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張士誠爲何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中,紅巾軍是主力,但也有一些既不信仰白蓮教,也不屬於紅巾軍的隊伍。在這些隊伍中,勢力最大的就要數江蘇的張士誠了。

與朱元璋有關係的人中,張士誠必須要提到,元末明初,張士誠、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是三支重要的革命力量,他們一邊與元政府軍作戰,一邊互相之間都看不順眼,所以,這場他們三個人的歷史淘汰賽中,誰最終勝出,纔有資格與元政府軍對幹,有人說,張士誠這個人改變了元朝政府對農民起義的把控方向。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起兵造反後,經過三個月的苦苦堅持,終於等到了元朝軍隊的撤退。此戰以後,張士誠名揚天下,連續攻克了江蘇、浙江的富庶地區,成爲了最富有的造反團伙。他沉默寡言,待人寬厚,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紛紛爲他修建了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註定了他在亂世之中不能成爲一代梟雄。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張士誠爲人豪爽仗義,每當鄉親遇到困難,他總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或許正是因爲深知底層民衆的艱苦生活,張士誠在攻陷平江後,以此爲根據地建立了大周政權後,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廢除元朝的各種苛捐雜稅,減輕底層民衆負擔。

然而,張士誠儘管獲得江浙民衆發自內心的支持和擁戴,但他並沒有笑到最後。當朱元璋率20萬精兵傾盡全力來攻打他。張士誠所佔據的平江被朱元璋大軍圍困了一段時間,糧草所剩無幾。張士誠是個厚道人,幾次突圍未果,無奈之下棄城投降。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第2張

朱元璋沒有殺降的習慣,照說張士誠完全可以在朱元璋的照顧下舒舒服服地過完餘生,可他抵達南京的當晚,就趁人不備,自縊身亡。終年47歲。據說,朱元璋曾經到平江,聽當地人談到張士誠。幾乎人人都感恩張士誠沒有死守城池,而是投降了朱元璋,這次躲過了戰爭,不致生靈塗炭。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第3張

朱元璋攻下了城後,告訴張士誠只要他肯投降,就會善待他和他的親屬,但是你們知道張士誠是怎麼做的嗎?他親手殺掉了他所有的親屬,然後準備自己上吊自殺,沒想到還被部將救了下來,最終戰敗被俘。到死他都非常堅強,始終不肯投降,最終被朱元璋所殺。至此,朱元璋幹掉了除元朝以外的所有強敵,霸業是指日可待!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第4張

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在於,造反歸造反,但是機會不成熟時,不會自立爲王,樹大招風,而這個張士誠不一樣,太想尋找做幹部的那種感覺,造反纔剛剛開始,剛打了幾場勝仗,急急忙忙的就自己封了王,果不其然,前腳剛封王,後腳元軍就來圍剿他。

朱元璋和張士誠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會耍手段,他先是利用劉福通、韓林兒爲自己北方的屏障,以專心對付南方的敵人。等到元朝的察汗勢盛的時候,朱元璋竟能在暗中卑辭請降,以免遭受元軍主力的進攻。等到察汗已死,朱元璋又斬殺元使,北上救宋之安豐。夾縫中求生存。帝王之術,可謂不擇手段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第5張

但倘若說張士誠“行政不作爲”,乍一看也十分冤枉。這位鹽販子出身的元末梟雄,雖說比起陳友諒朱元璋來,在反抗元朝的問題上比較滑頭,還曾接受過元朝的招安。但是論作爲,他的發家史就是個比朱元璋更傳奇的奇蹟:鹽販子出身,本來只想小打小鬧,沒想到越鬧越大。還招來了元末一代名臣脫脫的重兵碾壓,被脫脫率領號稱百萬的精銳,死死圍困在高郵城裏。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第6張

張士誠之所以會失敗,其實原因很簡單,他不像朱元璋那樣會耍心計,他和項羽一樣凡事只會拼力氣,所以在其弟張士德死後,張士誠的勢力就由盛轉衰了,張士德的死對於他而言,本來應該只是死了一員大將,但無奈他太注重感情,用來很長時間才從這段痛苦中走了出來。

所以說張士誠本身就沒有做皇帝的天賦,太過感情用事,每個朝代建立之初,哪個不是踩在別人的白骨上建立起來的。再加上他在政權還不穩固的時候就自立爲王,顯得太過着急了,都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點是沒錯的,當時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除了張士誠還有陳友諒和朱元璋,他過早的自立爲王只能把元朝的目標對準自己,反倒給朱元璋做了嫁衣。

張士誠作爲元末起義軍的一支 爲何他會被朱元璋搶奪先機呢 第7張

一代梟雄就這樣在最後無人可用的時候,選擇了自殺,即使他不選擇自已而亡,想必朱元璋也不會善待他,對他來說自縊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