱允炆下了聖旨:“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只准活捉,不得殺害,前線將士束手束腳,都不敢對朱棣射箭!朱棣知道後,更加大膽,多次抵近偵察,不得不說,朱允炆的書生意氣真的是要了他自己的命!

東昌慘敗之後,朱棣和朝廷陷入僵持,雙方互有來往,卻又都收穫不大。但是朱棣只有北平一地,而朱允炆擁有整個大明,能將朱棣活活拖死!朱棣意識到不能再拖下去了,需要一錘定音了!

05直搗黃龍,成就帝業

和姚廣孝商量後,朱棣決定直搗黃龍,從北平直奔南京!建文三年冬,朱棣率軍南下!濟南未破,那就繞過濟南,徐州堅守,那就越過徐州,目標只有一個——南京。

燕軍急行軍,一路推進到靈璧(安徽宿州境內),與徐輝祖大軍迎頭碰上。徐輝祖是徐達長子,世襲魏國公,用兵有其父之風,雙方大戰於齊眉山,南軍大勝,燕軍士氣低落。燕軍多北人,難耐酷熱,軍中瀰漫着要求退軍的氣氛。長途奔襲,不顧後路,朱棣的計劃本就是一步險棋,軍中將領早有疑慮,現在進攻受挫,建言退軍也在情理之中。關鍵時刻,朱能站出來力挺朱棣,張玉戰死後,朱能成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朱能對全軍發表演講,說“漢高祖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這才穩定了軍心。

與此同時,朱棣派人在南京傳播說“燕軍已敗,而朝中不可無良將”,朱允炆信以爲真,將徐輝祖召回,留下何福與平安掃尾。徐輝祖前腳剛走,朱棣後腳就發動反攻,大敗南軍,平安被俘,何福只騎逃走,南軍主力盡喪,一戰洞開南京大門,現在阻擋在朱棣和南京之間的只剩長江!

歷史上朱允炆爲何沒能守住自己的皇位?真相是什麼 第4張

建文四年六月初三,朱棣大軍自瓜洲渡江,三天後鎮江舉城投降,朱棣已經可以遙望南京城巍峨的城牆了。此時的南京城中亂做一團,南軍精銳早就在數次大戰中損失殆盡,朱允炆派遣外出募兵的大臣也未回來,各地的勤王之軍遠水解不了近渴,他只得讓在京王公貴族、文臣武將去協助守城門,李景隆和被囚禁在京的周王守金川門!

朱棣兵臨城下,正當朱允炆要憑藉堅城做殊死一搏時,李景隆和周王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入城,南京攻防戰就這樣戲劇性地結束了。朱棣來到皇宮,指着具燒焦的屍體說這就是朱允炆,並以天子禮儀下葬,數日後登基,年號永樂,至此持續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完全勝利而告終,大明正式進入永樂時代。

藩王造反,西漢時有七國之亂,西晉時有八王之亂,武則天時期李唐藩王造反更是此起彼伏,但是無一成功,直到朱棣,以北平一地,最終奪得全國,是朱棣英明神武,還是朱允炆草包窩囊?想必大家都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