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楊慎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楊慎,明代文學家,又稱用修,號升庵,與徐渭、解縉並稱爲明代三才子,此中又以楊慎居首,後世更是尊其爲“明代文化巨人”!

說到楊慎,或許知者甚少,但如果讀過三國,一定會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開篇詞,名作《臨江仙》,便是楊慎之作,因毛宗崗父子錄爲《三國演義》的卷首而天下皆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隨着三國被搬上熒幕,這首詞也被譜上了曲,經過音樂家楊洪基的演繹,字詞間氣概非凡,氣度之豪邁豁達讓人經久不忘。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再說回楊慎,生在官宦之家,家境優越,自幼聰敏好學,十多歲便能文善詩,被時人稱爲神童,二十四歲便高中狀元得皇帝賞識委以重任,後半生勤著述,工書文,在經文史詩曲等皆有著作傳世,其才學博觀古今數百年罕有。

蔣冕在《國朝獻徵錄》中有評價:

用修之博,何減古之蘇頌乎!

簡紹芳在修訂《升庵先生年譜》時亦有評:

公穎敏過人,家學相承,益以該博。凡宇宙名物之廣,經史百家之奧,下至稗官小說之微,醫卜技能、草木蟲魚之細,靡不究心多識。

《明史》中亦有定論:

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爲第一。

縱然懷有經緯之才,可古之文人,但凡有大智慧者,能一生平坦順暢的人似乎少之又少,暫不說其他,明代三才子另兩位,一生何其坎坷:

解縉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早年中進享盡榮光,更是主持修撰《永樂大典》,可他的後半生卻極盡淒涼,仕途上幾起幾落,47歲便冤死雪地,讓人不勝唏噓。

徐渭,更不必多說,早年連舉不第,家道中落,一生落魄流離,晚年更是潦倒困頓,孤苦而亡。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第2張

而楊慎,相較前兩位,似乎也好不到哪裏去,早年入仕並沒有享受多少好日子,便因一場紛爭牽連,流放滇南終不得還:

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爲滇海囚。

楊慎最終在悽苦困頓中身逝異鄉,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那首《臨江仙》或是楊慎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官宦世家,少年大才

1488年十一月某日,楊慎生於北京孝順衚衕一處官宅之內,其父楊廷和時爲武英殿大學士,供職翰林院,官位不算太大,卻也在學術界頗有地位,不但詩文功夫了得,兵法韜略財務政事皆有見地,舉手投足都是名士風範。

更值得一說的是,這楊廷和自小便才情不俗,十二歲鄉試中舉,十九歲中進士,入仕以來,可謂青雲直上,楊慎出生之時,楊延和正處於事業極速上升期,可以說,楊慎的人生路會因爲楊延和而變得格外輕鬆。

幼年楊慎,可以說是極好的繼承了父親的優點自幼聰慧好學,又得利於原生知識家庭的滋養,楊慎得到了極好的家庭教育,據《明史》中記載:“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時作《弔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名句,又擬《過秦論》,其祖父看後大喜,將之與賈誼相提並論。十三歲時,已經頻有詩作聞世,一首《黃葉詩》更是讓大學士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一時之間傳爲美談。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第3張

金科及第,早年入仕

像當時所有的讀書人一樣,楊慎走上了科舉仕進之途。

1507年,他回鄉參加鄉試,考官驚爲奇才,給了他第一名的成績。次年,鄉試選拔出來的人才都得去京城參加會試,楊慎雖被考官列爲首選,卻因燭花不慎燒壞試卷,意外落榜。

1511年,在京24歲的楊慎再次參加會試,名列第二,在隨後的殿試之上,楊慎交出的答卷被閱卷官李東陽、楊一清等人譽爲“海涵地負”,正德皇帝親自宣佈他爲殿試第一,獨佔鰲頭。

金科及第狀元郎,何等風光,自此,楊慎供職於翰林院踏上了明朝政治舞臺。

自中狀元后,楊慎一直在翰林院充任修撰、經筵講官等職,不僅與第一流的學者交流切磋,還有機會出入皇家祕閣,看的書越來越多,楊慎便愈加博學,各方知識均有涉獵,且天賦極高,有過目不忘之能,這對日後楊慎編書著論奠定了厚實的學術基礎。

一次,正德皇帝朱厚照對星宿名“注張”有疑問,派人來翰林院問,大家都愕然無言,唯有楊慎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說“注張”其實就是“柳星”,舉出《周禮》《史記》《漢書》上的相關記載一一說明。

另有一次,湖廣少數民族的土官進貢,說自己來自“水盡源通達平長官司”。有人以爲“水盡源通達平”是三個地名,楊慎則取《大明官制》爲證,指出這是一個6個字的地名。

楊慎博學之名在朝堂人盡皆知,衆多學士也慕名前來討教。

吏部考覈時,對他的才華、品德給出了極高評價,稱他“文章克稱乎科名,慎修允協乎名字”,意思是說他的文章與狀元的名聲相符,他的品行也與他的名字相稱。翰林院是明代朝廷的“智庫”,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如果不發生意外,才華橫溢的楊慎,早晚也能像父親楊延和一樣入主內閣,位極人臣。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第4張

