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日本人個子低,這在歷史上應該是一定的,從史籍與地理的角度兩個方面都能說得過去。

我們先從史籍方面來說。倭國,是我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元年……冬十月,倭國遣使奉獻。”《舊唐書·東夷傳》:“倭國者,古倭奴國也。去京師一萬四千裏,在新羅東南大海中。”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海舟》:“倭國海舶,兩傍列櫓手欄板抵水,人在其中運力。”

這些資料至少告訴我們這樣兩個信息:1.倭國就是倭奴國,在中國的東面;2. 倭國的叫法至少在明代還在存在的,足見其時長。不管人們怎麼理解,“倭”這個字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都有身材矮小的意思;另外,這個字意還有蜿蜒曲折、拐來拐去,路途遙遠的意思。如此理解古代中國人所說的倭國應該是比較合適的:中國東邊的、個距中國較遠的、一個由個子不太高的人們組成的國家。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一、到底有多低?1.5米以下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2張

從現有的資料和文物來看,倭國這個名字至少在東漢時就被叫響了。公元57年,倭奴國遣使覲見光武帝,表示願意臣服漢皇,請求光武帝爲其賜名,光武帝以其人矮,賜名“倭國” ,使者又請求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爲“倭奴王”。這個事被記在了《後漢書·東夷列傳》中:“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可見倭奴國人當時自稱“大夫”,就是大人的意思,有着對於個子的期望。

這個故事是有後續的,或者說是在後來得到了文物的證實。據說,倭國拿到光武帝賜予的印綬很是高興,倭奴王也因爲漢王朝進一步樹立了自己的王位的權威,但是很快因爲內亂,印綬便下落不明瞭。直到1784,印綬才被一個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其後,印綬輾轉百年,1979年被一個大家族的後人捐獻到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這個印綬就是漢委奴國王金印,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3張

但是,這些不足以讓人們看到漢代及其前的倭奴國人或倭國人到底有多低,只能依靠一些筆記或者小說了。《列子·湯問》中提到過一個憔僥國,說是這個地方“從中州以東四十萬裏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這個地方被後來的中國人叫“短人國”。《酉陽雜俎》還講了一個與這個地方相關的故事:“李章武有人臘,長三寸餘,頭項肋成就,雲是僬僥國人。”意思是說,有個叫李章武的人,收藏了一具乾屍,此物長約三寸有餘,人們說他是僬僥國人。這個乾屍活着的時候,不知爲啥流落到洛陽,李彰武收了留他。他死的時候,很想回到自己的故鄉——“海外海,國外國”,就請求李彰武將自己做成木乃伊,期望李彰武有朝一日能將自己帶回去。

故事在這裏沒有了下文,但今天的學者估計,這個僬僥國人應該是今天的日本人(也有一說是今天的朝鮮人,但胡適先生更傾向於日本,因爲畢竟古代日本人身材矮小)。《後漢書·馬融傳》中說:“……遂棲鳳皇於高梧,宿麒麟於西園,納僬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環……”唐代註解說:帝王紀曰“堯時憔僥氏來貢沒羽。西王母慕舜之德,來獻白環”也。意思是:堯的時候,僬僥國派人給堯送來了珍貴的羽毛,據說能“遇水不溼”。堯則回贈給了一塊“王母之白環”。 又說,這個地方四面皆水,人長一尺五寸。這裏說的一尺應該是古人說的“一匹尺頭”,應該是一匹布的寬度,古時織布機也就2尺多點,“一尺五寸”應該是在1.5米以下,李彰武收藏木乃伊的三寸大約也是這麼個換算法。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4張

另外,我們從地理上說說。事實證明,人的身高也與緯度有密切關係,其大致與緯度成正比,即隨着緯度的增高而增高,如我國低緯地區的華南人與西南人身材中等偏矮,中緯度地區的華中與華東地區人的身材屬於中等,較高緯度地區的東北人、西北人與華北人的身材中等偏高。日本在中國的東南邊,低緯地區,個子當然也不會高到哪裏去的。其次,因爲日本是島國,古代交通不便,食材缺乏單一,也是個子長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什麼時候開始長高的?約在唐代

對於這一點,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只能推斷和分析。

裴世清,又名裴清,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隋朝大臣。這個人的政績在歷史上沒有多少記載,但他曾率領隋朝第一個政府級訪日友好使團,爲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做出貢獻。

隋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即派文林郎、鴻臚卿掌客裴世清率領代表團十三人回訪。八月三日,在日本政府的隆重歡迎下進京。《隋唐書·東夷傳》說:“倭王遣小德阿輩臺,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餘騎效勞。”八月十二日,裴世清晉見倭王,表達了隋朝對日本友好的誠意,讚揚了倭國政通人和的局面,肯定了倭國爲發展日中友好關係而做出的努力。裴世清在倭國京城逗留了一個月。他相貌威嚴,談吐文雅,行爲端莊,交往有度,充分體現了一個大國使者的風範,深受倭王及諸臣的歡迎,圓滿地完成了光榮的使命,即向倭王辭行。倭王爲他設宴餞行。九月十一日,裴世清等從難波出發,啓程回國。裴世清因此成爲中日友好關係發展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5張

