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是怎麼閱兵的?清朝閱兵式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是怎麼閱兵的?清朝閱兵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朝歷代的安邦定國,都少不了文治武功,尤其對於原本就有“尚武”的意識傳統,並且也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開疆闢土的朝代,則更會重視國家的軍事力量。清朝以騎射開國,武功定天下,對武力的重視程度是明代所不及的。可以說,追至清代的源頭,對武備就極爲重視,即使帶了清代末期,統治階級也仍然是重視武備的,中國的軍事力量之所以被壓制,是由於中國在各方面都落後於世界,武器裝備、戰略戰術、軍官素質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終清一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始終是統治者極爲重視的,而清也憑藉其武備力量掃蕩了外藩各族的軍事叛亂,保證了政權的穩固。

爲了體現國家對軍事的重視,對衛國將士的重視。清代大閱始於入關前,皇太極曾於天聰七(1633)年舉行過閱兵式,大閱自始至終按實戰的要求進行。爲此,皇太極特意指出:“凡臨陣對敵,必整齊隊伍,各依訊並馳而前。”並警告八旗官兵,大閱中凡貽誤、敷衍塞責者絕不姑息,一定從重治罪。入關後,大閱規制日漸複雜,規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圍場舉行一次大閱,檢驗八旗兵的訓練情況和戰鬥力,演武宣威。

閱兵的規模日漸盛大,參加的人數也是日漸增多,所用器械、旗纛、槍炮、金鼓、海螺的數目也有明文規定。康熙以後,大閱地點不固定,或在南苑,或在蘆溝橋,或在玉泉山,或在口外的多倫諾爾,也不一定以三年爲限。清代,康熙、乾隆兩朝十分注重武備,不僅經常舉行大閱,並多次強調八旗訓練的重要性。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是怎麼閱兵的?清朝閱兵式

康熙曾說:“國家武備不可一日懈弛。舊例每歲必操練將士,習試火炮。爾部(兵部)即傳諭八旗都統等,預爲整備,朕將親閱焉。”此外,乾隆還作有數首大閱詩,其中一首爲:“時狩由來武備修,特臨南苑肅貔貅。龍驤選將頗兼牧,天駟掄才驥共騮。組練光生殘雪映,旌旗影動朔雲浮。承平詎敢忘戎事,經國應知有大猷。”從詩中可以看出,乾隆對大閱兵的重視程度。

每逢大閱,欽天監先擇吉期上奏皇帝,皇帝批准後,有關機構分頭準備。首先,由武備院在閱兵舉行地晾鷹臺搭建御用營帳,營帳後設圓幄,以備皇帝小憩及更換甲冑用。

到了閱兵的當天,奏樂,皇帝前往閱兵營地,兵部恭請皇帝更衣,御圓幄,去禮服,換盔甲,在大臣們簇護之下,到武場,高奏軍樂以壯軍容,大閱開始。參加大閱的部隊包括八旗部隊、八旗滿洲火器營、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等,人數衆多。在武場正中,離一面大旗,作爲軍表。八旗將士左右分開,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列左邊,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列右邊,其他各部隊依次排列。

皇帝至武場後,在內大臣、後扈大臣、總理演兵大臣、御前大臣、待衛、乾清門侍衛、滿洲大學士、豹尾班侍衛、執纛儀衛、執蓋儀衛導引下,自八旗左翼入,右翼出,再至中路,閱視一週,然後登上最高處的御用營帳,衆大臣及侍衛在御帳周圍環護。然後,兵部尚書上前跪請開操,角兵、螺兵走出隊列,先吹響蒙古大角,然後隨着角聲,海螺依次吹響。司炮官引火發炮,三聲炮響後,鼓聲又起,八旗兵擡鹿角整隊前進,鳴金止,排成一列。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是怎麼閱兵的?清朝閱兵式 第2張

領隊甲士揮紅旗,槍炮齊鳴,鳴金,槍炮止。再擊鼓鳴螺,隊伍續進,揮紅旗,再發槍炮,鳴金止,如此反覆9次。到第10次時,槍炮長時間鳴放,約10分鐘左右,鳴金3次,槍炮止。

開鹿角爲入門,首隊前鋒、護軍、驍騎營士兵依次出,其他各營士兵緊隨其後,最後是火器營士兵,之後關閉鹿角門。閱兵大軍走出角門,再次吹響螺聲,八旗士兵演變各種陣法,如此反覆數次,最後將隊伍還原成大閱之初的隊形,大閱結束。

此後,皇帝親賜酒食,並論功行賞。從過程可以看出,大閱逐漸程式化、公式化,成爲一種禮儀,只是單純的爲了閱兵而閱兵,實戰作用已經很小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