正直有爲,禍福相依

可似乎,楊慎的政治生涯從一開始便不那麼順利,一身才氣,又極有政治抱負的楊慎,多少有一些桀驁和孤高,初入仕的楊慎,因爲博聞強識而受到器重,隨後又近言上諫,直犯逆鱗。

要知道,古代文人爲官,一大共性便是如此,爲人臣子而太過剛直,往往便禍福相依,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

做官沒多久,楊慎看明武宗朱厚照整天遊玩嬉戲、親近佞臣,不理朝政,心裏壓抑不住憤怒,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直言指責朱厚照“若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則必有意外之悔”,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爲。

可武宗根本不放心上,或許礙於其父楊延和的面子,也沒過多怪罪,《明史》記載:

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稱疾歸。

楊慎氣憤不過,便稱病告假,辭官故里。

正是在告辭的這段時間,楊慎認識了黃娥,也就是他的妻子。

黃娥是當時有名的女文學家,尚書之女,自幼博通經史,能詩文,擅書札,《明史》有傳,後世更是將之與李易安相比較。名門閨秀,和楊慎可謂是門當戶對,天作之合。

1519年,兩人順利完婚,婚後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濱過着詩情畫意、相敬如賓的甜蜜生活,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後來楊慎流放外地,黃娥也相依相隨,伉儷情深,傳爲美談。當然,這些也都是後話。

復官回京,捲入紛爭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未留下子嗣,張皇后及楊慎父親楊廷和商議,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爲明世宗,於是年僅15歲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皇帝位。

朱厚熜即位後,授楊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楊慎回到京城復官,成爲了天子的老師。

而世宗即位不久,楊慎的父親楊延和便上書致仕,退休之後,還時常囑咐楊慎:萬事深謀遠慮,處處小心謹慎。

細細思考這番話,卻暗含深意,楊延和官場沉浮數十年,早已對帝皇之心揣測的明白,他十分清楚,朱厚熜擺脫了自己多年的束縛,他的兒子如果還想像他一樣恐怕不會得到朱厚熜的青睞,反而會引火燒身。

果然,朱厚熜年滿十八掌握政權後,就開始提拔忠實於自己的強兵猛將,桂萼和張璁首先受到重視,再加上這二人,十分會給朱厚熜拍馬屁,使得他根本離不開這兩個馬屁精。

而楊慎,卻幾乎沒把父親的囑咐放在心上,他經常利用給朱厚熜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繫當時實際情況教育朱厚熜,楊慎雖然是自己的老師,可自己畢竟是一國之君,君臣有別,長此以往,朱厚熜自然對楊慎心存不滿。

楊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這也爲之後的“大議禮”紛爭埋下了伏筆。

“大禮議”這事,其實是皇帝折騰起來的。朱厚熜下詔禮部,命令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爲皇考,在人倫的角度,這無可厚非,可對於帝族禮制上卻不合乎規矩,本就是相悖之事,詔令一出便引起羣臣討論,一致認爲嘉靖帝應稱正德皇帝的父親爲皇考,改稱興獻王爲皇叔父,也就是說,嘉靖帝得管伯父叫父親,而把親生父親當叔父。

這可惹惱了皇帝,迫於禮制,只能和各路大臣慢慢商議,最後乾脆說自己要“奉母歸藩”,羣臣不得已,只好讓步,同意追尊興獻王、妃爲興獻帝、興獻後,但在父母的稱呼前須加“本生”二字,並且仍然堅持讓嘉靖帝稱伯父爲“皇考”。

“大禮議”的爭論延續了好幾年,以張璁、桂萼爲代表的少數官員主張禮順人情,站在嘉靖帝一方,這場爭論變得更加激烈。200多名官員上了80餘道奏疏,抨擊張璁揣摩聖意;楊慎等36位翰林聯名上疏,稱恥與張、桂二人同列,以集體辭職表示抗議。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第5張

楊延和早早致仕,躲開一劫,而一片丹心的楊慎,卻深陷風暴旋渦。

這年7月,嘉靖帝一意孤行,正式下詔稱興獻帝爲“恭穆皇帝”,朝臣抗爭不從。楊慎據理而爭:“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229位大臣集體跪在左順門,哭聲直達內廷。嘉靖帝大怒,羣臣陸續散去,卻仍有過半在場,皇帝遂下令將尚在場的134人全部下獄,當場杖斃16人。