但是,在讀這次訪問的相關史料時,人們看不到裴世清見到倭國人,並沒有因爲倭國人身材矮小而驚訝的記載,這或許能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倭國人已經不是十分矮小了。另外,我們發現,也就是在這之後,日本開始叫日本了,《舊唐書·卷一九九上》就記載說: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爲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爲日本。或雲: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意思是說,日本是倭國的延續,被改爲日本的原因是他們說自己國家在太陽旁邊。或者,日本人覺得倭國之名不好聽,就把它改成了日本;抑或,日本是倭國的一個小國,後來發展壯大了,吞併了倭國。

唐時的《史籍正義》裏還有“武后(武則天)改倭國爲日本國”的記載,也就是說“日本”這個國名也有可能是中原王朝所賜的。但不管是武則天賜的,還是日本人自發的,這時的人們都看不到“倭”了,沒有個子的問題了,或能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日本人當時的個頭已經與中國人沒多少差異了。這裏存在兩個重要原因:1.其時的日本國與中國來往交流很密切,有文化的交流也有人口的流動;2.在秦漢時,確有一批批中國人通過朝鮮半島去了日本,除了歷史上有名的徐福東渡,還有秦氏與劉氏(東漢氏)。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6張

秦氏爲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與東漢氏同爲具影響力的氏族。這個氏族的人自稱秦始皇的後代,據日本書紀記載,秦氏之先祖弓月君(《新撰姓氏錄》作融通王)於應神天皇14年自朝鮮半島的百濟率領貊(樂浪郡)地區二十七縣的人歸化於日本。根據新撰姓氏錄記載,有人說秦氏乃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符堅的王室或貴族因戰亂而經朝鮮半島至日本避亂,另一說法是秦始皇四世孫功滿王在仲哀天皇時來到。這個氏族對日本社會發展貢獻很大,至今依然存在,二戰時期,日本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就出自這個氏族。

東漢氏,以阿知使主爲始祖的漢人氏族,是日本的一個姓氏,其先祖來自中國,爲東漢靈帝劉宏的後代。他們因從百濟引入手工技藝與江南招來織匠地位很高,在六世紀時被蘇我氏招攬。日本學者認爲東漢氏是一個有很多漢人氏族的聯合氏族,氏衍出的諸多姓氏爲:阪上氏、平田氏、內蔵氏、大蔵氏、丹波氏、文氏、調氏、文部氏、谷氏、民氏、佐太氏,等等。東漢氏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時至今日,在日本一些地方還建有“漢太公廟”,其後裔自稱是劉邦的後代,對對日本社會發展貢獻也很大。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7張

人口的流動必然會帶動文化、科技與商貿的繁榮,首先可以促使改變日本島國的封閉問題,通過科技提高生活水準;其次的確可以爲日本輸入新鮮的“血液”,繁育一些高個子。這應該是日本人“長高”的不忽略的因素。所以,在唐宋時期,倭國也便也了日本。

三、這兩件事是真的嗎?純屬謠傳

關於日本人的個子,有兩件事必須澄清。

第一件事是,據宋人《清波雜誌》記載:“倭國(日本)一舟漂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這段記載是說日本婦女來到宋代中國,遇到宋朝端莊美貌的男子便主動投懷送抱,目的就是生下後代,來給日本改良人種。

另一種說法是,二戰日本戰敗後,美國派大兵駐紮在日本,一些日本女人和這些美國大兵生出了混血的後代,個子變高了。這也是一些網友所謂的人種改良計劃。其實,它和第一件事一樣,都是謠傳或者誤會,事實是就那麼一小撮人怎麼可能讓一個國家人口身高得到普遍提高呢?這或多或少有些杯水車薪的意思,是網友臆想出來的。

日本人的個子是怎麼長高的?真的是靠“借種”嗎? 第8張

那麼,近現代日本人的個子到底是怎麼提高的呢?這中間的原因只有一個,二戰戰敗後,日本完全西化,開始像西方人一樣生活,也跟西方人一樣喝起了牛奶,熱愛運動了起來,尤其是像美國人一樣開始熱愛打籃球。資料顯示,牛奶含有豐富的營養,有助人的身體成長。戰敗後的日本,雖然非常貧困,但政府依然保證日本人從小開始就堅持每天喝一杯牛奶,這是他們身高迅速長高的最重要原因。而打籃球、打排球或游泳、跑步之類的運動,也是增高的最佳方法之一,每天喝着牛奶的日本人堅持這些運動,當然會很快長高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