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武帝爲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漢武帝爲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推恩令,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爲它在我國曆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大規模的削藩出現過幾次,比如西漢景帝劉啓接納晁錯建議進行削藩,由此發生歷史著名的“七國之亂”,不過此次削藩非常成功,僅僅用了三個月便被平定;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也實行了削藩,因此爆發的“靖難之役”,此次削藩並不成功,最終導致朱棣奪得了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最後一次是清朝康熙時期的削藩,也導致了“三藩之亂”,最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藩王全部被消滅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削藩。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

漢武帝爲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

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爲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漢武帝時期,漢朝依然存在數十個藩國,雖然之前在“七國之亂”時,藩王被收拾了一頓,但幾十年過去了,各藩王勢力又不斷壯大起來了

漢武帝爲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第2張

漢武帝爲了朝政穩定,加強統治,決定再次收拾各地藩國,但是鑑於漢景帝時期,採納晁錯的削藩建議,致使藩國撕破臉和朝廷對抗,雖然三個月平定,但也給朝廷很大的打擊,削藩風險很大

所以漢武帝雖想消滅藩國,但卻不想激怒藩國,於是朝臣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歷史上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不是東方朔),推私恩分封諸侯子弟爲列侯,這也“推恩令”名稱的由來。推恩令的過程是,分封諸侯子弟爲列侯,什麼意思,就是諸侯國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藩國所分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每個藩國的勢力也不斷在縮減,到後期被分出去的土地一點兒一點兒地“迴歸”朝廷

漢武帝爲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第3張

推恩令相對於削藩有很多好處,削藩是來硬的,直接去掉藩王或明着削減權力,做了多年的“土皇帝”的藩王不可能束手就擒,這才使得只要是削藩,朝政基本大亂。而“推恩令”則是溫水煮青蛙,來“文”地讓你一點一點地陷入圈套

除此之外推恩令相對削藩也好操作,因爲古代封藩制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一個人分一個蛋糕,而“推恩令”是讓多個兒子分一個蛋糕。嫡長子因自己蛋糕被兄弟分了很不滿意,但嫡長子就一個,兄弟一般比嫡長子多,那麼一個人肯定敵不過那麼多兄弟,所以支持“分蛋糕”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這也是“推恩令”的高明之處。而且實施“推恩令”時,漢武帝落了一個好名聲,不動兵馬還削弱了諸國的勢力,可謂一舉兩得

本質上“削藩”和“推恩令”都是以皇帝收回權力爲目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削藩簡單粗暴,比較適合朝廷勢力遠大於藩王的情況,如清朝處理三藩之亂,清朝基本沒傷元氣。推恩令則適合藩王數量多,實力強,且去除藩王也不是迫在眉睫。如果明朝建文帝採用漢武帝的“推恩令”,也許可能會成功,朱棣也就沒有“清君側”的藉口出兵,明朝歷史也可能改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