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建文君臣削藩時,爲何不使用推恩令?

建文君臣削藩時,爲何不使用推恩令?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建文帝削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走投無路的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這場長達三年的內亂,給新生的大明王朝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後世無數的歷史愛好者對當時的皇帝朱允炆的所作所爲大惑不解,爲何明明已經有在歷史上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推恩令”,建文君臣卻視而不見,非要暴力削藩呢?究竟是朱允炆太過愚蠢,還是建文朝輔政文官智商不夠?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推恩令”這把漢朝的鑰匙,打不開明朝的這把鎖。

推恩令:漢武帝的一出好戲

建文君臣削藩時,爲何不使用推恩令?

何爲”推恩令“?

漢太祖劉邦在統一全國之後,爲了平衡強勢的開國功臣,分封了衆多同姓王,並且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權力。諸侯王所在的封國不但面積廣大且領有軍隊,還可以自己鑄幣、收稅。隨着功臣集團的勢力被逐漸清除,此時嚴重威脅着漢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反而變成了這些劉姓諸侯王。

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由嫡長子單獨繼承,其他庶出的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爲了避免因激進削藩而引起第二次“七國之亂”,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接受朝臣主父偃的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爲列侯。

春正月,詔曰:“樑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

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其他子嗣也得以受封爲列侯,原先面積廣大的王國也就此分出若干侯國。在此過程中一旦某位列侯犯事或絕嗣,封國就會被朝廷收回,這就直接導致了王國面積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同時原本較大的王國由於國土、人口被分流,導致稅收減少,也無力繼續供養規模龐大的王國軍隊。就這樣,通過推恩令,諸侯王對皇帝的威脅被降到了最低。

”推恩令“的實施基礎

推恩令之所以在漢武帝時代得以順利推行,主要得益於以下兩個原因。

漢景帝時朝廷對“七國之亂”的平定,極大地打擊了諸侯王的氣焰。武裝反抗朝廷,已經被證明死路一條。在皇帝使出“溫水煮青蛙”的陽謀之後,無力反抗的諸侯王們也只能選擇接受。

建文君臣削藩時,爲何不使用推恩令? 第2張

推恩令的推出,維護了王國其他庶子的利益。因而在王國內部,除了原本的繼承人對此會有反對意見,其他子嗣無不舉雙手贊成。大部分人都是隻顧眼前利益的,更何況從一無所有到富甲一方?

無恩可推的明代親王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號爲“大明”,年號爲“洪武”,稱今年爲洪武元年。明太祖吸取宋朝和元朝滅亡的教訓,認爲在建國之初必須加強宗室的力量,應該恢復“封建諸子”的制度。但是明初的親王分封而不錫土,也就是雖有秦王、晉王、燕王的稱號,但實際上秦國、晉國、燕國並沒有真正的國土。

另外朱元璋雖然爲各地親王設立了三護衛,人數可達近兩萬人,而且在邊疆的親王還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護衛官軍的糧餉是由朝廷供應,親王本人並無能力供養如此規模的軍隊。

此外根據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親王歲祿一萬石,長子襲封親王,其餘諸子封郡王。首封郡王歲祿兩千石,郡王長子襲封郡王,歲祿一千石。其餘諸子封鎮國將軍,歲祿一千石。鎮國將軍諸子降封輔國將軍,歲祿八百石。此後每代由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一直降封到奉國中尉爲止。

也就是說明代宗室歲祿本就是由朝廷全額承擔,生得越多,得到的歲祿越多。親王既無國土可以分割,所生諸子的歲祿又由朝廷負擔,從這個情況來說,根本就是無恩可推。實際上親王對於朝廷最大威脅,僅僅在於其三護衛官軍。

急於求成的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朱標去世後被立爲皇太孫。朱允炆在做皇太孫的時候,就堅信他那些戍守邊疆的叔父們將來一定會造反。之所以他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受到圍繞在他身旁那些以黃子澄、齊泰爲首的文官們長年累月的灌輸。

 

建文君臣削藩時,爲何不使用推恩令? 第3張

實質上親王雖然有三護衛,但撐死不過數萬人,和富甲天下的朝廷比起來無異於杯水車薪。當年朱允炆在皇宮東角門對黃子澄表達自己對藩王的擔憂,黃子澄對此卻不屑一顧。

惠帝爲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我們不能因建文帝日後的失敗,就認爲黃子澄的說法天真可愛。實際上朱棣的成功有着太多的機緣巧合,朝廷的實力確實遠遠強於諸王。

《大明風華》中的建文帝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就在朱元璋駕崩後不足百日,朱允炆就以謀反的罪名把五叔周王全家廢爲庶人。建文元年四月,七叔齊王、十三叔代王被廢爲庶人,十二叔湘王被逼自盡。六月,十八叔岷王又被廢爲庶人。這五位藩王個個都有三護衛官軍,可是卻無人敢於反抗。從這一點來看,既驗證了黃子澄的說法,又滋長了朱允炆君臣的驕縱心理。

合理的削藩手段

朱允炆君臣的暴力削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卻失去了幾乎所有宗室的人心。日後燕王起兵之後,朱允炆沒有收到各地宗室親王哪怕一丁點的支援,甚至最後打開南京金川門的就是他十九叔谷王。

建文君臣削藩時,爲何不使用推恩令? 第4張

實際上朱允炆本不需要如此殘酷地對待他的叔父們,朱棣在起兵之初上書朝廷的時候就提出了非常合理的處理方式。那就是諸王有小過,降敕戒諭。若有大過,則削其護衛。

(建文)元年七月癸酉朔,上書於朝曰:...橚、槫、柏、桂、楩五弟,不數年間,並見削奪。雖其皆有愆過,未聞不軌之圖。重可裁減護衛,輕可賜敕誡勵。則朝廷於厚親之仁,懲過之義,兩盡其美矣。(《明太宗實錄卷二》)

事實上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就是如此處理諸王的,意圖謀反的齊王、谷王廢爲庶人,有嚴重過錯的代王、岷王、周王則削其護衛。這樣既達到了削藩的目的,又給了兄弟們活路。

結語:推恩令固然是一個很好的削藩方法,但他產生於特定年代、特定背景。因此漢朝的成功經驗,無法在明朝複製。我們讀歷史,要尊重古人。不要想當然地認爲古人沒我們聰明,能坐到那個位置上的,個個都是人精。普通人能想到的,他們早就想到了,至於爲何不那麼做,就需要我們後人讀史時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