過了幾天,嘉靖帝仍然餘怒未消,認爲“楊慎、張原等欺慢君上,震驚闕廷”,再命杖打那天撞門的人,將張原當場杖斃,楊慎等杖後“永遠充軍煙瘴”,其餘削籍爲民。

這場“皇權”和“相權“的角力歷時四年,終於以“皇權”的絕對性勝利拉下帷幕。

對這場爭論,孰是孰非,當時及後世史家也莫衷一是。楊廷和、楊慎父子在“大禮議”之爭中的立場,縱有可議之處,卻也難掩其拳拳之忠、錚錚之骨。

流放滇南,撰文著述

三十七歲的楊慎,成爲了一個終身流放者。

但丁《神曲》的開篇,有幾句詩,來形容此時的楊慎恰如其分:

在人生旅程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離開筆直的道路,醒來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在黑暗的森林裏。

這年冬天,帶着滿身杖傷的楊慎,由夫人黃峨陪護從潞河買舟南下,經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來到湖北江陵,楊慎在此與妻子黃峨告別,隻身一人前往雲南,臨別之際,楊慎填寫了一首《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徵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何洲?今霄明月爲誰留?團圓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第6張

滇南環境惡劣,地處蠻荒,入滇後楊慎曾先後居住永昌、安寧、大理、昆明、高嶢、臨安(今雲南建水)等地。他在雲南四處遊歷,但並沒有成爲一個無所事事的遊魂;他雖然被逐出朝廷,充軍邊地,但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不想閒度日月,成爲“天地之蠹”,從踏上謫戍之途那一刻起,他就開始了創作與著述,之後在滇30多年,他讀書著述始終不輟,“平居口不絕吟,手不釋卷”,上探墳典,下逮史籍,稗官小說,百家九流,無不究心。衆多文述也多是在這個時期完成,如《雲南山川志》、《南詔野史》、《六書博證》等。

而楊慎最讓人敬佩之處卻是他始終保住了自己的尊嚴,他從未把自己當做是有罪之人,儘管內心非常痛恨朱厚熜,但死也不敢公開指罵,只是說:“貶謫我根本不是英明君主的意願”。

他一直盼望能夠被赦,他在詩中頗爲自信地寫道:“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可後來六次大赦,卻均未惠及楊慎。

江花江草每年同,君不見,憔悴已成翁。已消湖海元龍氣,只有滄浪漁夫心。

歲月消逝無聲,足以磨平一切,包括深植於心的一腔抱負。

有家難歸,黯然離世

漫長的30年過去,楊慎已經雙鬢斑白,卻還是沒能等到朝廷的寬恕,千里之外,夫人黃娥依然翹首以盼。

千里有家歸未得。可憐長作滇南客。愁見陌頭楊柳色。傷遠別。多年故國曾攀折。望斷鄉山音信絕。那堪烽火連三月。夜夜相思頭欲白。心似結。五更夢破聞啼鴂。——《漁家傲》

1552年,65歲的楊慎在朋友的周旋下借兵役之名回到四川,沒過多久,便又被巡撫下令將他“械押”回永昌戍所。古稀之年、多病之身,仍不容於朝,楊慎悲憤交加,徹底絕望:

東西垂老別,前後苦寒行。旅鬢年年禿,羈魂夜夜驚。春鉏胸內貯,石闕口中生。讀書有今日,曷不早躬耕?——《七十行戍稿》

早知道讀書的下場是這樣,還不如在家種地,一個天性孤傲的讀書人要有多絕望,纔有這樣的感慨?

被押回雲南不久,楊慎卒於永昌佛寺,享年73歲。

1560年冬,楊慎附葬於父楊廷和墓旁。

七年後,明穆宗即位,爲“大禮議”諸臣平反,追贈楊慎爲光祿寺少卿 。明熹宗時期,又追諡‘文憲“。

楊慎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後半生流放滇南 第7張

縱觀楊慎這一生,可分爲兩個階段,前半生春風得意,如日中天;後半生觸犯龍顏,流放滇南。他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是非成敗轉頭空。然而,他依然是那個楊慎,那個稟性剛直、博覽第一的楊升庵。某種程度上,貶謫雲南也成就了他,在雲南的三十餘年裏,他博覽羣書,纔能有後來在文學上的成就。

而在最後的時光裏,楊慎早已放下往事,種種不甘也隨着生平抱負一同消散,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他寫下一篇《自贊》,總結自己的一生:

臨利不敢先入,見義不敢後身,諒無補於事業,要不負於君親。遭逢太平,以處安邊,歌詠擊壤,以終餘年。天之顧畀厚矣,篤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經歷過人生窮達榮通的楊慎,自覺上天待己不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由被剝奪,可精神不倒。

楊慎最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的詩意與尊嚴。

他盼歸卻從不乞饒,他倒在宦途卻在文壇屹立,在蠻荒之地開出文明之花。

縱然,前半生的楊慎才名雙收,可他生命的重心卻在後半生,梭羅有一句話,也可形容楊慎:

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生命質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詩意而又神聖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