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鴉片戰爭後清軍水師如何逐漸消失不見了

鴉片戰爭後清軍水師如何逐漸消失不見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鴉片戰爭清軍水師前後經過了幾個階段的發展,清軍水師主要分爲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李鴻章於1862年3月建立的淮軍,洋務運動期間建立的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鴉片戰爭之前清朝也有水師,稱爲綠營水師,在海上毫無戰鬥力可言。鴉片戰爭清軍水師一定程度上有着因果關係。  

鴉片戰爭後清軍水師如何逐漸消失不見了

曾國藩舊照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被迫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喪辱國權的不平等條款,激化了社會矛盾,促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爲了鎮壓這次農民起義,曾國藩建立了湘軍。湘軍由陸軍和水軍組成,沿長江東下,水陸並進,在連續攻克漢口、武昌之後,迅即進據南京。在這次鎮壓戰鬥中,湘軍水師功不可沒。在起義後期,太平軍進軍上海,李鴻章創建了淮軍並聯合了英法抵抗太平軍的進攻。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爲解決內憂外困的局面,統治者內部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來操練軍隊,還建立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各自分佈在山東及其以北、山東以南及東海、福建和南海。1884年中法兩國馬江海戰,福建水軍大敗,全軍覆沒。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先後在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中進行了戰鬥,兩支水師基本被消滅,最後清軍水師逐漸消失在歷史中。

  鴉片戰爭危害

鴉片戰爭打開了腐朽的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開啓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同時也給中國百姓和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危害。鴉片戰爭的危害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鴉片戰爭後清軍水師如何逐漸消失不見了 第2張

鴉片戰爭舊照

首先,鴉片戰爭危害了中國的主權。此前的中國一直是以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的面目存立於世,鴉片戰爭把中國的寶島香港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使中國的領土在主權上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允許英國船隻自由往來使得海疆邊防安全問題時刻遭受威脅。

其次,鴉片戰爭危害了中國無數百姓和士兵的身體健康。隨着鴉片大量進入中國,無數的老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道路上的人彷彿行屍走肉,一個個精神頹廢,萎靡不振,在鴉片的麻痹中走向死亡。原本多年缺乏整頓的士兵也正日沉迷於鴉片之中,軍備更加廢弛,軍紀更加渙散,導致開戰的時候竟達到無兵可用的地步。更堪憂的是,鴉片的大量涌入使得國內大量白銀外流,稅收急劇下降,國庫空虛。以至於在購買新式槍炮時捉襟見肘。

最後,鴉片戰爭危害了中華文化和民族利益。圓明園,這座舉世聞名的世界園林之冠,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遭焚燬,永遠失去了它昔日的璀璨。這座凝聚了中華數千年建築經驗的傑作從此徹底消失於人們的視線,園內古代無數文人墨客的著作真跡也就此流落海外。這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鴉片戰爭社會矛盾

在1840年6月之前,華夏民族以農業爲本,自己生產、消耗,自我滿足,最爲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國對海外貿易並不熱衷,反而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此時,英、法等西方國家已經爭先恐後的對社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  

鴉片戰爭後清軍水師如何逐漸消失不見了 第3張

鴉片戰爭圖片

隨着工業革命的浪潮越來越高,西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各列強國生產的商品過剩,需要向國外市場進行傾銷,獲得高額利潤。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極大的阻礙了西方國家的商品銷售道路,爲了能打開中國的國門,英國以走私鴉片侵入中國,在受到清政府的圍剿銷煙後,發動了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社會矛盾第一方面是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之間的矛盾。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一直沿用着封建社會的傳統政治制度,當時存在的社會矛盾只涉及到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個,比較單一。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是落後的,這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還體現在思想上。中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又有很多金銀珠寶,比如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因此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爲西方國家侵略的對象。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從獨立變成了半獨立半封建性質國家,清朝的統治者也逐漸變成了西方國家的傀儡,幫着列強一起剝削壓迫底層人民羣衆,由此激化了社會矛盾並使得矛盾多元化。鴉片戰爭社會矛盾的第二方面是主權獨立與半殖民化之間的矛盾。另外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大機器生產的物品迅速搶佔中國市場,從而破壞了中國的經濟體系。即鴉片戰爭社會矛盾的第三方面是傳統手工業和大機器生產之間的矛盾。

 鴉片戰爭火炮

鴉片戰爭火炮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清政府方面使用的火炮和西方侵略者使用的火炮。  

鴉片戰爭後清軍水師如何逐漸消失不見了 第4張

鴉片戰爭圖片

在當時的中國,火炮質量好壞與否是靠火炮重量來衡量的,即火炮越重質量越好。根據《史料》上的記載,在鴉片戰爭中,清軍使用的火炮主要是紅夷大炮。紅夷炮是一種架退式前裝滑膛長管重炮,精度很高。因爲它的重量,紅夷炮每發射一次都要重複進行復位、再裝填,而且發射一次中間需要的時間較長,即鴉片戰爭火炮的使用對中國非常不利。相較之西方的火炮,中國方面的不利主要是因爲中國的傳統鋼鐵冶煉技術不成熟,產量低下。

火炮由生鐵鑄造,質量不好,使用週期短,易裂。爲了應對以上不利狀況,清軍想到的處理辦法是增加火炮重量,減少火藥填量,加入銅材料,把火炮結構複雜化,這就造成了火炮威力減小很多。除此之外,清軍制造的炮彈因炮口小所以很輕,射程很近,火藥因提純不夠爆炸效力低。

鴉片戰爭火炮對於西方有利的方面是因爲工業革命後,西方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在火炮的製造方面有着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機器的大批量生產,各個零件之間的尺寸比例比較合理,射擊精度高還節省時間、堅實耐用。而且炮彈是實心設計,質量較大,射程也比中國的遠。

火炮使用的火藥實際上是有中國發明後傳播到西方的,也就是說本該是中國佔據有利方面的,但是因爲中國在發明火藥後,並沒有在該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冷兵器時代,而西方則因爲科技的發展,在武器製造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從而開始向中國發起侵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