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漢朝推恩令是最強的陽謀 朱允炆削藩爲何不用推恩令

漢朝推恩令是最強的陽謀 朱允炆削藩爲何不用推恩令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朱允炆和推恩令,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朱允炆繼位後進行削藩,朱允炆爲什麼不實施“推恩令”削藩?朱允炆是怎麼想的?

推恩令最早的提出者其實是賈誼,他曾給漢文帝提出“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不過並沒有實行下去。到了漢武帝時期,劉徹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 “推恩令”,被稱爲“最強陽謀”。但這陽謀也僅在漢代實行,後來的藩王造反也成了家常便飯,最有名的要數西晉的八王之亂和明初的靖難之役了。

漢朝推恩令是最強的陽謀 朱允炆削藩爲何不用推恩令

爲何後世不在使用推恩令?只能說是此一時彼一時。

漢代以及後來的特殊情況

漢初,劉邦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制度。漢初的分封制幾乎和周代沒什麼區別,藩王擁有當地的政權、軍權和財權,就是一個獨立王國,所以他們才逐漸做大,最終造成了“七國之亂”,這纔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原因。

西晉爲不用推恩令?原因是曹丕也是着力打擊藩王勢力,造成曹氏宗室力量薄弱,最後被司馬氏篡權,所以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加強了藩王力量,結果尾大不掉。

隋唐時期,王爺很少分封,即使出去,也是掛刺史的名號,並不分封,兩宋也是大抵如此。而清代幾乎就是把王爺圈在京城。

明朝的特殊情況

朱元璋出身低微,所以有着強烈的宗族情節,他把24個兒子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夾輔王室”,其實就是吸取了兩漢和西晉經驗。

首先,老朱不希望自己的子孫過得太差,像劉秀就是個農民,而劉備成了小販,所以他以國家財政的力量養育自己的子孫。

其次,老朱也不希望這些藩王造反,所以明朝的藩王只是地方的一個土財主,沒有政權、軍權和財權,時刻也要接受地方官的監督,他們只有少數的護衛大軍,這些在中央看來是無足輕重的武裝。

但是,明初的邊疆形勢比較複雜,所以老朱給了幾個藩王較強的軍事力量,其中,

尤以寧、晉、燕三王勢力最大。寧王帶甲8萬,晉、燕二王,可以節制大將軍馮勝、傅友德,甚至令燕王節制沿邊士馬。朱元璋認爲這只是權宜之策,但就是這讓燕王最後成功了。

漢朝推恩令是最強的陽謀 朱允炆削藩爲何不用推恩令 第2張

朱允炆爲何不用推恩令

朱允炆上臺後,馬上把削藩提上了日程,他沒有選擇推恩令,而是用了比較激進的手段。其實當時的官員高巍就是提出了一個明朝升級版的推恩令:

高皇帝分封諸王,此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明史》

將藩王子孫打亂分封,也是很高明的絕招,但朱允炆並沒有採納,因爲他更相信自己的幕僚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暴力削藩。

原因很簡單——藩王的實力和中央朝廷比起來太弱小。前面我就說過,明朝藩王只有少數幾個守衛邊疆的有一定數量的大軍,其餘的藩王的衛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地方就可以收拾他們,就像後來的寧王叛亂,況且他們也沒有財權,要打仗,錢從哪裏來?無大軍無財權,你拿什麼造反?

再有,朱允炆其實並無威望,自己也算不上嫡長子出身,如果推恩下去,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瓦解藩王勢力,也會給朝廷帶來財政壓力,不如一勞永逸的解決藩王問題,自己也能樹立威信。

事實也證明,很多藩王不堪一擊。周、齊、湘、代、岷諸王很快被朱允炆搞定,而周王還是燕王的兄弟,這真是打臉啊,最後終於逼急了朱棣,靖難之役開始!

現在看來,朱允炆缺乏政治經驗,削藩沒有章法,直接將幾個藩王廢爲庶人,這是很傷人的做法,將很多藩王推向了朱棣,加上名將幾乎被老朱殺光,朱允炆用人失誤,當時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擋朱棣了。

但我認爲,朱允炆的削藩雖然犯了很多錯誤,但並非不可取。只要你看看那段歷史就會了解,朱棣能夠成功真的是上天庇佑,他的大軍在人數上遠落後於中央軍,而且幾次死裏逃生,因爲戰線過長,即使是勝多敗少,但幾乎沒有佔領什麼重要城市(不好分兵),四年下來,連朱棣自己都喪失信心了,如果再耗下去,燕軍必敗無疑。好在,朱棣聽聞京城空虛,所以冒險直搗黃龍,這才獲得成功。

漢朝推恩令是最強的陽謀 朱允炆削藩爲何不用推恩令 第3張

所以,藩王問題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的問題,養着費錢,削藩廢命。不過清代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將王爺基本留在北京城,想出去要申請,而且採取降爵襲封(鐵帽子除外),這樣就減少了耗費,有得即使沒了爵位,也有鐵桿莊稼保證溫飽。王爺當然可以當差,但基本不給兵權,閒散的居多。

其實藩王就是家天下的出現的弊病,和平時期看不出什麼,一有了戰亂,就會發現,重用藩王怕造反(西漢西晉),重用武將成藩鎮(唐朝),重文輕武太窩囊(兩宋)。

這樣看來,朱允炆暴力削藩雖然失敗,但並非不可取,只不過他沒有康熙皇帝的運氣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