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的裝備水平,竟然連二百年前的明末軍隊都不如?

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的裝備水平,竟然連二百年前的明末軍隊都不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近代史,是以第一次鴉片戰爭慘敗爲開始。

頂着“天朝上國”名號的大清軍隊,坐鎮本土海岸線上,面對殺上門來的幾千英國遠征軍,卻是敗績連連,連總督總兵級的高官都殉難好幾位,可敵兵都拼不死幾個,最後在南京含恨簽字,訂下喪權辱國的條約。兩年來的恥辱捱打場面,正如上世紀末,一部火遍全國的軍旅電視劇裏,男主人公憑弔虎門炮臺時的悲憤怒吼:“中國再也不能有這種仗,人家死幾個人,我們死好幾萬!”

由於敗得太慘,這場戰爭中清軍的裝備表現,也是受夠了後人抨擊。有個說法也就長期流行: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的裝備水平,竟然連近二百年前的明末軍隊都不如。

難道,自康熙年間起承平兩個世紀的大清朝軍隊,真原地退步到這程度。其實,探究一下“清軍裝備不如明末”這句吐槽背後的真相,不爲爭明清之間的短長。或許,還有着永不過時的現實意義。

一:技術精進的清軍槍炮

其實乍一看去,“清軍裝備不如明軍”這觀點,實在是錯的離譜。當年清王朝能夠取代明王朝,一個重要成功經驗,就是裝備方面的逆襲。尤其是火器裝備。最典型的,就是清軍的鳥銃裝備。

以《滿文老檔》等原始史料證明,早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八旗就開始積極學習鳥銃製造。到了清軍一統天下後,鳥銃更成了清軍部隊的出名殺招。比起明朝五花八門的各式小型火器來,清王朝做到了去粗取精,淘汰了大量華而不實的裝備,集中裝備鳥銃等精良火器。到乾隆年間清軍平定西北叛亂等重大戰役時,清軍的火槍裝備比例,更高達一半以上。

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的裝備水平,竟然連二百年前的明末軍隊都不如?

而且除了數量外,清代鳥銃的工藝,比明代也是大幅度提升。就連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代帝王,都熱衷於玩槍打獵。明代時中國就率先突破的“自生火銃”技術,到了清朝時更是發揚光大,且一度充分吸收同時代的西方科技。比如特供給清朝皇室打獵的各類鳥銃,不單做工十分精美,且都是燧發槍技術的犀利火器,技術水準足以媲美同時代的西方。特別是其中的“御製鳥槍”,今天更是火遍歐美收藏圈的珍貴藏品。好些歐洲兵器愛好者都是邊驚歎邊感慨:清軍裝備這麼好,怎麼戰場上還被打得這麼慘?

而比起鳥銃來,清軍的火炮,更是在清軍取天下的戰爭裏,立足了汗馬功勞,無論是輕型的虎蹲炮,還是積極引進西方科技的重型紅衣大炮,都是清軍一統天下時的必用大招。特別是重型的紅衣大炮,多次爲清軍攻破明朝各式要塞堡壘,可以說沒有紅衣大炮,清軍很難一統天下。而在清軍開國後,強大的紅衣大炮更是打出國門,在著名的雅克薩之戰裏暴打沙俄侵略者,殺得野心勃勃的俄羅斯人數百年不敢南下。

所以說,如果看清軍火器裝備的賬面實力,無論鳥銃還是重炮,比起明末明軍來,都是全方位超越。但要是放在鴉片戰爭前夜的清軍身上,這強大實力,卻是嚴重注水。

二:嚴重注水的真實實力

首先嚴重注水的,就是清軍的鳥銃裝備。

十八世紀時還和西方世界同步的“御製鳥銃”技術,作用也不過是“御用”而已,也就是特供皇親國戚們打獵遊玩。至於用於保家衛國?那是基本沒影。一線作戰的清軍,裝備最多的鳥銃,大多是“兵丁鳥槍”,其火力技術,確實和明末明軍的鳥銃相差不多。

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的裝備水平,竟然連二百年前的明末軍隊都不如? 第2張

但更坑的,卻是當時清軍鳥銃的生產質量。別看特供皇帝們的“御製鳥槍”各個殺傷力兇悍。但那也只是特供皇家的技術工藝,具體到供應軍隊的軍火生產環節,卻是手藝嚴重衰退。外加清朝中期腐敗加劇,偷工減料現象層出不窮,清軍的鳥槍裝備,也是每況愈下。以學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裏的描述說:“清軍鳥槍並無定期修造報廢更換制度,在一般情況下,鳥槍使用幾十年極爲平常,而在我見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未更換者。”

這也就是說,待到鴉片戰爭爆發時,看上去鳥銃裝備十分普及的清軍,好些都是扛着質量低劣的“文物”走上戰場。這樣的水平,即使比起明末好些抗清英雄部隊,都是差距不小。

而比鳥銃問題更嚴重的,就是清軍的火炮。在清初以來的戰爭裏,清軍火炮出盡了風頭,但從18世紀起,同樣是生產工藝等問題,外加乾隆皇帝修訂《四庫全書》時,把明末清初時大批火器工藝資料焚燬,所以清軍工匠的鑄炮技術,也是一代比一代衰退。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時,很多明末清初時還十分普及的人工鑄炮手藝,竟是嚴重失傳。以鴉片戰爭老英雄關天培《籌海奏議》裏的記載,他在1835年調集高水平工匠,鑄造四十門大炮,結果一試放就炸膛十門。

而在明末清初時,南明鄭成功軍隊就已經用得輕車熟路,可以發射24磅巨型炮彈的重炮(清朝人稱作“臺灣炮”),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更是絞盡腦汁仿製,卻是仿製一次失敗一次,只得就此作罷。後來一二次鴉片戰爭打到慘烈時,那些在清朝倉庫裏躺了數百年的南明“臺灣炮”,還陸續被拉到各個戰場上。以當時清朝大學士瑞麟等人的疾呼說,這些明末留下的炮,真比清朝當時新造的火炮好用。

以這個意義說,鴉片戰爭前夜,“清軍火器裝備不如明末”的說法,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但更確切點說,卻是清政府腐朽的制度,外加夜郎自大的心態,成功把看似強大的清軍裝備水平,拉回到了明末的地步。落後捱打的悲劇,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