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第一次大閱兵,明朝永樂帝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第一次大閱兵,明朝永樂帝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次大閱兵,明朝永樂帝震驚世界的大閱兵?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從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間,永樂大帝朱棣共搞了八次海陸大閱兵和軍事演習,既震懾了帖木兒帝國反明覆元的企圖,疏通了海運通道,懲治了海盜,又威服了亞洲40多個國家與中國友好相處。

第一次大閱兵始於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閱兵是由三保太監鄭和率領的240多艘海洋戰船和27400多海軍陸戰隊員,他們從江蘇劉家港出發,浩浩蕩蕩駛向了南洋,對東南亞沿海各國起到了震懾威服的作用。另外,對於當時想從陸路進攻大明朝的帖木兒帝國也是個很大的震懾,他們非常害怕明朝海軍陸戰隊從西南海岸線登陸阿拉伯半島抄了帖木兒帝國老窩後路。這是因爲:1370年,西察合臺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政變,推翻西察合臺汗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控制阿拉伯半島後,隨即開始了遠征中國的準備,派間諜到北京活動,並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衆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後在撒馬爾罕高舉起“反明覆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報消息。

第一次大閱兵,明朝永樂帝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永樂四年,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50萬大軍,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另外,又在海上用兵準備抄他們的後路。後來有人說:帖木兒病逝於東征路上,正是被明成祖海陸夾擊計劃嚇死的,這才讓一場大戰煙消雲散。

第二次大閱兵始於一四零七年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威服天下遠航準備。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裏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佈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鄭和、王景弘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1409年)夏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戰船並27000多名海軍。

第三次大閱兵始於一四零九年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鄭和再次帶領龐大的無敵艦隊從太倉劉家港啓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暹羅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裏,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裏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裏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裏,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國。

第四次大閱兵始於一四一二年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宣威式遠航。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天帶領浩浩蕩蕩船隊再次南巡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臘。從這裏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今馬爾代夫羣島。而大船隊從蘇門答臘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裏,再由古裏直航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這裏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啓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爲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閱兵始於一四一六年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奉命率領浩蕩的海軍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裏、錫蘭、沙裏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柯枝、古裏。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爲基地,開展對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動。據史記載,鄭和最遠到達莫桑比克海峽。起初先是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麻林(今肯尼亞馬林迪)。大船隊到古裏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今也門民主共和國境內),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大閱兵始於一四二一年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據時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鄭和再率無敵艦隊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爲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里朱巴河)、麻林、古裏、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裏、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陸軍大閱兵始於一四二一年

永樂十六年,明朝以陳誠爲使,出使中亞,隨後,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使團回訪。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雲集了20箇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參觀”。

在每個軍鎮,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軍中的蒙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謠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在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樂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爲由,堅持行鞠躬禮,朱棣卻並不在意。外交禮儀後,朱棣安排使團先是在山東、河南、江蘇“旅遊觀光”,遊覽包括山東孔廟在內的諸多名勝古蹟,親眼見識中國內地城市的富庶繁華,兩個月後,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第一次大閱兵,明朝永樂帝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第2張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擡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帖木兒使臣更奉承說,這次帖木兒進獻的名馬,正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正是爲了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則手書信札託使臣轉交帖木兒國王,在信中表示“願兩國臣民永享太平安樂之福”。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取得了良好效果,這次“觀禮”的各國使節來自27個國家。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閱兵始於一四三零年

隨着陸軍騎兵大檢閱之後,所帶來的另一個“連鎖反應”是,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時,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鄭和,於1430年6月29日帶領龐大艦隊也終抵紅海沿岸,不但結好了紅海地區國家,更實現了他作爲一個穆斯林信徒終生願望的麥加朝覲。

總之,通過海洋無敵艦隊和如狼似虎的陸軍騎兵操練狩獵等多種形式的大閱兵,使得永樂年間的明成祖朱棣皇帝成了當時真正能夠威震天下的皇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