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瘟疫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們常常感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知曉“易子而食”的慘象,也能吟誦“歸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傍多白骨”的詩句。然而,在旱災、水澇、戰亂、饑荒之外,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另一個可怕的災難——瘟疫。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瘟疫在中國歷史上有多頻繁?或許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自然產生的瘟疫,僅僅因爲旱災、水澇、戰亂、饑荒等原因,也足以導致瘟疫橫行了。

有學者統計,在可考的歷史中,單單死亡萬人、“死者相枕籍”、“死者相望”這一級別的瘟疫,便是數年一次,甚至難以登上史書,不過是在縣誌上時常出現、輕描淡寫一帶而過。能登上史書的,往往是“死者數百萬”、“死者無算”之類。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第2張

上圖_ 1910年 東北鼠疫

中國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與瘟疫抗爭的歷史。自有歷史以來,大疫就從未在歷史的舞臺上消失。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有先民對抗瘟疫的歷史。197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小屯西地發現一個灰坑中的牛肩胛骨,上面原文是:乍 (疫),父乙 ,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衆,於祖丁牛,妣癸盧豕。

在甲骨文中,“疫”有“突然,民皆病”的意思。商人迷信祭祀,因此立刻用各種牲畜祭祀先祖,祈求消除疫病,也因此留下了這一珍貴記載。

在甲骨文中,“疾”是一個人躺在牀上,四周四個點代表發熱出汗。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第3張

上圖_ (疾)的甲骨文字形圖

中國有史以來記載的最早一次瘟疫爆發事件,是在小屯殷墟出土的商王武乙卜辭。卜辭的內容,是巫師在甲子這天行卜,問商王武丁是否得了瘟疫?瘟疫會不會擴散?

從殷商到兩週,雖然由於人口稀少、地廣人稀,瘟疫並沒有後來那麼頻繁,但關於瘟疫的記載也時有發生。春秋齊桓公稱霸時期,《春秋公羊傳》記載了一場很可能從齊國蔓延到魯國的瘟疫:“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

而到戰國末期,隨着人口交流的增多,瘟疫的覆蓋面積越來越廣,其中秦王政(秦始皇)四年記載爲:“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

然而這些都不過是零散的記錄。而瘟疫開始被詳細、系統的記載,當屬劉向、劉歆父子倡導機祥說。劉向是西漢宗室、楚元王劉交五世孫,《說苑》的作者。機祥說則是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延伸,其主張是每一種災異和祥瑞都對應着某種具體的人間行爲,因此史家對包括瘟疫在內的災異祥瑞加以記載則是必須且必要的了。自東漢班固《漢書》列《五行志》以後,關於瘟疫等災害的記錄也有了系統的記載。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第4張

上圖_ 明末鼠疫的慘景,在電影《大明劫》也體現了出來

在三千多年大疫史上,有兩個格外活躍的時期,一個是東漢時期,一個則是明清時期。而記載中烈度最大的當屬明末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波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北京、天津、江南等地,涉及中國現今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浙江等地,僅崇禎十六年“八、九兩月,死者數百萬”。後世有人推測此次疫情可能爲鼠疫。

隨着時間的推移,疫情發生的越來越密集,也越來越劇烈。特大級別的疫情從公元前的千年一遇,到公元后至南北朝期間數百年一遇(如南北朝北魏皇興二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萬”),兩宋至元明發展爲百年一遇,明末至清末則百年有兩三次特大疫情。

在今天的中國版圖上,沒有疫病記載的僅有西藏一個省份,其餘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大疫記載。由此可見,我國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疫病頻發的國家。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第5張

上圖_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但也正是因爲中國與疫病相鬥爭的漫長曆史,古人對瘟疫的傳染性和流行性也有了相當的認識。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即意識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意識到傳染病一旦出現,其他人就都有被感染的可能;無論症狀輕重,但症狀是相似的;同時,還提出“治未病、治未亂”,也就是防重於治的思想。

得益於翔實的歷史記載,學者總結出了十餘條與瘟疫有關的災害鏈:

大旱無雨,最容易引發瘟疫;

大水、久雨,也容易引發瘟疫;

先旱後澇或先澇後旱,同樣容易引發瘟疫;

大饑荒容易引發瘟疫;

冬日奇寒、六月飛雪、八月掛霜也會引發瘟疫(清道光元年“夏,寒。秋,大疫。”);

夏季酷熱、冬日如春同樣會引發瘟疫(明萬曆四十六年“秋,大暑,民病疫癆,死者相枕籍。”);

地震引發瘟疫;戰爭引發瘟疫;鼠災引發瘟疫。

古代瘟疫爲什麼會在中國頻發 簡單來說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第6張

上圖_ 唐代《捕蝗圖》

以上都是在我們想象範圍之內的。也有些難以理解的災害鏈,比如:

烈風、黑風、暑風引發的瘟疫(清道光二十八年“夏,暑風甚劇,時疫大作”);

大雨雹、冰雹引發的瘟疫(明崇禎十六年“雨雹大如升,擊死豆麥、鳥獸。秋,瘟疫大作。”);

環境污染引發的瘟疫(明弘治十四年“八月丙辰,融江水紅,濁如黃河,民大疫”);

蟲災引發的大疫(清康熙四十三年“秋,大疫,有蠅自北結陣而南,所至疫作,全家沒”);

而或許是因爲蝗災是古人尤其恐懼的不祥之相,因此蝗災與瘟疫的災害鏈出現頻率尤其高。比如秦王政四年“七月,蝗,疫”;

三國時期記載匈奴“人畜疫死,旱蝗赤地”;

唐高宗永淳元年“京兆、岐、 隴螟蝗食苗並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藉於路……京師人相食,寇盜縱橫”等等。

由此可見,古代的中國,的確是多災多難。也正是因此,才催生出一個璀璨又堅韌的民族。

參考資料:

[1]中國歷史大疫的時空分佈及其規律研究 《孫關龍》

[2]從商代甲骨文看中國防疫體系 《吳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