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推恩令爲漢武帝解決了問題,朱允炆爲何不採用推恩令來削蕃?

推恩令爲漢武帝解決了問題,朱允炆爲何不採用推恩令來削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推恩令是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的建議,旨在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爲武帝所採納。漢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這就是“推恩令”。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沒有采用推恩令來削蕃,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明朝初年朱元璋冊封的這些藩王與西漢時期所封的宗室諸王性質截然不同,不能簡單地套用推恩令削弱各路藩王的勢力。

推恩令爲漢武帝解決了問題,朱允炆爲何不採用推恩令來削蕃?

先說說西漢時期所冊封的諸侯王。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認爲秦朝之所以這麼快就滅亡,主要是在於沒有分封宗室子弟爲王,以便在危難之際拱衛皇室,於是,陸續分封自己的兒子和近親爲王。按照劉邦的分封設想,這些諸侯王不但封地廣大,而且在自己的封國內具有行政軍事民事統治權力,可謂是“國中之國”,逐漸具備相當強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如劉邦的長子劉肥受封齊王,劉邦爲彌補劉肥不能當皇帝的遺憾,下令“講齊語者皆與之”,劉肥的齊王國坐擁七十多城。劉邦的侄子劉濞受封吳王,坐擁肥膏之地,鹽鐵之力,富甲天下。在漢景帝即位之初,天下各封國所佔郡縣地盤快佔到西漢疆域的一半,各諸侯王對皇權的侵襲已經快達到臨界點。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推行削蕃,引發“七國之亂”,在周亞夫的強力鎮壓下,最終撲滅了“七國之亂”,並趁機將作亂的諸侯王的封地大幅度縮減,但是,諸侯王國的勢力仍然很強大。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有志於加強中央集權,於是,便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允許各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國土地進一步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這就是徹頭徹尾的陽謀,各諸侯王看到“推恩令”可謂是有苦說不出,只得領旨謝恩,經過“推恩令”,原本佔據多個郡數十個縣的強大諸侯王,弱化爲只有數個縣甚至一個縣的列侯們,力量得到分散瓦解,再也無力單獨對抗中央政府。此外,漢武帝再輔以“酢金令”,以進貢的酢金成色不足爲由,一口氣廢除了列侯106位,進一步削弱了諸侯們的勢力。

推恩令爲漢武帝解決了問題,朱允炆爲何不採用推恩令來削蕃? 第2張

反觀明朝皇帝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時,就蕃封國的藩王將近二十位。按照朱元璋的分封設想,爲了防止宗室力量過弱,導致外部力量篡奪政權,朱元璋決意廣設宗室藩王拱衛皇室。朱元璋並未不知道以往朝代因宗室子弟力量過強給皇帝帶來的問題,如“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因此,朱元璋採取的藩王分封制,既不同於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國,也不同於僅擁有虛權俸祿的清代親王,其分封原則爲“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意思就是這些分封的藩王雖有就蕃封號,但是沒有實際封地;擁有王爵但是不直接統治人民;享受優厚待遇而沒有管理政事。

這一分封原則就決定了藩王們沒有實際的封地,但是仍掌握有數千到數萬不等的武裝護衛,總有崇高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明朝藩王沒有實際的封地,自然無恩可分,畢竟只有一個子嗣可以承襲親王爵位,漢朝推行的“推恩令”在明朝也就沒有用武之地。

但是,作爲削蕃的備用手段,在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就有大臣提出參照漢朝“推恩令”,將藩王們掌握的武裝護衛推恩給他們的子嗣們,進而採取漸進的方式削弱藩王們的軍事力量,以達到漸進式削蕃的目的。由於“靖難之役”的爆發,此等建議便沒有實際採用。

朱允炆最後的失敗並不是因爲朝廷實力不夠,而是因爲他自己性格太過懦弱,處理政事的經驗又不足,導致平叛過程中做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再加上黃子澄和齊泰兩個豬隊友在出謀劃策,想不輸都難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